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氏养胃汤治疗脾胃病的经验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09-6614(2004)02-0173-01
在祖国医学史上,首开专题研究脏腑学说先河的医家,当推金元时期著名的医家———李杲。李杲在《内经》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当时疾病流行的特点,总结出极其珍贵的治疗内伤病的学术理论和治疗经验。其在所著的《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等书中,提出了具有创造性的“脾胃学说”,认为“脾胃为元气之本”、“土为万物之母”,强调脾胃对元气的重要作用,脾胃为精气升降出入运动的枢纽,脾升胃降,又以脾气升发为主,体现出李杲以补脾升阳为主,扶正为要,重视元气的学术主张和治疗思想。在对脾胃内伤病的辨证论治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而自成“补土”一派。
清代著名医家叶桂具有丰富的治疗温病和杂病的经验,其对于脾胃病的阐发是在李杲的脾胃学说基础上进行发展并予以完善的。叶桂强调脾胃同属中土,当有区别,不可混谈。指出胃属阳土,为腑,宜通;脾为阴土,为脏,宜藏,二者体用各殊。凡脾阳不足,胃有寒湿,宜用李杲温燥升运之法;若阳盛之体或患燥热之证或病后伤及肺胃津液,则当用降胃之法,取甘平或甘凉濡润之品,以养胃阴。至此,关于脾胃学说的理论和经验,始得完善。
, 百拇医药
我院已故名老中医于蜃楼教授研究脾胃病数十年,在临床实践中,于老紧密结合当今实际,并灵活运用李、叶二家的脾胃学说理论,自拟“于氏养胃汤”,辨证论治脾胃病,效果显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现将于教授应用“于氏养胃汤”治疗脾胃病的经验归纳如下,以飨同道。
1 药物组成
于氏养胃汤的药物组成是:党参15g,白术15g,当归15g,莱菔子15g,水红子15g,香橼15g,麦冬10g,白芷15g,甘草15g。方中的党参、白术、甘草健脾和中;当归、白芷化瘀生新;麦冬养胃阴,防白术过燥;莱菔子、水红子、香橼消食理气。全方功效行郁导滞、健脾和中。
2 辨证论治
脾胃病在临床上为多发病,病程多缓慢,症状较复杂,临证当辨证详明,分型论治,随证加减。于教授治疗脾胃病,大致分以下7种类型:(1)脾胃虚寒型:证见胃脘绵绵作痛、喜温喜按,口和,面色淡黄,大便正常或时溏,舌淡,苔薄或白滑,脉沉弱无力。治疗当温中理脾,方用于氏养胃汤加良姜、小茴香、吴茱萸、附子、桂枝。虚寒腹泻者加人参、山药、大枣、白术;若吞酸者可加黄连或山栀子或苦参。(2)脾胃郁热型:证见胃脘灼痛、饮热加重,上连食道疼痛,胃中有烧灼感,嘈杂,口渴(或不渴),喜冷饮,大便干燥,小便黄,面赤,舌红或绛、苔干黄甚则变黑,脉细数或弦数或沉数。治疗当清热养胃,方用于氏养胃汤去党参、白术,加山栀子、生石膏、大黄;食道有烧灼感者加天花粉。(3)胃阴不足型:证见胃痛,夜间重,口干不欲饮,时有五心烦热,颧红,盗汗,舌红少苔或镜面舌,脉细数无力。治疗当滋养胃阴,方以于氏养胃汤去白术,加石斛、沙参、花粉。(4)痰饮型:证见两胁、脘、胸膈发闷,呕吐清水,眩晕,腹中辘辘有声,舌淡、苔白腻,脉弦缓或弦滑。治疗当温中燥湿化痰,方以于氏养胃汤去麦冬加茯苓、桂枝,加大白术量。(5)气滞型:证见胃脘胀痛,脘腹满闷,嗳气,矢气,呃逆,心烦易怒,胁胀,口苦,面青黄,苔白厚或黄腻,脉弦涩或弦迟有力。治疗当理气疏肝,调和肝脾,方用于氏养胃汤去白术、麦冬,加木香、青皮、香附、二丑、五灵脂。(6)血瘀型:证见胃脘刺痛、较剧烈,剧烈呕吐,吐后痛减,痛有定处,日轻夜重,口唇颜面发青,舌有瘀斑,苔微黄,脉短涩。多伴有外伤因素。治疗当行气活血化瘀,方用于氏养胃汤去白术、麦冬,加桃仁、红花、赤芍。(7)食滞型:证见胃脘阻胀疼痛,厌食,嗳腐吞酸,口臭,舌淡,苔厚腻,脉弦滑。治疗当消食导滞,方用于氏养胃汤去麦冬,加二丑、五灵脂、焦三仙。大便干燥者,加大黄;嗳腐吞酸重者,加吴茱萸、苦参、海螵蛸。
, 百拇医药
3 临床应用
笔者曾多次吸取其宝贵经验并应用于临床,收到良效,下面特举二则病例说明。
