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四关穴为主治疗失眠110例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 探讨针刺“四关穴”(合谷、太冲)为主治疗失眠的疗效。方法 以四关穴为主,按心脾两虚、心肾不交、肝火上扰、胃气不和分型适当配穴,治疗失眠110例。结果 临床治愈40例(占36.4%),显效45例(占40.9%),有效13例(占11.8%),无效12例(占10.9%),总有效率为89.1%。结论 按中医传统理论为指导的“四关穴”配穴治疗失眠,有其独到的疗效。
关键词 失眠 针刺 四关穴 疗效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726-6424(2004)05-0452-01
失眠为临床常见病症,针刺对其有较好疗效,现将笔者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10例患者中,其中男30例,女80例;年龄最大者68岁,最小者19岁;病程最长者10年,最短1个月。近1周每晚失眠者达80例(占76.92%)。全部患者都曾服过镇静、安眠药物,但效果不佳。
, 百拇医药
1.2 诊断标准 [1]
1.2.1 睡眠障碍 包括难于入睡,睡眠不深,睡后易醒;自觉多梦,早醒;醒后不易入睡。醒后感到不适或疲乏。或诉无思睡。
1.2.2 上述睡眠障碍每周至少发生3次,并持续1个月以上。
1.2.3 引起明显的苦恼,或影响精神活动效率或社会功能。
1.2.4 不是躯体疾病或其他精神疾病的伴发症状。
2 治疗方法
四关穴为主穴。辨证参考石学敏主编《当代针灸治疗学》“不寐”的辨证分型加以配穴:心脾两虚者加神门、三阴交。心肾不交者加神门、太溪;肝火上扰者加神门、肝、胆俞;胃气不和者加足三里、中脘 [2] 。用0.35mm×40mm或0.35mm×25mm毫针。不加电刺激,视病人体质病情变化,以手法补泻调理针感,得气后留针30min,每日1次,治疗6次为1个疗程。未愈者休息3天,进行第2疗程。如仍未改善者,可再行1个疗程,3个疗程结束后作疗效评价。
, http://www.100md.com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考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发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失眠的疗效内容 [3] 。
3.2 治疗结果统计 临床治愈40例(占36.4%);显效45例(占40.9%),有效13例(占11.8%),无效12例(占10.9%),总有效率达89.1%。
3.3 典型病例介绍 患者,女,50岁。3年前工作压力加大,精神负担加重,饮食不佳,逐渐失眠,困倦乏力,长期服用安定而效果不佳。近半年来,难以入寐,只能靠药物维持2~3h睡眠。伴眩晕、眼花。体查:形体消瘦,面色无华,舌淡有齿印,脉缓细。诊断为失眠。辨证分型为心脾两虚。针刺四关穴加神门、三阴交。经治疗2个疗程,症状消失明显,自诉可睡6h以上,随访3个月后,疗效稳定。
4 讨论
, http://www.100md.com
4.1 《灵枢·大惑论》指出:“卫气不得入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阐明本病的主要病机就是阴阳失调。
4.2 四关穴最早为金元医家窦默(汉卿)提出。以后历代对四关穴何指曾有争议。明代徐凤作注:“四关者,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太冲、合谷是也。” [4] 明确了四关所指,为以后医家所从。《内经》云:“五脏六腑之有病,皆取其原也。”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太冲为足厥阴肝经之原穴。二穴相配,为一阴一阳,一上一下,调一身之气血,理阴阳之失调。具有平肝熄风,疏肝解郁,行气活血,和胃降逆,开窍定志之效。实由二穴相互作用,相得益彰而成,对失眠的病机,可为一矢中的。再加以配穴及手法运用,故疗效较显著。
4.3 现在科学证实,睡眠是中枢神经系统内部发生的一个主动过程。中枢神经系统存在着产生睡眠的中枢,目前认为,这一睡眠中枢存在于脑干的尾端。当睡眠中枢发放冲动时,可以向上传导,作用于大脑皮层(此过程称之为上行抑制系统),与保持人体觉醒状态的上行激活系统相对抗,从而调节睡眠与觉醒的相互转化。就失眠而言,是由于上行抑制系统功能减弱或者上行激活系统亢进,两者都可以导致失眠的产生,但其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但大多数属非器质性病变。研究已发现,针灸可以使失眠患者的上行激活系统受到抑制,同时使上行抑制系统的功能加强,从而调节这一矛盾双方的力量平衡,使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得到抑制,产生睡眠。实验已经证明:针灸治疗失眠是通过改善神经递质的释放而实现的 [5] 。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 贝政平.3200个内科疾病诊断标准,第11版.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2 石学敏.当代针灸医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辑.1993,186.
