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中的化学污染与人体健康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84-2030(2004)05-0464-02
食品是人的生命之本,一日三餐是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需求。食品由于污染而降低了卫生质量或失去了营养价值,并可以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同程度的急、慢性或潜在性危害,甚至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这是现代食品卫生上的新课题,也是人们十分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
1 食品中化学污染物的种类和来源
1.1 食品中化学污染物的种类 食品中的化学污染物品种多,成分复杂。主要包括:化肥(氮肥、磷肥、钾肥等);农药(有机氯类、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沙蚕毒素类、有机砷类、有机氟类、有机汞类等);各种有害金属和非金属(汞、砷、铅、镉、镍、锑、硒、钴、氟等);各种有机物、无机物(苯并芘、亚硝胺、酸、碱、苯胺等)。
1.2 食品中化学污染物的来源 食品中化学污染物涉及范围较广,污染情况也较复杂。由于近代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自然资源被大量应用,过去隐藏在地壳中的元素大量进入了人类环境。据报道,古代对元素的应用只有20种,18世纪应用了100多种,而现代被人们认识的全部元素几乎都被应用了。全世界每年进入人类环境的汞有1万吨,其中自然污染的和人为污染的各占半数;铅有400万吨,其中从汽油中放出的四乙基铅有80万吨;镉有2万吨等等。这些进入人类环境的元素,造成水源、大气、土壤和食品等广泛性的污染。特别是食品污染,在50年代和60年代的资本主义国家是一个非常严重的公害问题,在震惊世界的所谓8大公害问题,至少有3件是食品污染造成的。日本政府曾经公布了4种公害病中,除哮喘病外,水俣病(甲基汞慢性中毒),骨痛病(镉慢性中毒)和慢性砷中毒都是食品污染造成的。
, 百拇医药
另一方面,食品在动物、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或在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烹调直到食用前的各个环节中,由于化学因素的作用,增加或产生了某些原先没有的外来有害物质,或增加了食品中原有的有害物质含量,以至超过了允许限量,而造成食品的污染。
2 食品中的主要化学污染物与人体健康
2.1 食品中化肥污染 在农业生产中,化肥的合理科学施用不但能够改善土壤结构,而且能够增加农作物产量。由于近几年大量长期地乱施化肥,使土壤的理化性状变劣,肥力下降,同时造成了农业环境的污染,进而给食品带来了污染。氮肥在我国化肥的生产和消费中约占生产总量的80%,消费总量的70%。在蔬菜生产中,施用过量的氮肥,再加上蔬菜是富集硝酸盐的植物性食物,从而对叶菜类蔬菜含硝酸盐影响最大。人类摄入硝酸盐约有80%~90%来自蔬菜,虽然蔬菜中的硝酸盐对人体无害,但它极易还原成亚硝酸盐,导致癌症发生。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 织在1993年就规定硝酸盐的日允许摄入量为0.36mg/kg(体重),亚硝酸盐的日允许摄入量为0.13mg/kg(体重)。从一次测定结果来看,有些蔬菜(叶菜类)硝酸盐含量已经超标,大多数蔬菜的亚硝酸盐含量尚未超标,但腌制的芥菜已明显超标,对人类的身体健康存在着一种潜在威胁,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 百拇医药
被硝酸盐污染的蔬菜对人体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是硝酸盐含量高可能会引起高铁血红蛋白症;二是硝酸盐、亚硝酸盐是强致癌物质亚硝酸胺的前体,可诱发消化系统癌变。
2.2 食品中的农药污染 我国是农业大国,每年平均发生病虫害约27~28亿亩次,施用农药防治的面积为23亿亩次左右,挽回粮食损失200~300亿kg。但由于过量和不当施用对食品造成的污染也不可忽视。
