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取效之吾见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80-6115(2004)05-0451-01
针刺取效之关键在于得气,“气至而有效”,“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如何得气?“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余业医数十载,深感其中确有深意,现不揣谫陋,略陈管见,以期抛砖引玉。
1 针灸取效之原理
针灸之所以能够治疗疾病,在于针灸具有“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的作用,达到阴平阳秘之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治神是手段,得气是关键,调阴阳是目的。针刺治疗的过程就是帮助病人得气,从而补不足,泻有余。治神是医者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它贯穿在针灸治疗的全过程中,同时它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医患双方互动的,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的过程。
“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此言明确指出,针刺之前必先治神。何以治神,医者为先。作为针刺的直接操作者,医生临诊时必须专意一神,全神贯注,以明察秋毫的洞察力去细致分析,留心病人的神态变化及体质状况,注意力不可分散,做到万无一失,方可行针。医者的注意力是否全神贯注,是针刺得气的必备条件。《灵枢》经中强调的“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的“调神”、“守神”的精髓就在于此。余在临床中深刻体会到其中的重要性,针刺时若与他人谈话,或另有所思,精力分散,患者往往反映进针疼痛,得气慢,针感差。所以在针刺之时必须调动全部的注意力、指力汇聚于针尖,“持针之道,坚者为宝,正指直刺,无针左右”,一语中的,进针之要,至理名言,切合临床。持针需坚定有力,一方面持针牢固,可防进针时针在指间滑动,便于进针,减少疼痛;另一方面,“坚者为宝”亦有信心坚定充足之意,自信之心凝于针尖,疗疾之意会于指间,由此针之,坚而有力,直达病所。“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支节”,“所言节者,神气之所以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针刺是作用于穴位,穴位是神气出入之所,查明穴位之所在,方可用针施灸。取穴准确,得气方速。“粗守形,上守神”,针刺后要细心体会针下的针感,是非常细微与玄妙的。“空中之机,清静而微”非全意在针而不能察也。得气之时有“如鱼吞钩铒之沉浮”,仿佛“针游于巷”,这都是通过临床实践凝炼出来的语言,尤其是“针游于巷”那种针刺中穴道针感在穴道内游移的感觉,确实微妙,须细心体察方可得知。针刺得气后亦须治神,可以调节针感的传导。余在临床治疗泌尿感染、阳萎、早泄等病时,习用关元一穴,进针得气后,小幅度捻转,心存意念,气往下行,可较顺利地将针感向前阴部传导,气至病所,见效速捷。单纯捻转催气,往往效果较慢,或不能引起感传,临床疗效差。患者在接受针灸治疗时亦须治神。针刺治疗的过程中,针灸针以及各种针刺手法则是沟通医患双方的媒介与桥梁,我们要充分地发挥患者在治疗疾病中的积极能动作用,共同来抵御疾。患者在治疗时应全身心的放松,相信医生,积极地配合医生的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仔细体会针感,而不是完全被动地接受治疗。那么针刺得气的感觉容易被察觉,细微的针感容易被放大,针刺疗效自然可以提高。
, 百拇医药
2 治神与得气
出针治神更是容易为人忽略。古人强调“出针贵缓”,其中深意令人寻味。针毕取针时,亦须全神贯注,轻捻针柄,视针下之松紧,依虚实而略施补泻,小幅度地提插捻转即可,微促脉气之运行,保证出针后仍可保留一定的针感,加强疗效。针下紧涩,提针疼痛时,说明有滞针的发生,要轻捻针柄,嘱患者放松肢体做深呼吸,感针下已松,无阻滞感时,再缓缓将针拔出。补时,需急按其洧,按闭针孔,勿令气出;泻时,需稀按其洧,摇大针孔,令邪气出。患者在留针的过程中,肢体移动,姿态变化都会影响取针,所以要配合医生调整好体位,放松肌肉,体会针感,共同完成针灸治疗。治神与得气密不可分,得气是取效之前提,治神是得气之关键,治神贯穿于针灸治疗的全过程,联系着医患双方的精神和情绪,所以针灸临床重在疗效,疗效的提高有赖于针感的出现和医患双方全身心地投入。
作者单位:430014湖北省武汉市中医医院针灸科
