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中西医杂志》 > 2004年第7期
编号:10444729
静脉滴注重组链激酶发生过敏反应的护理
http://www.100md.com 《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4年第7期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06-8106(2004)07-0661-02

    重组链激酶主要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治疗,也用于肺梗死深部静脉血栓等疾病的治疗。由于链激酶具有抗原性,临床使用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过敏反应。1999年以来我科急性心机梗死病人120例用重组链激酶溶栓,其中2例发生严重过敏反应。由于护士发现及时,使溶栓转危为安。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病例介绍

    病例1,患者,女,57岁,因发作性胸痛2年加重3h于2003年6月6日急诊住院,患者2年前出现劳力性心前区疼痛,口含硝酸甘油好转,次日凌晨5时许出现持续性胸痛,不缓解。查体:T36.6℃,BP160/90mmHg,R20次/min,胸对称,心界不大,HR80次/min,心律齐,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罗音。心电图ST V 2 ~V 4 抬高,呈单向曲线。诊断:急性前壁心肌梗死。遵医嘱口服巴米尔0.25g后,以0.9%生理盐水100ml,加重组链激酶150万U静点,静滴15min左右病人出现颜面发红、胸痛、呼吸困难、皮肤瘙痒、躯干部出现荨麻疹,当时BP130/80mmHg,HR87次/min,两肺呼吸音粗,且有哮鸣音,护士发现后立即停止静脉滴注,及时静注地塞米松10mg,然后静脉点滴琥珀酸氢化考的松200mg,10min后病情缓解,呼吸困难减轻。但仍有全身瘙痒,肌注苯海拉明20mg,0.5h后症状逐渐消失。
, http://www.100md.com
    病例2,患者,男,60岁,主因发作性心前区疼痛4天加重6h入院。患者缘于4天前劳累后胸骨后疼痛,疼痛呈紧缩性,入院前6h再次出现胸骨后疼痛,伴面色苍白、大汗,T36.3℃,入院前呼吸22次/min,BP120/70mmHg,HR60次/min,律齐,心音低钝,肺无异常,心电图示ST Ⅱ、Ⅲ 、avF及ST V 5 ~V 6 抬高。诊断为:急性下壁及前侧壁心肌梗死。遵医嘱予以0.9%生理盐水100ml加重组链激酶150万U静点,溶栓过程中病人出现胸痛、呼吸困难、皮疹、寒颤、高热,护士发现后立即停药,静注地塞米松10mg,肌注非那根25mg,2h后体温逐渐下降,血压平稳,无胸痛及呼吸困难,皮疹消退。

    2 护理

    2.1 加强监护,及时对症处理 由于是危重病人,同时应用重组链激酶,因此要求护士在用药期间加强监护,重点观察病人的心电、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及全身反应,一旦发生异常便能立即停止输入引起过敏的液体,高流量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准备好吸痰器,及时报告医生,用地塞米松 10mg静注,然后用琥珀酸氢化考地松200mg静点维持疗效病情得以很快缓解,发现病人血压下降,立即抗休克治疗。由专人做好各种抢救记录,详细记录用药时间、用药剂量、用药途径、定量记录呼吸、血压、神志及病人的反应。
, http://www.100md.com
    2.2 心理护理 安慰病人,使病人消除恐惧心理,鼓励其配合治疗,得到家属的理解和配合,使其相信医生护士坚定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做好家属工作,随着病情的好转,病人情绪稳定。

    3 讨论

    3.1 发病机理 重组链激酶是采用基因工程方法在非致病性大肠杆菌中合成的高度纯化的溶栓药物。比单纯链激酶纯度高,其过敏反应(包括寒颤、发热皮疹)发生率为9.8% [1],其反应属于Ⅰ型变态反应,主要是由血清中IgE介导引起的,进入体内与蛋白质结合形成完整抗原,在体内产生相应的抗体(IgE),当再次接触该抗原时,立即出现过敏反应,引起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刺激粘膜分泌,刺激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及皮肤出现荨麻疹,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 [2]

    3.2 预防性给药 由于链激酶有抗原性,因此对曾有链球菌感染的病人建议用药前常规用地塞米松5mg静注,对曾用过链激酶的患者,最好改用其它类型的溶栓剂,以避免过敏反应。
, http://www.100md.com
    3.3 加强监护,及时处理 静脉重组链激酶时需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护士重点要观察用药期间病人的呼吸、血压、全身症状等病情变化,发现过敏反应要立即停药,及时处理,这是两例病人抢救成功,转危为安的关键所在。由于是急性心机梗死的溶栓治疗,因此除了观察有无过敏反应外,还需要观察病人有无再通性心律失常,有无出血倾向包括颅内出血,皮肤粘膜出血及有无血尿等情况。

    参考文献

    1 国产重组联激酶协作组.国产重组联激酶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临床试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7,25:24-27.

    2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第十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0-83.

    作者单位:300142天津解放军第254医院内二科

    (编辑 刘静),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