有机氯类农药在我国使用长达30余年。虽然1983年停止生产有机氯类农药,但它们的残留问题仍不容忽视。如DDT、六六六的残留期长达50年。有机氯类农药挥发性不高,脂溶性强,化学性质稳定,易于在动植物富含脂肪的组织及谷类外壳富含脂质的部分中蓄积。由于化学性质稳定,受日光及微生物作用后分解少,在环境中降解缓慢,因此在食物中残留性强,属高残毒农药。如六六六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2年,而DDT为3~10年。人体长期摄入含有有机氯农药的食物后,主要造成急、慢性中毒,侵害肝、肾及神经系统,对内分泌及生殖系统也有一定损害作用。据近几年某市对非职业接触有机氯农药的部分人体脂肪中的蓄积量调查结果,DDT平均值为6.09mg/kg,六六六平均值为11.2mg/kg,值得注意的是在胎盘和人乳中的DDT和六六六检出率高达60%以上。并发现,在肝病高发的某县,肿瘤病人体内脂肪中的DDT和六六六残留量都高于健康人的水平。国外有人提出警告,即使立即停止使用DDT、六六六,现在人体脂肪中的蓄积量在10~20年内也不会改变。我国自停止使用有机氯类农药以来,有机磷类农药已成为最主要的一类农药,尤其是蔬菜、瓜果、茶叶等用量较大。据某市调查,在蔬菜上使用较多的乐果、DDV、甲胺磷、马拉硫磷等。而且在使用这些农药后都难做到安全间隔以后进入市场。经抽检市售辣椒样品发现,乐果残留量为0.67~1.38mg/kg,超过国家卫生标准。因此蔬菜等作物中的有机磷农药残留可能会给人体带来新的潜在性危害。经常摄入微量有机磷农药可引起精神异常、慢性神经炎、对视觉机能、生殖功能和免疫功能有不良的影响,尚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等危害。
, 百拇医药
2.3 食品中有害金属和非金属的污染 有害金属与非金属对食品产生污染的主要来源就是工业生产中的废水、废气、废渣(简称“三废”)不经处理随便排放是造成食品污染的重要原因。未经处理随便排放的“三废”中含有大量的汞、镉、砷、铅、镍、锑、锡、钴、铬、氟和硒等,可使水源和土壤遭到严重污染。通过灌溉、养殖和栽培,有害污染物经动、植物的吸收、富集,进入食物链,使鱼虾等水产品和粮食以及其它农副产品等受到严重污染。
汞的污染:据调查江苏省主要水系中鱼体内汞的检出率达100%。鱼体内的汞有95%以上是毒性很强的甲基汞,对人体的危害较大,不但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引起一系列的神经和精神症状,而且影响遗传,发生畸胎。在日本水俣地区就有6%的“水俣病”是先天的,这些小孩表现为发育不良、智力减退、畸形,有的瘫痪而死。经过“三废”中废水灌溉后的粮食、蔬菜、瓜果中的汞检出率也很高,有些含量已超过了国家标准。
镉的污染:镉在一般环境中相当低,但通过食物链的富集后,可达到相当高的浓度。由于含镉工业废水排入水体,水生生物能从水中浓集镉。其体内浓度可比水体含镉量高4500倍左右,甚至有报道,海产贝类的浓集系数可达10 5 ~2×10 6 。食物是摄入镉的主要来源,人体每天所摄入的镉量中,仅有很小一部分排泄出来。随食物进入体内的镉经消化系统吸收进入血液,血液中的镉大部分进入肾脏和肝脏,并在体内蓄积。引起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的损害,临床上出现高钙尿、蛋白尿、糖尿、氨基酸尿,最后导致负钙平衡,引起骨质疏松症。
, http://www.100md.com
2.4 食品中有机、无机物的污染 有机和无机污染物的种类更加复杂,污染途径也多种多样。它们的主要来源有:食品的加工过程;工业“三废”的排放等环境污染物;食品容器包装材料污染等。
多环芳烃类是一类数量多、种类复杂、分布广,与人的关系密切及对人的健康威胁较大的化学致癌物质。多环芳烃主要由各种有机物如煤、柴油、汽油、原油及香烟燃烧不完全而来。苯并芘是多环芳烃类化合物污染食品的一种主要的致癌性污染物。在新鲜肉、熏制肉、烘烤食品、各类蔬菜、水果类、粮食类、海产类、植物油及酒类中都能检出苯并芘。多环芳烃对人体的主要危害可能是致癌作用。流行病专家为了预测食品中的多环芳烃对人体致癌的危险性,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匈牙利西部一地区胃癌明显高发,调查认为与该地区居民经常吃家庭自制含苯并芘比较高的熏肉有关。苏联曾报道拉托维亚一个沿海地区胃癌明显高发,据认为是吃熏鱼较多而致。 