4 《标幽赋》集注评述.针灸名家陆瘦燕学术经验集,第11版.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9.
5 张涛,杭群.针灸现代研究与临床,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
作者单位:510095广东省第二中医院
(收稿日期:2003-12-23)
(编辑黄 杰), http://www.100md.com
关键词 失眠 针刺 四关穴 疗效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726-6424(2004)05-0452-01
失眠为临床常见病症,针刺对其有较好疗效,现将笔者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10例患者中,其中男30例,女80例;年龄最大者68岁,最小者19岁;病程最长者10年,最短1个月。近1周每晚失眠者达80例(占76.92%)。全部患者都曾服过镇静、安眠药物,但效果不佳。
, 百拇医药
1.2 诊断标准 [1]
1.2.1 睡眠障碍 包括难于入睡,睡眠不深,睡后易醒;自觉多梦,早醒;醒后不易入睡。醒后感到不适或疲乏。或诉无思睡。
1.2.2 上述睡眠障碍每周至少发生3次,并持续1个月以上。
1.2.3 引起明显的苦恼,或影响精神活动效率或社会功能。
1.2.4 不是躯体疾病或其他精神疾病的伴发症状。
2 治疗方法
四关穴为主穴。辨证参考石学敏主编《当代针灸治疗学》“不寐”的辨证分型加以配穴:心脾两虚者加神门、三阴交。心肾不交者加神门、太溪;肝火上扰者加神门、肝、胆俞;胃气不和者加足三里、中脘 [2] 。用0.35mm×40mm或0.35mm×25mm毫针。不加电刺激,视病人体质病情变化,以手法补泻调理针感,得气后留针30min,每日1次,治疗6次为1个疗程。未愈者休息3天,进行第2疗程。如仍未改善者,可再行1个疗程,3个疗程结束后作疗效评价。
, http://www.100md.com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考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发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失眠的疗效内容 [3] 。
3.2 治疗结果统计 临床治愈40例(占36.4%);显效45例(占40.9%),有效13例(占11.8%),无效12例(占10.9%),总有效率达89.1%。
3.3 典型病例介绍 患者,女,50岁。3年前工作压力加大,精神负担加重,饮食不佳,逐渐失眠,困倦乏力,长期服用安定而效果不佳。近半年来,难以入寐,只能靠药物维持2~3h睡眠。伴眩晕、眼花。体查:形体消瘦,面色无华,舌淡有齿印,脉缓细。诊断为失眠。辨证分型为心脾两虚。针刺四关穴加神门、三阴交。经治疗2个疗程,症状消失明显,自诉可睡6h以上,随访3个月后,疗效稳定。
4 讨论
, http://www.100md.com
4.1 《灵枢·大惑论》指出:“卫气不得入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阐明本病的主要病机就是阴阳失调。
4.2 四关穴最早为金元医家窦默(汉卿)提出。以后历代对四关穴何指曾有争议。明代徐凤作注:“四关者,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太冲、合谷是也。” [4] 明确了四关所指,为以后医家所从。《内经》云:“五脏六腑之有病,皆取其原也。”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太冲为足厥阴肝经之原穴。二穴相配,为一阴一阳,一上一下,调一身之气血,理阴阳之失调。具有平肝熄风,疏肝解郁,行气活血,和胃降逆,开窍定志之效。实由二穴相互作用,相得益彰而成,对失眠的病机,可为一矢中的。再加以配穴及手法运用,故疗效较显著。
4.3 现在科学证实,睡眠是中枢神经系统内部发生的一个主动过程。中枢神经系统存在着产生睡眠的中枢,目前认为,这一睡眠中枢存在于脑干的尾端。当睡眠中枢发放冲动时,可以向上传导,作用于大脑皮层(此过程称之为上行抑制系统),与保持人体觉醒状态的上行激活系统相对抗,从而调节睡眠与觉醒的相互转化。就失眠而言,是由于上行抑制系统功能减弱或者上行激活系统亢进,两者都可以导致失眠的产生,但其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但大多数属非器质性病变。研究已发现,针灸可以使失眠患者的上行激活系统受到抑制,同时使上行抑制系统的功能加强,从而调节这一矛盾双方的力量平衡,使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得到抑制,产生睡眠。实验已经证明:针灸治疗失眠是通过改善神经递质的释放而实现的 [5] 。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 贝政平.3200个内科疾病诊断标准,第11版.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2 石学敏.当代针灸医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辑.1993,186.
4 《标幽赋》集注评述.针灸名家陆瘦燕学术经验集,第11版.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9.
5 张涛,杭群.针灸现代研究与临床,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
作者单位:510095广东省第二中医院
(收稿日期:2003-12-23)
(编辑黄 杰),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