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分型治疗点滴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726-7587(2004)06-0820-02
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病变部位在颈椎,涉及脏腑、气血和经络,临床表现复杂多变,诊治颇感棘手。笔者自1998年以来,运用分型方法,辨治颈椎病,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分型与病因病机
颈椎间盘一般从30岁以后开始退变。椎间盘厚度变小,椎间隙变窄,前纵韧带和后纵韧带松弛,颈椎稳定性下降,使锥体代偿性增生;同时,颈椎关节因关节囊松弛,关节间隙变小而易发生磨损,导致骨质增生;因椎间盘厚度下降,椎间孔上下径变窄,使各增生部位更易压迫神经和血管而产生症状。因增生压迫的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也不一样,这是分型辨证治疗的基础。根据临床表现,一般分为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脊髓型和混和型,并结合颈椎X线片做出诊断。
祖国医学把颈椎病归纳为痹证的范畴,以神经根型叙述者多,认为“不通则痛,通则不痛”,肾虚是内因,外伤和风、寒、湿邪侵袭是外因;肾虚使痰湿易聚集,外伤和外邪侵袭使颈项部气血失和,经络闭塞;通过补肾,和气血,通经络,可取得较好的疗效。但是,我们在分型治疗颈椎病时,采用平肝通络,缓急舒筋的方法,取得了见效快、疗程短的效果。由此想到,颈椎病不仅和肾有关,而且和肝也有密切的关系。《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海论》则云:“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颈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肝肾同源”,肝肾功能在生理上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肝肾亏虚,更易使气、血、津液代谢失常,造成气滞、血瘀、痰凝的后果;另外,水不涵木,虚风内动,产生了颈椎病复杂多变的症状。根据中医辨证求因的原则,不难发现,肝肾亏损,痰瘀阻络,是颈椎病的病因、病理基础,劳倦内伤,情志不遂,外伤和外邪侵袭是颈椎病发作的诱因。
, 百拇医药
2 分型与辨证治疗
2.1 颈椎病神经根型 以颈项部板滞不舒、疼痛、指麻为主证,治以补肝肾,和气血,通经络,用颈椎通痹汤(自拟)治疗。方药:制川乌6g(先煎),磁石30g(先煎),桂枝10g,白芍15g,牛蒡子10~15g,僵蚕10g,葛根15~30g,黄芪30g,当归10g,狗脊15g,潼白蒺藜各10g,防风10g。
2.2 颈椎病椎动脉型 以眩晕、恶心、呕吐,转头加重为主要表现,治以平肝息风,化痰通络,用颈椎方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颈椎方(马瑞寅方)组成:紫贝齿20~30g(先煎),磁石30g(先煎),葛根15~30g,炒白芍15g,丝瓜络15g,炙甘草10g。
2.3 颈椎病交感神经型 以颈交感神经受刺激而出现视物模糊、头痛、头晕、心脏症状和周围血管症状为临床特点,治以补肝肾,通经络,调阴阳,用颈椎方加味治疗。补肾用巴戟天、黄柏,心慌加桂枝、柏子仁、龙骨、牡蛎,视物模糊加白菊花、枸杞子。
, 百拇医药
2.4 颈椎病脊髓型 以肢体或躯干麻木无力及上运动神经元损害体征为诊断要点,治以平肝熄风,缓急舒筋,用颈椎方治疗。临证时可加熟地、狗脊以补肾。
2.5 颈椎病混合型 具有上述两型至三型的表现,以颈椎方为主方加味治疗。
3 病案举例
例1,患者,男,53岁,2001年10月16日初诊。主诉:颈项板滞、疼痛4个月,加重1周。现病史:患者4个月前因劳累、受凉引发颈项板滞、疼痛,在当地治疗效果不佳。1周前症状突然加重,头转侧俯仰明显受限来诊。现颈项板滞、强直,疼痛剧烈,呈烧灼样,病人难以忍受,并向左上肢放射,伴麻木感;夜不能眠,出汗多,纳食尚可,大便稀,日4~5次,无腹痛,尿可。查体:颈项部肌肉紧张、压痛,颈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左),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左)。舌质淡红,苔白厚腻,脉沉细弦。