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蛭炮制方法与研究分析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80-077X(2004)05-0440-02
本品为水蛭科动物蚂蟥(Whitmania pigra Whitman)、水蛭(Hirudo nipponica Whitmana)或柳叶蚂蟥Whitmania acranuˉlata Whitmana的干燥体。原记载于《神农草经》,列为中品,具有破血、逐瘀的功效,用于瘕痞块,血瘀经闭,跌扑损伤。目前临床应用较广,历代炮制方法较多,但也存在不少问题,现总结如下。
1 水蛭炮制方法
1.1 水蛭炮制方法的形成与发展 纵观水蛭炮制方法的形成与发展,大致可分3个时期,即汉宋时期、明清时期和现代。
1.1.1 汉宋时期 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方论》中对水蛭曾有:“去吸盘”、“熬去吸盘”的描述。汉代以前“炒”法少见,多为“熬”法,区别只是所使用的工具不同,但均是置药于火上,使其达到所需要的程度。梁代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总结出“诸虫先微炙”的炮制原则。宋朝《太平圣惠方》中出现了“微炒令黄”,《圣济总录》则有了“炒焦”、“去吸盘”、“炙研”等记载。在此时期的净制、切制、熬制、炒制、炙制等炮制方法,只是对原药材进行简单的处理加工,熬、炒、炙也只是同一炮制方法不同时期的说法而已。
, http://www.100md.com
1.1.2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继承了金元时期的鼎盛,对各类炮制方法作用进行了总结,又进一步系统整理,形成了完善的传统炮制理论,对水蛭的炮制研究也相对多了许多,不但保留了前一时期的净制、炒制方法,还发展了烘焙法、酒制法和制炭法,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炮制理论,对炮制作用有了一定的阐述。明代王肯堂在《证治准绳》中对水蛭有“焙干”的描述,清代《本草汇编》对此也有“去吸盘”的记载。酒在水蛭炮制中的应用主要是在清代发展起来的,《医宗说约》载有“用酒浸、晒干”,《得配本草》中则有“或炒或醉死用”“酒制升提”的描述。现代研究表明,酒制不但能矫臭矫腥,还能增强其对血瘀经闭的作用。另外,黄元御在《长沙药解》中还采用了“炒枯存性,研细用”的方法(即今天的制炭法)对水蛭进行炮制加工。
1.1.3 现代 炮制经验基本沿用明清的理论方法,由于遵循不同,经验不同,各地方也不甚统一。各地根据本地传统与长期的经验积累,制定了各省市中药炮制规范。对水蛭而言,各省市的炮制方法主要有酒制法、炒制法、酥油制法、盐水烫法、土制法、烘焙法。对其炮制理论、炮制工艺的研究也有了一定的发展。
, 百拇医药
1.2 主要炮制方法
1.2.1 净制法 取原药材,拣去杂质,用清水洗净或筛去灰屑,干燥即得。
1.2.2 炒制法 取净水蛭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到微焦,取出放凉,去吸盘。
1.2.3 酒制法 取水蛭,用适量酒洗净,文火焙干。如用活水蛭则置沸水中烫死,或用酒焖死,取出,文火焙干。
1.2.4 酥油制法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晾干。将酥油置锅内加热化开,取净化水蛭倒下,拌匀,炒至呈黄色时,出锅,摊开晾凉。每100kg水蛭用酥油5kg。
1.2.5 水烫制法 用50%的盐开水烫,快速翻动数次,让盐水充分吸收,烫后不宜曝晒,最好放于阴凉通风处阴干。1.2.6 土制法 取原药材,用细土拌匀加文火慢炒至微黄为度,筛去土及杂质即得。
, 百拇医药
1.2.7 烘焙法 取净水蛭在铁筛或新瓦上慢火焙至干脆,研粉,即得。
2 质量问题分析
2.1 含灰沙等杂质过多 水蛭的总灰分不得超过5.0%,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超过1.5%。目前临床所用的水蛭表面灰沙较多,一是捕捉时虫体本身携带;二是人为掺入灰沙;三是捕捉后直接放入铁锅中炒死晒干,这样就导致水蛭总灰分和酸不溶性灰分超标。
2.2 炮制品发霉变质 临床应用中常发现水蛭发霉变质现象,主要表现在背面或腹面环节处有灰绿色霉迹,掰开腹部可见灰白色或绿色块状物,严重者腹壁有霉迹。有白色杆菌圆形发霉变坏者掰开时有绿色烟雾(霉菌孢子)逸出。这主要是由于炮制时没有完全干燥或干燥速度过快致干燥程度内外不均,外部脆裂而虫体内部尚未完全干燥,分装贮存后即导致霉变。
3 结论
由于水蛭临床应用较广,用量亦较多,人为搀假使杂的行为时有发生。为保证临床用药质量,必须严格控制药品质量。第一、采收环节无论野生品还是家养品,在加工前24h内应禁止喂食;第二、加工过程中应注意净选以除去灰 沙,降低灰分和酸不溶性灰分的含量;第三、保存前应注意及时干燥并注意干燥方法与速度,采取低温延长进行干燥;第四、保存过程中也要注意温度与湿度,应贮存于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阴凉通风处,并注意防虫防蛀。
