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 2004年第5A期
编号:10445025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44例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2004年第5A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726-7587(2004)05-0616-02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期常见疾病之一,导致高胆红素血症的原因和诱因很多,且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就我院1998年1月~2003年9月收治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44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中,男29例,女15例。男女之比约为2:1。入院年龄最小为生后40min,最大40天。胎龄<37周的6例,胎龄在37~42周的38例。出生体重最小为1800g2例,2500~3000g5例,3000g以上37例。

    1.2 诊断标准 参照《实用新生儿学》病理性黄疸诊断标准[1]

    1.3 检测方法 全部取静脉血测定胆红素(总胆+直胆),监测胆红素变化采取用日本微量血清胆红素测定仪BL-200取足跟血,每日1次或每8h1次至正常。
, 百拇医药
    1.4 黄疸出现时间 <24h出现黄疸6例,1~5天出现27例,5天以上出现黄疸9例。最迟出现黄疸生后2周2例。1.5 实验室检查 44例均以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其中1例于生后24h,生后胆红素正常,生后36h胆红素亦正常。而生后48h值26mg/dl,明显高于正常。血培养(双份)阳性1例:菌群为表皮葡萄球菌。全部病例肝功检查结果均正常。血直接、间接Coobs试验(-)。10例巨噬细胞病毒抗体检测,其中cmv-Igm弱阳性2例。

    1.6 病因诊断 败血症1例,感染性肺炎6例,脐炎5例,新生儿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4例,窒息、颅内出血3例,28例为母乳性黄疸:其中早发生母乳性黄疸20例。晚发性母乳性黄疸8例。

    1.7 治疗 本组病例针对病因均采取综合治疗方法:(1)其中以间接胆红素增高,我们采用早期使用蓝光治疗。(2)肝酶诱导剂治疗,重症黄疸用静脉输白蛋白与蓝光同时治疗。早期母乳性黄疸:加强喂奶次数与蓝光照射治疗。(3)晚发性母乳性黄疸:停用母乳改用配方奶粉或将母乳加热后喂养。
, 百拇医药
    2 结果

    44例经过上述治疗其中42例痊愈,1例因需换血转上级医院,另1例因Rh阴性血型不合转上级医院,后放弃。

    3 讨论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症状之一,据报道我国新生儿黄疸发病率和程度偏高,其原因尚不清楚。故对此病给予重视。本组病例中男性多为女性,与国内报道资料相符 [1] 。新生儿黄疸临床表现随其病因不同而变化。本文高胆红素血症以非感染性因素为主,其中母乳性黄疸最多占63.7%,其次为感染因素和围产因素共占36.3%。而母乳性黄疸又以早发型母乳性黄疸为主。早发型与生理性黄疸相似,但前者在生后5~7天胆红素值可超过生理性黄疸标准。本组病例早发型20例,晚发型8例符合母乳性黄疸标准。目前母乳性黄疸病因尚未确定。多数作者认为早发型母乳性黄疸为婴儿生后没有正常进乳,婴儿摄入不足,开奶延迟,肠道菌群建立晚,肠蠕动差,胎粪排出延迟,引起肝肠循环增加,从而引起未结合胆红素血症增高 [2,3] 。晚发型母乳性黄疸多以与母乳中含-32,20β二醇及未脂化长链脂肪酸高活性脂蛋白酶有关。最新认为母乳中的葡萄糖醛酶分裂肠道内的结合胆红素,增加胆红素的肝肠循环,升高血中胆红素水平 [3] 。本组晚发型母乳性黄疸病例较少,可能与有些早期应用茵栀黄和吗咪爱在门诊治疗有关。
, 百拇医药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与围产因素有很大关系,其中围产因素与产时关系密切。周晓玉等人认为围产因素致胎儿宫内窘迫、产时缺氧、高碳酸血症、低血糖、酸中毒等情况,均可抑制肝酶活性。影响肝脏处理胆红素能力。血脑屏障受损,单价及二价胆红素阴离子均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与神经细胞膜极性基团结合,最终将细胞沉积于饱和 状态,引起核黄疸 [4] 。早产儿因为肝脏酶系统发育未完善,血脑屏障尚未成熟,易发生高胆红素血症和核黄疸。

    本文有1例臀位助产早产儿,出生体重2500kg,生后有轻度窒息,生后24h测微量胆红素正常,未发现皮肤黄疸,生后36h测微量胆红素亦正常,生后48h测微量胆红素26mg/dl。查体发现患儿全身皮肤重度黄疸,巩膜及足心黄染,肌张力偏低。立即由妇产科转儿科治疗,入院后血直、间接Coobs试验(-),Hb9.7g/L。给予光疗及静点白蛋白等综合治疗,但血清胆红素仍不下降。立即向家属交待输血换血治疗,家长要求转上级医院,转院后经随访为核黄疸。此例患儿为早产儿,生后臀位助产,这些均可引起未结合胆红素增高,又左下肢膝以下大量淤斑导致红细胞大量破坏引起胆红素增高。
, 百拇医药
    本文2例巨细胞病毒IgM抗体弱阳性,其临床上均无巨细胞包涵体病的典型症状。此感染可能引起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因素。

    参考文献

    1 金汉珍,黄德眠,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16.

    2 王琪珠.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54例临床分析.实用儿科临床杂志,1986,13):21.

    3 张微.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12例病因分析.实用儿科杂志,1997,12(3):214.

    4 周晓玉,许植,张万霞.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与防治探讨.新生儿杂志,1997,12(14):162.

    作者单位:101300北京市顺义区妇幼保健院

    (收稿日期:2004-01-03)

    (编辑 李木),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