X线片示:颈椎变直,C 5~7 骨质增生,C 5~6 、C 6~7 椎间隙变窄。诊断:颈椎病神经根型,证属肝肾亏虚,气血失和,痰瘀阻络,治宜补肝肾,调气血,通经络。药用:制川乌6g(先煎),磁石30g(先煎),牛蒡子12g,僵蚕10g,狗脊20g,黄芪30g,当归12g,葛根30g,炒白术12g,姜黄12g,地龙15g,潼白蒺藜各10g,羌活10g,防风15g,6剂,水煎服。病人自述首次服药后约20min,感觉颈项及左上肢发热,疼痛随即减轻,当夜安静睡眠。6剂服完后症状明显减轻,大便略稀,日2~3次。上方加生苡仁30g再续6剂,诸症续减,大便日1次,恢复正常。上方去炒白术、姜黄、生苡仁,加胆星3g,鸡血藤15g,再服5剂而愈。随访1年未见复发。
, 百拇医药
例2,患者,女,47岁,2002年3月2日初诊。病人4年前因连续加班劳累突然眩晕、恶心、呕吐,伴自身及周围物体旋转、心慌、乏力、出汗,颈项部板滞,X线片示颈椎生理弯曲消失,C 3~6 骨质增生,确诊为颈椎病,经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六味地黄丸加减治疗,症状消失。但此后每因劳累或受凉即发作,短则2个月,长则半年1次。发病时有以眩晕、恶心、呕吐为主,有以颈项板滞、疼痛为主要表现,还有以心慌、害怕、头昏、躯干上部及颈面部皮肤瘙痒、蚁行感为主症,病情变化多端,先后用以上两方及四逆散、温胆汤、补阳还五汤等加减治疗,可使病情缓解。3个月前,病人突然心慌、胸闷,时有“心跳”感,“心跳”时感觉有气自胸上冲到头,随即感到头痛、头晕,面部发热,持续约数分钟。有时肢体发凉,头、颈、面部发木,有时耳如有物堵塞、舌麻木等。1个月前,因右眼角及口角部肌肉发紧、阵发性抽搐而到省某医院检查脑血流图、脑电图、脑CT,均未见异常,拟诊为TIA,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250ml内静脉点滴,连续10天,同时口服维脑路通、肠溶阿司匹林,效果不佳来诊。现病人说话稍多、干家务或右上肢用力、上举时均可诱发上述症状或使其加重,并伴有嗜睡、多梦、口干不欲饮和双下肢无力。舌质偏暗,有少许瘀斑,苔白略厚,脉弦细。查体:未见异常。诊断:颈椎病交感神经型,证属肝肾不足,阴阳失和。治宜补肝,调阴阳。药用:紫贝齿30g(先煎),磁石30g(先煎),葛根30g,炒白芍15g,丝瓜络15g,巴戟天15g,黄柏10g,桂枝12g,龙骨30g,柏子仁12g,炙甘草10g,3剂,水煎服。药后诸症减轻,效不更方,续5剂。5剂后心慌、胸闷消失,余症续减。但颈5~6椎部痛。舌淡红,苔白略厚腻,脉细弦滑。方用:紫贝齿30g,磁石30g,炒白芍15g,葛根15g,丝瓜络15g,黄芪15g,当归10g,姜黄10g,牛蒡子10g,僵蚕10g,桑枝30g,炙甘草5g,3剂,水煎服。药后颈项痛消失。再用方药:紫贝齿30g(先煎),磁石30g(先煎),炒白芍15g,葛根15g,丝瓜络15g,黄芪30g,当归10g,桂枝6g,桑枝30g,香附10g,云苓12g,潼白蒺藜各10g,连续服13剂病瘥。随访1年未见复发。
, http://www.100md.com
例3,患者,女,52岁,2003年2月24日诊。病人1个月前因颈项部痛、僵硬不舒,颈椎拍片示颈椎骨质增生,诊断为颈椎病,经中医治疗症状消失。1天前,病人在外散步时突然眩晕,伴自身及周围物体旋转,恶心、呕吐,转头时症状加重;行走不稳,欲摔倒;颈项部略有板滞不舒。查体:血压 160/90mmHg,颅神经阴性,霍夫曼氏征阳性(右),未引出其他病理征。舌质偏暗,有瘀斑,苔薄白略腻,脉弦滑。诊断:颈椎病混合型(椎动脉型和脊髓型),证属肝肾不足,肝风挟痰上扰。治疗:补肝肾,平肝阳,熄风化痰,舒筋通络。方药:颈椎方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紫贝齿30g(先煎),磁石30g(先煎),炒白芍15g,丝瓜络15g,木瓜15g,天麻粉4g(冲),半夏12g,白术10g,云苓15g,丹参20g,生姜4片,大枣4枚,5剂。药后眩晕消失,恶心、呕吐止,步态稳,颈项不舒减轻,但嗜睡、乏力。查体:血压120/80mmHg,霍夫曼氏征阴性。舌质偏暗,苔白略厚腻,脉弦滑。治以补肝肾,益气血,通经络。方药:紫贝齿30g(先煎),磁石30g(先煎),葛根15g,木瓜15g,丝瓜络15g,炒白芍15g,黄芪30g,当归10g,熟地30g,狗脊20g,菖蒲10g,炙甘草6g,6剂。药后诸症消失而愈,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作者单位:250117山东济南济空航空中心修理厂卫生队
(收稿日期:2003-12-21)