作者单位:252000山东省聊城市药品检验所
(收稿日期:2003-12-18)
(编辑罗 彬), 百拇医药
本品为水蛭科动物蚂蟥(Whitmania pigra Whitman)、水蛭(Hirudo nipponica Whitmana)或柳叶蚂蟥Whitmania acranuˉlata Whitmana的干燥体。原记载于《神农草经》,列为中品,具有破血、逐瘀的功效,用于瘕痞块,血瘀经闭,跌扑损伤。目前临床应用较广,历代炮制方法较多,但也存在不少问题,现总结如下。
1 水蛭炮制方法
1.1 水蛭炮制方法的形成与发展 纵观水蛭炮制方法的形成与发展,大致可分3个时期,即汉宋时期、明清时期和现代。
1.1.1 汉宋时期 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方论》中对水蛭曾有:“去吸盘”、“熬去吸盘”的描述。汉代以前“炒”法少见,多为“熬”法,区别只是所使用的工具不同,但均是置药于火上,使其达到所需要的程度。梁代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总结出“诸虫先微炙”的炮制原则。宋朝《太平圣惠方》中出现了“微炒令黄”,《圣济总录》则有了“炒焦”、“去吸盘”、“炙研”等记载。在此时期的净制、切制、熬制、炒制、炙制等炮制方法,只是对原药材进行简单的处理加工,熬、炒、炙也只是同一炮制方法不同时期的说法而已。
, http://www.100md.com
1.1.2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继承了金元时期的鼎盛,对各类炮制方法作用进行了总结,又进一步系统整理,形成了完善的传统炮制理论,对水蛭的炮制研究也相对多了许多,不但保留了前一时期的净制、炒制方法,还发展了烘焙法、酒制法和制炭法,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炮制理论,对炮制作用有了一定的阐述。明代王肯堂在《证治准绳》中对水蛭有“焙干”的描述,清代《本草汇编》对此也有“去吸盘”的记载。酒在水蛭炮制中的应用主要是在清代发展起来的,《医宗说约》载有“用酒浸、晒干”,《得配本草》中则有“或炒或醉死用”“酒制升提”的描述。现代研究表明,酒制不但能矫臭矫腥,还能增强其对血瘀经闭的作用。另外,黄元御在《长沙药解》中还采用了“炒枯存性,研细用”的方法(即今天的制炭法)对水蛭进行炮制加工。
1.1.3 现代 炮制经验基本沿用明清的理论方法,由于遵循不同,经验不同,各地方也不甚统一。各地根据本地传统与长期的经验积累,制定了各省市中药炮制规范。对水蛭而言,各省市的炮制方法主要有酒制法、炒制法、酥油制法、盐水烫法、土制法、烘焙法。对其炮制理论、炮制工艺的研究也有了一定的发展。
, 百拇医药
1.2 主要炮制方法
1.2.1 净制法 取原药材,拣去杂质,用清水洗净或筛去灰屑,干燥即得。
1.2.2 炒制法 取净水蛭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到微焦,取出放凉,去吸盘。
1.2.3 酒制法 取水蛭,用适量酒洗净,文火焙干。如用活水蛭则置沸水中烫死,或用酒焖死,取出,文火焙干。
1.2.4 酥油制法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晾干。将酥油置锅内加热化开,取净化水蛭倒下,拌匀,炒至呈黄色时,出锅,摊开晾凉。每100kg水蛭用酥油5kg。
1.2.5 水烫制法 用50%的盐开水烫,快速翻动数次,让盐水充分吸收,烫后不宜曝晒,最好放于阴凉通风处阴干。1.2.6 土制法 取原药材,用细土拌匀加文火慢炒至微黄为度,筛去土及杂质即得。
, 百拇医药
1.2.7 烘焙法 取净水蛭在铁筛或新瓦上慢火焙至干脆,研粉,即得。
2 质量问题分析
2.1 含灰沙等杂质过多 水蛭的总灰分不得超过5.0%,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超过1.5%。目前临床所用的水蛭表面灰沙较多,一是捕捉时虫体本身携带;二是人为掺入灰沙;三是捕捉后直接放入铁锅中炒死晒干,这样就导致水蛭总灰分和酸不溶性灰分超标。
2.2 炮制品发霉变质 临床应用中常发现水蛭发霉变质现象,主要表现在背面或腹面环节处有灰绿色霉迹,掰开腹部可见灰白色或绿色块状物,严重者腹壁有霉迹。有白色杆菌圆形发霉变坏者掰开时有绿色烟雾(霉菌孢子)逸出。这主要是由于炮制时没有完全干燥或干燥速度过快致干燥程度内外不均,外部脆裂而虫体内部尚未完全干燥,分装贮存后即导致霉变。
3 结论
由于水蛭临床应用较广,用量亦较多,人为搀假使杂的行为时有发生。为保证临床用药质量,必须严格控制药品质量。第一、采收环节无论野生品还是家养品,在加工前24h内应禁止喂食;第二、加工过程中应注意净选以除去灰 沙,降低灰分和酸不溶性灰分的含量;第三、保存前应注意及时干燥并注意干燥方法与速度,采取低温延长进行干燥;第四、保存过程中也要注意温度与湿度,应贮存于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阴凉通风处,并注意防虫防蛀。
作者单位:252000山东省聊城市药品检验所
(收稿日期:2003-12-18)
(编辑罗 彬),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