亚硝胺也是公认的致癌污染物之一,对动物所有的重要器官都可发生作用,但以肝脏和食管最为敏感,由于生成亚硝胺的前体物质二级胺和亚硝酸盐在自然界分布很广,并可在动物和人体内生成,因此亚硝胺也是食品中普遍存在的有害物质,亚硝胺与苯并芘对食品的污染都与加工方法有关,如生鲤鱼的亚硝胺为4μg/kg,经熏制后增至9μg/kg。如经硝酸盐发色后再烟熏处理,可增至14~26μg/kg。氯乙烯、A—苯基r奈胺、苯二甲酸二辛酯是食品包装、容器材料中的有害物质。氯乙烯是塑料制品的单体具有致癌性,在氯乙烯中添加的增塑剂(苯二甲酸二辛酯)、稳定剂都有一定毒性,当接触水、油、酒精、酸、碱时可能溶解迁移到食品中去。如使用含有增塑剂的聚氯乙烯容器盛放淡水或海水饲养鱼时,可导致鱼死亡。据试验苯二甲酸二辛酯能引起白细胞增加、贫血、血尿、中枢神经系统的纤维细胞死亡等。
, 百拇医药
3 预防食品化学污染的措施
要针对每种化学污染物污染途径、特性、毒性等对食品污染物有选择地进行定期检测管理。为了防止通过化肥、农药、带入土壤过量的有害物质,必须经常进行环境污染物含量的检测管理,加强环保教育,推广科学施肥技术,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制定各种农药和作物使用、收获、食用的合理安全间隔期。要加强对工业“三废”的治理和对食品包装材料卫生的管理工作。
制订食品中化学污染物的卫生标准,使之成为国家实行食品卫生监督执法的依据,用以保证人们的饮食安全,保障人体健康。
参考文献
1 李淑梅.农业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农业与技术,1999,(6):19.
2 魏翠英.化肥对环境的污染及防治措施.山东环境,1999,(4):67.
, http://www.100md.com
3 安文静,等.化肥、农药对水污染初探.河南化工,2000,(9):33.
4 戴寅,等.食品卫生讲座,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2,83.
5 周树南.食品卫生30讲,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28.
作者单位:1 113001辽宁省抚顺市职业病防治院
2 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3 辽宁省人民医院中心实验室
(收稿日期:2004-04-10)
(编辑 一坤), http://www.100md.com
食品是人的生命之本,一日三餐是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需求。食品由于污染而降低了卫生质量或失去了营养价值,并可以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同程度的急、慢性或潜在性危害,甚至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这是现代食品卫生上的新课题,也是人们十分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
1 食品中化学污染物的种类和来源
1.1 食品中化学污染物的种类 食品中的化学污染物品种多,成分复杂。主要包括:化肥(氮肥、磷肥、钾肥等);农药(有机氯类、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沙蚕毒素类、有机砷类、有机氟类、有机汞类等);各种有害金属和非金属(汞、砷、铅、镉、镍、锑、硒、钴、氟等);各种有机物、无机物(苯并芘、亚硝胺、酸、碱、苯胺等)。
1.2 食品中化学污染物的来源 食品中化学污染物涉及范围较广,污染情况也较复杂。由于近代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自然资源被大量应用,过去隐藏在地壳中的元素大量进入了人类环境。据报道,古代对元素的应用只有20种,18世纪应用了100多种,而现代被人们认识的全部元素几乎都被应用了。全世界每年进入人类环境的汞有1万吨,其中自然污染的和人为污染的各占半数;铅有400万吨,其中从汽油中放出的四乙基铅有80万吨;镉有2万吨等等。这些进入人类环境的元素,造成水源、大气、土壤和食品等广泛性的污染。特别是食品污染,在50年代和60年代的资本主义国家是一个非常严重的公害问题,在震惊世界的所谓8大公害问题,至少有3件是食品污染造成的。日本政府曾经公布了4种公害病中,除哮喘病外,水俣病(甲基汞慢性中毒),骨痛病(镉慢性中毒)和慢性砷中毒都是食品污染造成的。
, 百拇医药