(编辑秋 实), 百拇医药
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病变部位在颈椎,涉及脏腑、气血和经络,临床表现复杂多变,诊治颇感棘手。笔者自1998年以来,运用分型方法,辨治颈椎病,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分型与病因病机
颈椎间盘一般从30岁以后开始退变。椎间盘厚度变小,椎间隙变窄,前纵韧带和后纵韧带松弛,颈椎稳定性下降,使锥体代偿性增生;同时,颈椎关节因关节囊松弛,关节间隙变小而易发生磨损,导致骨质增生;因椎间盘厚度下降,椎间孔上下径变窄,使各增生部位更易压迫神经和血管而产生症状。因增生压迫的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也不一样,这是分型辨证治疗的基础。根据临床表现,一般分为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脊髓型和混和型,并结合颈椎X线片做出诊断。
祖国医学把颈椎病归纳为痹证的范畴,以神经根型叙述者多,认为“不通则痛,通则不痛”,肾虚是内因,外伤和风、寒、湿邪侵袭是外因;肾虚使痰湿易聚集,外伤和外邪侵袭使颈项部气血失和,经络闭塞;通过补肾,和气血,通经络,可取得较好的疗效。但是,我们在分型治疗颈椎病时,采用平肝通络,缓急舒筋的方法,取得了见效快、疗程短的效果。由此想到,颈椎病不仅和肾有关,而且和肝也有密切的关系。《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海论》则云:“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颈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肝肾同源”,肝肾功能在生理上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肝肾亏虚,更易使气、血、津液代谢失常,造成气滞、血瘀、痰凝的后果;另外,水不涵木,虚风内动,产生了颈椎病复杂多变的症状。根据中医辨证求因的原则,不难发现,肝肾亏损,痰瘀阻络,是颈椎病的病因、病理基础,劳倦内伤,情志不遂,外伤和外邪侵袭是颈椎病发作的诱因。
, 百拇医药
2 分型与辨证治疗
2.1 颈椎病神经根型 以颈项部板滞不舒、疼痛、指麻为主证,治以补肝肾,和气血,通经络,用颈椎通痹汤(自拟)治疗。方药:制川乌6g(先煎),磁石30g(先煎),桂枝10g,白芍15g,牛蒡子10~15g,僵蚕10g,葛根15~30g,黄芪30g,当归10g,狗脊15g,潼白蒺藜各10g,防风10g。
2.2 颈椎病椎动脉型 以眩晕、恶心、呕吐,转头加重为主要表现,治以平肝息风,化痰通络,用颈椎方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颈椎方(马瑞寅方)组成:紫贝齿20~30g(先煎),磁石30g(先煎),葛根15~30g,炒白芍15g,丝瓜络15g,炙甘草10g。
2.3 颈椎病交感神经型 以颈交感神经受刺激而出现视物模糊、头痛、头晕、心脏症状和周围血管症状为临床特点,治以补肝肾,通经络,调阴阳,用颈椎方加味治疗。补肾用巴戟天、黄柏,心慌加桂枝、柏子仁、龙骨、牡蛎,视物模糊加白菊花、枸杞子。
, 百拇医药
2.4 颈椎病脊髓型 以肢体或躯干麻木无力及上运动神经元损害体征为诊断要点,治以平肝熄风,缓急舒筋,用颈椎方治疗。临证时可加熟地、狗脊以补肾。
2.5 颈椎病混合型 具有上述两型至三型的表现,以颈椎方为主方加味治疗。
3 病案举例
例1,患者,男,53岁,2001年10月16日初诊。主诉:颈项板滞、疼痛4个月,加重1周。现病史:患者4个月前因劳累、受凉引发颈项板滞、疼痛,在当地治疗效果不佳。1周前症状突然加重,头转侧俯仰明显受限来诊。现颈项板滞、强直,疼痛剧烈,呈烧灼样,病人难以忍受,并向左上肢放射,伴麻木感;夜不能眠,出汗多,纳食尚可,大便稀,日4~5次,无腹痛,尿可。查体:颈项部肌肉紧张、压痛,颈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左),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左)。舌质淡红,苔白厚腻,脉沉细弦。X线片示:颈椎变直,C 5~7 骨质增生,C 5~6 、C 6~7 椎间隙变窄。诊断:颈椎病神经根型,证属肝肾亏虚,气血失和,痰瘀阻络,治宜补肝肾,调气血,通经络。药用:制川乌6g(先煎),磁石30g(先煎),牛蒡子12g,僵蚕10g,狗脊20g,黄芪30g,当归12g,葛根30g,炒白术12g,姜黄12g,地龙15g,潼白蒺藜各10g,羌活10g,防风15g,6剂,水煎服。病人自述首次服药后约20min,感觉颈项及左上肢发热,疼痛随即减轻,当夜安静睡眠。6剂服完后症状明显减轻,大便略稀,日2~3次。上方加生苡仁30g再续6剂,诸症续减,大便日1次,恢复正常。上方去炒白术、姜黄、生苡仁,加胆星3g,鸡血藤15g,再服5剂而愈。随访1年未见复发。
