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 2004年第5期
编号:10445690
三门县某化工厂作业工人肝脏损害浅析
http://www.100md.com 《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2004年第5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80-6115(2004)05-0476-02

    三门县某化工厂主要产品为酮康唑、氧氟沙星,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毒害物为甲醇、甲苯、二氯乙烷、二氯甲烷、高温、噪声等。为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保护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根本权益,2003年11月7日,三门县卫生监督所和三门县疾病控制中心对该化工厂178名一线作业工人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项目进行健康检查,并对作业场所进行毒害物浓度监测。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三门县某化工厂作业工人就业前健康检查档案、本次健康检查结果及毒害物监测检验结果。

    1.2 内容和方法 健康体检项目内容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规定执行,其中肝脏损害以肝功能和肝脏B超检查结果为依据,监测结果分析按国际GBZ2-2002为依据。
, http://www.100md.com
    2 结果分析

    2.1 就业前健康状况 某化工厂对作业工人就业前进行健康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调查显示该化工厂178名一线作业工人在就业前均无接触毒物史和肝脏损害史。

    2.2 本次体检情况 本次共体检生产车间一线作业工人 178人,全部为男性,其中肝脏损害(肝肿大、肝实质性改变、肝功能异常为主)36人,占20.22%,接触甲醇、甲苯、二氯乙烷、二氯甲烷工人178人,接触者工龄最长7年,最短1个月,肝脏损害者接触工龄最长7年,最短1个月,工龄3年以下84人,占56.77%,年龄最小19岁,最大50岁,各年龄组均有肝脏损害病例。

    2.3 毒物监测结果 经调查,发现该厂车间存在的毒物是该厂工人肝脏损害的影响因素,我们按要求对六个生产车间进行甲醇、甲苯、二氯乙烷、二氯甲烷浓度监测,结果一至五车间均测得以上毒物浓度,六车间无,故可把六车间当作对照组。肝脏损害生产车间毒物浓度关系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生产车间毒物浓度与肝脏损害存在很大的关系,生产车间中的毒物浓度越高,肝脏损害率就越大,生产车间中的毒物浓度与肝脏损害率成正相关,生产车间中毒物浓度高低对肝脏损害差异有显著性。
, 百拇医药
    2.4 工龄、浓度与肝脏损害关系 从工龄分析,2年工龄内肝损人数25例(69.44%),但经调查发现,以上工人全部分布在毒物浓度较高的1、2车间。各年龄组肝脏损害与所在车间的关系见表2。

    表1 生产车间毒物浓度与肝脏损害的关系车间名称 毒物浓度

    表2 工龄、所在车间与肝脏损害的关系车间工人数及肝脏损害人数

    从表2可看出,存在毒物浓度的车间,毒物浓度越高,接触毒物的工龄越长,肝脏损害率也越大。

    3 讨论

    通过对某化工厂178名一线作业工人职业卫生体检结果分析,再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和车间毒物浓度监测,某化工厂一线作业工人的肝脏损害与车间中存在的毒物浓度以及接触毒物的工龄长短有很大关系,车间中的毒物浓度越高,工人接触毒物的工龄越长,对肝脏的损害也就越大。车间中甲醇、二氯乙烷等毒物是引起该厂一线作业工人肝脏损害的主要因素。根据对该化工厂现场检查显示,该化工厂领导对劳动卫生职业防护不重视,卫生制度不健全,仪器设备较落后,通风设施不良。排毒措施不完善,工人卫生知识薄弱,自我防护意识很差。为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保护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根本权益,三门县卫生监督和疾病控制 人员对该厂作出了相应的处理,同时要求该厂对36名肝脏损害工人作好妥善安置,责令该厂制订健全的卫生制度,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及有关毒物防护知识的宣传,对工人进行职业卫生知识教育培训,改革生产工艺,加强通风排毒,降低车间毒物浓度,对接触毒物的一线作业工人进行定期体检。另外要求工人要认真学习卫生知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车间空气中毒物是经呼吸道、皮肤进入人体,因此工人作用应戴防毒面具,穿戴工作服尽量不使皮肤裸露,平时要加强身体锻炼,合理补充营养,提高身体素质,以避免毒物对健康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各级卫生监督部门和疾病控制机构要强化职能作用,平时要加大监督和监测力度,积极宣传有关卫生法规和卫生知识,使企业领导和职工对职业危害引起高度重视,坚持预防为主,以避免对工人健康造成危害。

    作者单位:317100浙江省三门县卫生监督所

    (收稿日期:2004-02-20)

    (编辑维 兰),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