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中西医杂志》 > 2004年第8期
编号:10444783
抗病毒药物在治疗乙型肝炎上的运用
http://www.100md.com 《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4年第8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06-8106(2004)08-0738-01

    肝炎(HEPATTTIS)通常是指一种由滤过性病毒(IIRUS)引起的传染病,这种病是由于身体遭受到一种滤过性病毒入侵而引起的全身性感染症,其中以肝脏遭受到的伤害最为严重,一般来说肝炎是指一组病毒性疾病,即通常所说的甲、乙、丙、丁、戊等型肝炎。治疗病毒性肝炎损伤最根本的方法,是彻底清除病毒。清除病毒的方法一是干扰病毒的复制;一是调节宿主免疫功能,促进细胞毒性作用,使已感染的肝细胞溶解而清除病毒。这两种方法均可达到抗病毒作用,故可把这些药物均归入抗病毒治疗范畴内。一般抗病毒药物用于慢性病毒性肝炎治疗,主要包括乙型、丙型及丁型三种慢性肝炎。本文我们主要谈谈抗病毒药物在乙型肝炎上的应用。

    1 抗病毒药物的应用

    目前临床上应用于乙型肝炎的抗病毒药物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激发宿主细胞合成抗病毒蛋白、抑制病毒繁殖如干扰素等;一类抑制脱氧核糖核酸型病毒(抗DAN)的核苷,类似药物如阿昔洛伟、阿糖腺苷、阿糖胞苷等。
, http://www.100md.com
    1.1 干扰素 干扰素治疗乙肝始于1976年,它是一种广谱抗病毒剂,并不直接杀伤或抑制病毒而主要是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作用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乙肝病毒复制,同时还可以增强自然杀伤细胞、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活力,从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并增强抗病毒能力。一般建议使用alpha型干扰素每周皮下注射300万U,持续12个月,经过这种治疗,50%的ALT肝功能检查恢复正常,33%的血液病毒核酸消失。但在随访中发现50%的病人会复发。在治疗结束1年以后,大约只有15%~25%的病人仍然维持ALT正常与肝炎病毒核酸阴性反应,对于治疗没有反映的病人,接受再度治疗的效果很差。最近有一些研究使用干扰素与Ribavirin抗病毒药物的治疗。其治疗以后持续有反应的几率为40%~50%明显的优于干扰素治疗的15%~25%。Ribavirin是一种合成嘌呤核类似物,因为具有广效抗病毒活性,故可对抗DNA及RNA病毒。大部分接受干扰素治疗的病人都会有类似感冒的症状,但在治疗持续一段时间以后,这些症状会慢慢消失,后来可能出现副作用包括倦怠、骨髓造血功能抑制、神经精神症状。Ribavirin抗病毒药物的副作用主要是溶血性贫血,接受治疗的女性必须避免怀孕,因为这种药物可能导致胎儿畸形。
, 百拇医药
    1.2 核苷类似物

    1.2.1 阿糖腺苷类 体内、外均证明对乙肝病毒有潜在作用。经观察用药期间部分患者的脱氧核糖核酸聚合酶转阴,生化和肝组织异常也有好转,但长期应用效果不如干扰素。且其副作用与剂量有关,在使用中有蓄积的神经毒性使其难以达到有效的剂量和疗程。核苷类似物的主要毒性是骨髓抑制和神经病变,因其抑制宿主DNA聚合酶进而损害线粒体所致。当单磷酸阿糖腺苷与干扰素联用,副作用加剧。

    1.2.2 脱氧胞嘧啶核苷 现在,还有一类常用的核苷类似物是脱氧胞嘧啶核苷如拉米夫定,以抗HIV药物发展拉米夫定能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逆转录酶的活性,能改善症状,病人对其耐受性较好。但是其主要问题是反跳。因为其作用机理是抑制HBV,停药后病毒复制仍可恢复,从而出现反跳现象。此外,不少专家对其具有诱导病毒变异的负面作用表示担忧。他们认为,由于引起的耐药性增加,慢性肝炎重症化是摆在肝病医师面前的新问题。
, http://www.100md.com
    2 讨论

    任何一种抗病毒药物都是作用于复制型HBV-DAN,而不能抑制闭环超螺旋结构的CCC-DNA,停药后易复发。因此乙型肝炎病人需要长期使用抗病毒药物,若病毒不能完全被清除,长期用药必然会导致病毒耐药,因此,我们必须清楚的知道我们目前的治疗是不可能清除乙肝病毒的。那么我们的治疗目的就决不是乙肝表面抗原的转阴而是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改善肝组织的损伤,争取达到e抗原发生血清转换的目的。因此治疗乙肝就应强调综合治疗,达到既保肝又治肝的目的。在选择药物应用时应该考虑抗病毒性,不良反应及病人的经济负担等问题,可考虑联合用药。

    作者单位:210003江苏省南京市第二医院

    (编辑 维兰),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