, 百拇医药
例2,患者,女,47岁,2002年3月2日初诊。病人4年前因连续加班劳累突然眩晕、恶心、呕吐,伴自身及周围物体旋转、心慌、乏力、出汗,颈项部板滞,X线片示颈椎生理弯曲消失,C 3~6 骨质增生,确诊为颈椎病,经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六味地黄丸加减治疗,症状消失。但此后每因劳累或受凉即发作,短则2个月,长则半年1次。发病时有以眩晕、恶心、呕吐为主,有以颈项板滞、疼痛为主要表现,还有以心慌、害怕、头昏、躯干上部及颈面部皮肤瘙痒、蚁行感为主症,病情变化多端,先后用以上两方及四逆散、温胆汤、补阳还五汤等加减治疗,可使病情缓解。3个月前,病人突然心慌、胸闷,时有“心跳”感,“心跳”时感觉有气自胸上冲到头,随即感到头痛、头晕,面部发热,持续约数分钟。有时肢体发凉,头、颈、面部发木,有时耳如有物堵塞、舌麻木等。1个月前,因右眼角及口角部肌肉发紧、阵发性抽搐而到省某医院检查脑血流图、脑电图、脑CT,均未见异常,拟诊为TIA,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250ml内静脉点滴,连续10天,同时口服维脑路通、肠溶阿司匹林,效果不佳来诊。现病人说话稍多、干家务或右上肢用力、上举时均可诱发上述症状或使其加重,并伴有嗜睡、多梦、口干不欲饮和双下肢无力。舌质偏暗,有少许瘀斑,苔白略厚,脉弦细。查体:未见异常。诊断:颈椎病交感神经型,证属肝肾不足,阴阳失和。治宜补肝,调阴阳。药用:紫贝齿30g(先煎),磁石30g(先煎),葛根30g,炒白芍15g,丝瓜络15g,巴戟天15g,黄柏10g,桂枝12g,龙骨30g,柏子仁12g,炙甘草10g,3剂,水煎服。药后诸症减轻,效不更方,续5剂。5剂后心慌、胸闷消失,余症续减。但颈5~6椎部痛。舌淡红,苔白略厚腻,脉细弦滑。方用:紫贝齿30g,磁石30g,炒白芍15g,葛根15g,丝瓜络15g,黄芪15g,当归10g,姜黄10g,牛蒡子10g,僵蚕10g,桑枝30g,炙甘草5g,3剂,水煎服。药后颈项痛消失。再用方药:紫贝齿30g(先煎),磁石30g(先煎),炒白芍15g,葛根15g,丝瓜络15g,黄芪30g,当归10g,桂枝6g,桑枝30g,香附10g,云苓12g,潼白蒺藜各10g,连续服13剂病瘥。随访1年未见复发。
, http://www.100md.com
例3,患者,女,52岁,2003年2月24日诊。病人1个月前因颈项部痛、僵硬不舒,颈椎拍片示颈椎骨质增生,诊断为颈椎病,经中医治疗症状消失。1天前,病人在外散步时突然眩晕,伴自身及周围物体旋转,恶心、呕吐,转头时症状加重;行走不稳,欲摔倒;颈项部略有板滞不舒。查体:血压 160/90mmHg,颅神经阴性,霍夫曼氏征阳性(右),未引出其他病理征。舌质偏暗,有瘀斑,苔薄白略腻,脉弦滑。诊断:颈椎病混合型(椎动脉型和脊髓型),证属肝肾不足,肝风挟痰上扰。治疗:补肝肾,平肝阳,熄风化痰,舒筋通络。方药:颈椎方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紫贝齿30g(先煎),磁石30g(先煎),炒白芍15g,丝瓜络15g,木瓜15g,天麻粉4g(冲),半夏12g,白术10g,云苓15g,丹参20g,生姜4片,大枣4枚,5剂。药后眩晕消失,恶心、呕吐止,步态稳,颈项不舒减轻,但嗜睡、乏力。查体:血压120/80mmHg,霍夫曼氏征阴性。舌质偏暗,苔白略厚腻,脉弦滑。治以补肝肾,益气血,通经络。方药:紫贝齿30g(先煎),磁石30g(先煎),葛根15g,木瓜15g,丝瓜络15g,炒白芍15g,黄芪30g,当归10g,熟地30g,狗脊20g,菖蒲10g,炙甘草6g,6剂。药后诸症消失而愈,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作者单位:250117山东济南济空航空中心修理厂卫生队
(收稿日期:2003-12-21)
(编辑秋 实), 百拇医药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骨科 > 腰痛及颈肩痛 > 颈椎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