另一方面,食品在动物、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或在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烹调直到食用前的各个环节中,由于化学因素的作用,增加或产生了某些原先没有的外来有害物质,或增加了食品中原有的有害物质含量,以至超过了允许限量,而造成食品的污染。
2 食品中的主要化学污染物与人体健康
2.1 食品中化肥污染 在农业生产中,化肥的合理科学施用不但能够改善土壤结构,而且能够增加农作物产量。由于近几年大量长期地乱施化肥,使土壤的理化性状变劣,肥力下降,同时造成了农业环境的污染,进而给食品带来了污染。氮肥在我国化肥的生产和消费中约占生产总量的80%,消费总量的70%。在蔬菜生产中,施用过量的氮肥,再加上蔬菜是富集硝酸盐的植物性食物,从而对叶菜类蔬菜含硝酸盐影响最大。人类摄入硝酸盐约有80%~90%来自蔬菜,虽然蔬菜中的硝酸盐对人体无害,但它极易还原成亚硝酸盐,导致癌症发生。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 织在1993年就规定硝酸盐的日允许摄入量为0.36mg/kg(体重),亚硝酸盐的日允许摄入量为0.13mg/kg(体重)。从一次测定结果来看,有些蔬菜(叶菜类)硝酸盐含量已经超标,大多数蔬菜的亚硝酸盐含量尚未超标,但腌制的芥菜已明显超标,对人类的身体健康存在着一种潜在威胁,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 百拇医药
被硝酸盐污染的蔬菜对人体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是硝酸盐含量高可能会引起高铁血红蛋白症;二是硝酸盐、亚硝酸盐是强致癌物质亚硝酸胺的前体,可诱发消化系统癌变。
2.2 食品中的农药污染 我国是农业大国,每年平均发生病虫害约27~28亿亩次,施用农药防治的面积为23亿亩次左右,挽回粮食损失200~300亿kg。但由于过量和不当施用对食品造成的污染也不可忽视。
有机氯类农药在我国使用长达30余年。虽然1983年停止生产有机氯类农药,但它们的残留问题仍不容忽视。如DDT、六六六的残留期长达50年。有机氯类农药挥发性不高,脂溶性强,化学性质稳定,易于在动植物富含脂肪的组织及谷类外壳富含脂质的部分中蓄积。由于化学性质稳定,受日光及微生物作用后分解少,在环境中降解缓慢,因此在食物中残留性强,属高残毒农药。如六六六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2年,而DDT为3~10年。人体长期摄入含有有机氯农药的食物后,主要造成急、慢性中毒,侵害肝、肾及神经系统,对内分泌及生殖系统也有一定损害作用。据近几年某市对非职业接触有机氯农药的部分人体脂肪中的蓄积量调查结果,DDT平均值为6.09mg/kg,六六六平均值为11.2mg/kg,值得注意的是在胎盘和人乳中的DDT和六六六检出率高达60%以上。并发现,在肝病高发的某县,肿瘤病人体内脂肪中的DDT和六六六残留量都高于健康人的水平。国外有人提出警告,即使立即停止使用DDT、六六六,现在人体脂肪中的蓄积量在10~20年内也不会改变。我国自停止使用有机氯类农药以来,有机磷类农药已成为最主要的一类农药,尤其是蔬菜、瓜果、茶叶等用量较大。据某市调查,在蔬菜上使用较多的乐果、DDV、甲胺磷、马拉硫磷等。而且在使用这些农药后都难做到安全间隔以后进入市场。经抽检市售辣椒样品发现,乐果残留量为0.67~1.38mg/kg,超过国家卫生标准。因此蔬菜等作物中的有机磷农药残留可能会给人体带来新的潜在性危害。经常摄入微量有机磷农药可引起精神异常、慢性神经炎、对视觉机能、生殖功能和免疫功能有不良的影响,尚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等危害。
, 百拇医药
2.3 食品中有害金属和非金属的污染 有害金属与非金属对食品产生污染的主要来源就是工业生产中的废水、废气、废渣(简称“三废”)不经处理随便排放是造成食品污染的重要原因。未经处理随便排放的“三废”中含有大量的汞、镉、砷、铅、镍、锑、锡、钴、铬、氟和硒等,可使水源和土壤遭到严重污染。通过灌溉、养殖和栽培,有害污染物经动、植物的吸收、富集,进入食物链,使鱼虾等水产品和粮食以及其它农副产品等受到严重污染。
