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中西医杂志》 > 2004年第7期
编号:10444693
传统抗凝溶栓药物和中药溶栓合剂的疗效对比观察
http://www.100md.com 《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4年第7期
     【摘要】 目的 观察传统抗凝溶栓药物(肝素、华发林)与抗凝溶栓中药合剂(主要成分皂甙活性物质)治疗周围动静脉血栓及心房血栓的疗效对照与血液检测对照结果。方法筛选周围动静脉血栓及心房血栓病例,随机分为传统用药组和中药合剂组,分别应用肝素、华发林和中药合剂溶栓治疗。结果 传统组有效率65%,中药合剂组有效率为100%。经卡方检验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血栓溶解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传统组为35%和60%,中药溶栓合剂组为95%和22.59%。结论 传统药物组、中药溶栓合剂均有溶栓效果,但中药溶栓合剂的疗效高于传统抗凝溶栓药物,是一种安全有效而不需血液检测的溶栓制剂。

    关键词 传统抗凝溶栓药物 肝素华发林 中药溶栓合剂 治疗作用 血液凝血检测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1606-8106(2004)07-0634-02

    目前,国内外都在研究高效安全溶栓药物。高度重视这一高发病率、高并发症、高误诊率、高死亡率的四高疾病进行正确的诊断治疗成为临床医师研究的热门。但是传统抗凝溶栓药物对周围动静脉血栓、心房血栓的治疗效果不甚理想;现在国内外临床应用的溶栓药物或多或少存在副作用(如血小板减少、凝血时间延长、内脏器官出血),有时会造成残疾甚至失去生命,因而需要随时血液凝血试验检测,如出现较重并发症,需随时中断现阶段治疗而不得不采取其它治疗方法。为研究一种既能迅速有效溶栓,又不会因出现凝血正常值改变(血清中凝血因子、抗凝血酶Ⅲ和D-二聚体含量等)而必须进行血液监测(凝血试验等)的药物,多年来我们经过潜心研究的中药溶栓合剂(主要成分皂甙类活性物质),经反复动物实验及临床应用,终于解决了常规抗凝溶栓药物治疗急性或陈旧性血栓带来副作用而不得不中断治疗这一难题。自1998~2004年我们分别对照应用传统抗凝溶栓药物和口服中药溶栓合剂治疗血栓性疾病100例,现报告如下。
, http://www.100md.com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门诊及病房1998~2004年诊断沂源县血栓病研究所 为周围动静脉及心房血栓患者共100例;所有病例均根据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所制定的标准;随机分传统给药组和中药溶栓合剂组。其中传统组54例,中药溶栓合剂组46例。传统组中男31例,女23例,年龄30~80岁(60.6±16.8岁);血栓部位:下肢深静脉血栓28例(51.85%),下肢动脉血栓21例(38.88%),心房血栓5例(9.25%)。中药溶栓合剂组中男32例,女14例,年龄42~70岁(59.2±12.7岁);血栓部位:下肢深静脉血栓22例(47.82%),下肢动脉血栓18例(39.13%),心房血栓6例(13.04%)。发病时间均在数小时及数年内,诊断一经确认即进行抗凝溶栓治疗。

    1.2 方法 传统组急性期均用肝素钠600~800IU/h的速度静脉滴注,维持48~72h,静脉滴注肝素钠时,每6h测定部分凝血酶元活性(APTT)、纤维蛋白元、抗凝血酶Ⅲ、D-二聚体,以调整肝素的用量,保持APTT延长至基础值2~2.8倍,持续滴注肝素钠48~72h后改用口服华发林治疗。应用彩色B超检查测定血流量、血栓溶解速度。中药溶栓合剂组:不论急性、陈旧性周围及心房血栓均口服由我研究所制剂室配置中药溶栓合剂每次100ml,每日2次,7~10天为1个疗程,最短4天,最长3个疗程,病程较长者,用药时间可适当延长。观察测定APTT、纤维蛋白元、抗凝血酶III、D-二聚体,急性患者1天检测1次,慢性患者1周1次。两组病人均采用中西结合的方法处理并发症。
, 百拇医药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血栓形成部位、病程等方面均无差异。传统组:54例患者中5例心房血栓无效,其余49例患者120min~15天B超检测显示有效25例,无效24例,2例病人不能耐受而被迫中断治疗,有效率46.29%。中药溶栓合剂组:46例患者服药4~30天经B超及血管造影显示血栓部分及全部消失44例,其中心房血栓6例全部消失,心功能恢复明显,有效率100%,其中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前浮肿III度以上,服用溶栓合剂30天后症状改善、浮肿消失,多谱勒显示血流量30%以上。两组治愈率、好转率经卡方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0.01)。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略)

    2.3 溶栓后并发症 传统组,牙龈出血、皮下淤斑23例,2例下肢溃烂,7例血尿。溶栓合剂组46例未见出血症状,其中5例有轻微胃肠反应,给予对症处理后消失。化验检查:传统组在静脉滴肝素钠及口服华发林时必需及时检测APTT、纤维蛋白元、抗凝血酶Ⅲ、D-二聚体,结果有明显异常改变。而同时对中药溶栓合剂组进行血液检测,各项检 验结果均在正常范围内。
, 百拇医药
    3 讨论

    1846年virchow提出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即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肝素、华发林这些传统药物治疗对急慢性血栓治疗效果不甚理想,并或多或少的存在副作用,其有效率、治愈率都不很高,而且需要随时进行血液检测;如果出现出血等较严重并发症时,需随时中断治疗,而不得不采取其它治疗方法。有时会出现残疾甚至生命危险。

    国内外在内科保守血栓性疾病治疗方面仍采用抗凝血这一传统方法,对慢性、陈旧性动静脉及心房血栓效果不甚理想。20世纪80年代,王晓良博士首次发现人血小板上存在肾上腺素型受体。我们从王晓良博士血小板肾上腺素受体这一发现受到启示,我们认为不论哪种血栓其内部的血小板、血细胞均具有生命活力,其表面都具有受体、细胞电荷、离子通道等;目前血栓形成原因除以上三种因素外,还可能与:(1)血栓内血小板、血细胞的兴奋与抑制平衡失调;(2)细胞离子通道受阻;(3)细胞电荷活动异常;(4)血小板、血细胞处于半睡眠甚至睡眠状态有关。

    我们针对以上血栓形成原因的新认识,结合祖国传统医学理论,通过多种试验筛选纯中药配制而成的溶栓合剂(主要成份为皂甙类活性物质)具有提高血小板、血细胞的兴奋性、稳定细胞表面电荷、促进细胞膜离子通道的调节作用,使处于睡眠、半睡眠状态的血小板、血细胞等物质形成的血栓迅速崩解,从而快速彻底的溶解血栓;同时又不影响血液凝血试验检测(APTT、抗凝血酶Ⅲ、凝血因子、D-二聚体)正常值的改变。我们认为纯中药溶栓合剂彻底避免了传统抗凝溶栓药物效果不理想,副作用大这一世界性难题。

    作者单位:256100山东省沂源县人民医院

    (编辑 秋实),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