病例1:患者,女,25岁,工人,1999年2月20日初诊。患者胃脘痛3年,1年前产后,病情加重。现证胃脘疼痛、喜温喜按,纳呆,腹泻,四肢不温,面色淡黄,舌淡,苔白滑,脉沉无。此证乃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治疗当温中散寒,健脾益气。方药以于氏养胃汤加味:党参20g,白术15g,当归10g,莱菔子15g,水红子15g,香橼15g,麦冬10g,白芷10g,甘草10g,山药0g,良姜15g,小茴香15g,肉桂15g,4剂,水煎服。1999年2月27日复诊:患者自述服药后诸症减轻,食欲增加,腹泻好转,但仍觉胃脘绵绵作痛,舌脉同前。予以前方去麦冬、当归、肉桂,加制附子15g,桂枝15g。服4剂后,胃脘痛已好转,患者大悦,嘱其再服后方2剂,以巩固疗效。
病例2:患者,男,41岁,小学教师。于2003年10月12日初诊。该患者患有胃病十余年,常反复发作,久治不愈。近日胃病复发,证见胃痛、日轻夜重、绵绵不休,口渴不欲饮,午后烦热,盗汗,失眠,二便如常,舌红无苔,脉细数。此证乃属胃阴不足型的胃脘痛,治疗当滋养胃阴为主。方药以于氏养胃汤加减:党参15g,白芷10g,当归10g,莱菔子15g,水红子15g,香橼15g,麦冬15g,甘草10g,石斛25g,沙参15g,知母10g,夜交藤15g,水煎服。该患者服用此方6剂而愈。
当今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由于饮食、情志、过劳等因素造成的脾胃病不断增加,严重地危害着人类的健康。运用中医药辨证论治脾胃病,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于蜃楼教授治疗脾胃病的成功经验再一次说明祖国医学深奥精微,切合实际,功效显著。我们应该进一步广泛继承和深入研究老一辈医家的临床经验及学术理论,为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推动人类健康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单位: 130117 吉林长春中医学院基础部
(编辑 黄杰), http://www.100md.com
在祖国医学史上,首开专题研究脏腑学说先河的医家,当推金元时期著名的医家———李杲。李杲在《内经》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当时疾病流行的特点,总结出极其珍贵的治疗内伤病的学术理论和治疗经验。其在所著的《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等书中,提出了具有创造性的“脾胃学说”,认为“脾胃为元气之本”、“土为万物之母”,强调脾胃对元气的重要作用,脾胃为精气升降出入运动的枢纽,脾升胃降,又以脾气升发为主,体现出李杲以补脾升阳为主,扶正为要,重视元气的学术主张和治疗思想。在对脾胃内伤病的辨证论治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而自成“补土”一派。
清代著名医家叶桂具有丰富的治疗温病和杂病的经验,其对于脾胃病的阐发是在李杲的脾胃学说基础上进行发展并予以完善的。叶桂强调脾胃同属中土,当有区别,不可混谈。指出胃属阳土,为腑,宜通;脾为阴土,为脏,宜藏,二者体用各殊。凡脾阳不足,胃有寒湿,宜用李杲温燥升运之法;若阳盛之体或患燥热之证或病后伤及肺胃津液,则当用降胃之法,取甘平或甘凉濡润之品,以养胃阴。至此,关于脾胃学说的理论和经验,始得完善。
, 百拇医药
我院已故名老中医于蜃楼教授研究脾胃病数十年,在临床实践中,于老紧密结合当今实际,并灵活运用李、叶二家的脾胃学说理论,自拟“于氏养胃汤”,辨证论治脾胃病,效果显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现将于教授应用“于氏养胃汤”治疗脾胃病的经验归纳如下,以飨同道。
1 药物组成
于氏养胃汤的药物组成是:党参15g,白术15g,当归15g,莱菔子15g,水红子15g,香橼15g,麦冬10g,白芷15g,甘草15g。方中的党参、白术、甘草健脾和中;当归、白芷化瘀生新;麦冬养胃阴,防白术过燥;莱菔子、水红子、香橼消食理气。全方功效行郁导滞、健脾和中。