(收稿日期:2004-02-26)
(编辑李 木), http://www.100md.com
针刺取效之关键在于得气,“气至而有效”,“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如何得气?“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余业医数十载,深感其中确有深意,现不揣谫陋,略陈管见,以期抛砖引玉。
1 针灸取效之原理
针灸之所以能够治疗疾病,在于针灸具有“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的作用,达到阴平阳秘之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治神是手段,得气是关键,调阴阳是目的。针刺治疗的过程就是帮助病人得气,从而补不足,泻有余。治神是医者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它贯穿在针灸治疗的全过程中,同时它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医患双方互动的,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的过程。
“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此言明确指出,针刺之前必先治神。何以治神,医者为先。作为针刺的直接操作者,医生临诊时必须专意一神,全神贯注,以明察秋毫的洞察力去细致分析,留心病人的神态变化及体质状况,注意力不可分散,做到万无一失,方可行针。医者的注意力是否全神贯注,是针刺得气的必备条件。《灵枢》经中强调的“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的“调神”、“守神”的精髓就在于此。余在临床中深刻体会到其中的重要性,针刺时若与他人谈话,或另有所思,精力分散,患者往往反映进针疼痛,得气慢,针感差。所以在针刺之时必须调动全部的注意力、指力汇聚于针尖,“持针之道,坚者为宝,正指直刺,无针左右”,一语中的,进针之要,至理名言,切合临床。持针需坚定有力,一方面持针牢固,可防进针时针在指间滑动,便于进针,减少疼痛;另一方面,“坚者为宝”亦有信心坚定充足之意,自信之心凝于针尖,疗疾之意会于指间,由此针之,坚而有力,直达病所。“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支节”,“所言节者,神气之所以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针刺是作用于穴位,穴位是神气出入之所,查明穴位之所在,方可用针施灸。取穴准确,得气方速。“粗守形,上守神”,针刺后要细心体会针下的针感,是非常细微与玄妙的。“空中之机,清静而微”非全意在针而不能察也。得气之时有“如鱼吞钩铒之沉浮”,仿佛“针游于巷”,这都是通过临床实践凝炼出来的语言,尤其是“针游于巷”那种针刺中穴道针感在穴道内游移的感觉,确实微妙,须细心体察方可得知。针刺得气后亦须治神,可以调节针感的传导。余在临床治疗泌尿感染、阳萎、早泄等病时,习用关元一穴,进针得气后,小幅度捻转,心存意念,气往下行,可较顺利地将针感向前阴部传导,气至病所,见效速捷。单纯捻转催气,往往效果较慢,或不能引起感传,临床疗效差。患者在接受针灸治疗时亦须治神。针刺治疗的过程中,针灸针以及各种针刺手法则是沟通医患双方的媒介与桥梁,我们要充分地发挥患者在治疗疾病中的积极能动作用,共同来抵御疾。患者在治疗时应全身心的放松,相信医生,积极地配合医生的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仔细体会针感,而不是完全被动地接受治疗。那么针刺得气的感觉容易被察觉,细微的针感容易被放大,针刺疗效自然可以提高。
, 百拇医药
2 治神与得气
出针治神更是容易为人忽略。古人强调“出针贵缓”,其中深意令人寻味。针毕取针时,亦须全神贯注,轻捻针柄,视针下之松紧,依虚实而略施补泻,小幅度地提插捻转即可,微促脉气之运行,保证出针后仍可保留一定的针感,加强疗效。针下紧涩,提针疼痛时,说明有滞针的发生,要轻捻针柄,嘱患者放松肢体做深呼吸,感针下已松,无阻滞感时,再缓缓将针拔出。补时,需急按其洧,按闭针孔,勿令气出;泻时,需稀按其洧,摇大针孔,令邪气出。患者在留针的过程中,肢体移动,姿态变化都会影响取针,所以要配合医生调整好体位,放松肌肉,体会针感,共同完成针灸治疗。治神与得气密不可分,得气是取效之前提,治神是得气之关键,治神贯穿于针灸治疗的全过程,联系着医患双方的精神和情绪,所以针灸临床重在疗效,疗效的提高有赖于针感的出现和医患双方全身心地投入。
作者单位:430014湖北省武汉市中医医院针灸科
(收稿日期:2004-02-26)
(编辑李 木),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