汞的污染:据调查江苏省主要水系中鱼体内汞的检出率达100%。鱼体内的汞有95%以上是毒性很强的甲基汞,对人体的危害较大,不但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引起一系列的神经和精神症状,而且影响遗传,发生畸胎。在日本水俣地区就有6%的“水俣病”是先天的,这些小孩表现为发育不良、智力减退、畸形,有的瘫痪而死。经过“三废”中废水灌溉后的粮食、蔬菜、瓜果中的汞检出率也很高,有些含量已超过了国家标准。
镉的污染:镉在一般环境中相当低,但通过食物链的富集后,可达到相当高的浓度。由于含镉工业废水排入水体,水生生物能从水中浓集镉。其体内浓度可比水体含镉量高4500倍左右,甚至有报道,海产贝类的浓集系数可达10 5 ~2×10 6 。食物是摄入镉的主要来源,人体每天所摄入的镉量中,仅有很小一部分排泄出来。随食物进入体内的镉经消化系统吸收进入血液,血液中的镉大部分进入肾脏和肝脏,并在体内蓄积。引起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的损害,临床上出现高钙尿、蛋白尿、糖尿、氨基酸尿,最后导致负钙平衡,引起骨质疏松症。
, http://www.100md.com
2.4 食品中有机、无机物的污染 有机和无机污染物的种类更加复杂,污染途径也多种多样。它们的主要来源有:食品的加工过程;工业“三废”的排放等环境污染物;食品容器包装材料污染等。
多环芳烃类是一类数量多、种类复杂、分布广,与人的关系密切及对人的健康威胁较大的化学致癌物质。多环芳烃主要由各种有机物如煤、柴油、汽油、原油及香烟燃烧不完全而来。苯并芘是多环芳烃类化合物污染食品的一种主要的致癌性污染物。在新鲜肉、熏制肉、烘烤食品、各类蔬菜、水果类、粮食类、海产类、植物油及酒类中都能检出苯并芘。多环芳烃对人体的主要危害可能是致癌作用。流行病专家为了预测食品中的多环芳烃对人体致癌的危险性,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匈牙利西部一地区胃癌明显高发,调查认为与该地区居民经常吃家庭自制含苯并芘比较高的熏肉有关。苏联曾报道拉托维亚一个沿海地区胃癌明显高发,据认为是吃熏鱼较多而致。 亚硝胺也是公认的致癌污染物之一,对动物所有的重要器官都可发生作用,但以肝脏和食管最为敏感,由于生成亚硝胺的前体物质二级胺和亚硝酸盐在自然界分布很广,并可在动物和人体内生成,因此亚硝胺也是食品中普遍存在的有害物质,亚硝胺与苯并芘对食品的污染都与加工方法有关,如生鲤鱼的亚硝胺为4μg/kg,经熏制后增至9μg/kg。如经硝酸盐发色后再烟熏处理,可增至14~26μg/kg。氯乙烯、A—苯基r奈胺、苯二甲酸二辛酯是食品包装、容器材料中的有害物质。氯乙烯是塑料制品的单体具有致癌性,在氯乙烯中添加的增塑剂(苯二甲酸二辛酯)、稳定剂都有一定毒性,当接触水、油、酒精、酸、碱时可能溶解迁移到食品中去。如使用含有增塑剂的聚氯乙烯容器盛放淡水或海水饲养鱼时,可导致鱼死亡。据试验苯二甲酸二辛酯能引起白细胞增加、贫血、血尿、中枢神经系统的纤维细胞死亡等。
, 百拇医药
3 预防食品化学污染的措施
要针对每种化学污染物污染途径、特性、毒性等对食品污染物有选择地进行定期检测管理。为了防止通过化肥、农药、带入土壤过量的有害物质,必须经常进行环境污染物含量的检测管理,加强环保教育,推广科学施肥技术,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制定各种农药和作物使用、收获、食用的合理安全间隔期。要加强对工业“三废”的治理和对食品包装材料卫生的管理工作。
制订食品中化学污染物的卫生标准,使之成为国家实行食品卫生监督执法的依据,用以保证人们的饮食安全,保障人体健康。
参考文献
1 李淑梅.农业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农业与技术,1999,(6):19.
2 魏翠英.化肥对环境的污染及防治措施.山东环境,1999,(4):67.
, http://www.100md.com
3 安文静,等.化肥、农药对水污染初探.河南化工,2000,(9):33.
4 戴寅,等.食品卫生讲座,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2,83.
5 周树南.食品卫生30讲,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28.
作者单位:1 113001辽宁省抚顺市职业病防治院
2 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3 辽宁省人民医院中心实验室
(收稿日期:2004-04-10)
(编辑 一坤),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