2 辨证论治
脾胃病在临床上为多发病,病程多缓慢,症状较复杂,临证当辨证详明,分型论治,随证加减。于教授治疗脾胃病,大致分以下7种类型:(1)脾胃虚寒型:证见胃脘绵绵作痛、喜温喜按,口和,面色淡黄,大便正常或时溏,舌淡,苔薄或白滑,脉沉弱无力。治疗当温中理脾,方用于氏养胃汤加良姜、小茴香、吴茱萸、附子、桂枝。虚寒腹泻者加人参、山药、大枣、白术;若吞酸者可加黄连或山栀子或苦参。(2)脾胃郁热型:证见胃脘灼痛、饮热加重,上连食道疼痛,胃中有烧灼感,嘈杂,口渴(或不渴),喜冷饮,大便干燥,小便黄,面赤,舌红或绛、苔干黄甚则变黑,脉细数或弦数或沉数。治疗当清热养胃,方用于氏养胃汤去党参、白术,加山栀子、生石膏、大黄;食道有烧灼感者加天花粉。(3)胃阴不足型:证见胃痛,夜间重,口干不欲饮,时有五心烦热,颧红,盗汗,舌红少苔或镜面舌,脉细数无力。治疗当滋养胃阴,方以于氏养胃汤去白术,加石斛、沙参、花粉。(4)痰饮型:证见两胁、脘、胸膈发闷,呕吐清水,眩晕,腹中辘辘有声,舌淡、苔白腻,脉弦缓或弦滑。治疗当温中燥湿化痰,方以于氏养胃汤去麦冬加茯苓、桂枝,加大白术量。(5)气滞型:证见胃脘胀痛,脘腹满闷,嗳气,矢气,呃逆,心烦易怒,胁胀,口苦,面青黄,苔白厚或黄腻,脉弦涩或弦迟有力。治疗当理气疏肝,调和肝脾,方用于氏养胃汤去白术、麦冬,加木香、青皮、香附、二丑、五灵脂。(6)血瘀型:证见胃脘刺痛、较剧烈,剧烈呕吐,吐后痛减,痛有定处,日轻夜重,口唇颜面发青,舌有瘀斑,苔微黄,脉短涩。多伴有外伤因素。治疗当行气活血化瘀,方用于氏养胃汤去白术、麦冬,加桃仁、红花、赤芍。(7)食滞型:证见胃脘阻胀疼痛,厌食,嗳腐吞酸,口臭,舌淡,苔厚腻,脉弦滑。治疗当消食导滞,方用于氏养胃汤去麦冬,加二丑、五灵脂、焦三仙。大便干燥者,加大黄;嗳腐吞酸重者,加吴茱萸、苦参、海螵蛸。
, 百拇医药
3 临床应用
笔者曾多次吸取其宝贵经验并应用于临床,收到良效,下面特举二则病例说明。
病例1:患者,女,25岁,工人,1999年2月20日初诊。患者胃脘痛3年,1年前产后,病情加重。现证胃脘疼痛、喜温喜按,纳呆,腹泻,四肢不温,面色淡黄,舌淡,苔白滑,脉沉无。此证乃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治疗当温中散寒,健脾益气。方药以于氏养胃汤加味:党参20g,白术15g,当归10g,莱菔子15g,水红子15g,香橼15g,麦冬10g,白芷10g,甘草10g,山药0g,良姜15g,小茴香15g,肉桂15g,4剂,水煎服。1999年2月27日复诊:患者自述服药后诸症减轻,食欲增加,腹泻好转,但仍觉胃脘绵绵作痛,舌脉同前。予以前方去麦冬、当归、肉桂,加制附子15g,桂枝15g。服4剂后,胃脘痛已好转,患者大悦,嘱其再服后方2剂,以巩固疗效。
病例2:患者,男,41岁,小学教师。于2003年10月12日初诊。该患者患有胃病十余年,常反复发作,久治不愈。近日胃病复发,证见胃痛、日轻夜重、绵绵不休,口渴不欲饮,午后烦热,盗汗,失眠,二便如常,舌红无苔,脉细数。此证乃属胃阴不足型的胃脘痛,治疗当滋养胃阴为主。方药以于氏养胃汤加减:党参15g,白芷10g,当归10g,莱菔子15g,水红子15g,香橼15g,麦冬15g,甘草10g,石斛25g,沙参15g,知母10g,夜交藤15g,水煎服。该患者服用此方6剂而愈。
当今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由于饮食、情志、过劳等因素造成的脾胃病不断增加,严重地危害着人类的健康。运用中医药辨证论治脾胃病,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于蜃楼教授治疗脾胃病的成功经验再一次说明祖国医学深奥精微,切合实际,功效显著。我们应该进一步广泛继承和深入研究老一辈医家的临床经验及学术理论,为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推动人类健康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单位: 130117 吉林长春中医学院基础部
(编辑 黄杰),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