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袋加压法预防乳腺癌根治术后皮瓣下积液的体会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84-2030(2004)06-0558-01
乳腺癌根治手术是外科常规手术之一,皮瓣下积液是乳腺癌根治或改良根治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常使切口感染或皮瓣坏死的机率增加,延长了住院时间,直接延误术后辅助治疗。我院对48例乳腺癌根治术后应用砂袋加压法,操作简便,取材容易,疗效确切。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0年10月~2003年10月收治的乳腺癌中,行根治或改良根治术48例,均为女性,年龄21~69岁,平均41岁,术中合理设计切口,采用电刀分离皮瓣,严密止血,术后胸骨旁置管接袋引流,腋窝皮瓣下置管持续负压引流。
1.2 操作方法
1.2.1 砂袋制作 选用颗粒均匀的细砂,冲净晒干,做成大小约30cm×20cm,重约2kg的砂袋。体型特别高大者,可适当增加砂袋尺寸及重量。
, http://www.100md.com
1.2.2 操作方法 切口缝合后,将棉垫卷成圆柱状,在胸壁创面自上而下,自内而外滚动推压,挤出皮瓣下积气、积液等。胸骨旁引流管接引流袋,腋下引流管经注射器抽吸(同时轻轻顶压腋下皮瓣)排气后接一次性负压吸引器,伤口常规包扎。回病房后,患侧肩背下垫高约20°,将砂袋均匀平铺置于以切口为中心的皮瓣范围内,患侧上肢环砂袋抱臂。砂袋加压2~3天,胸壁引流管拔除后再压6h左右即可。
2 结果
皮瓣下积液判断标准:局部皮肤隆起,触之有漂浮感,穿刺即可确定。有人提出皮瓣下积液<50ml为少量,>50ml为大量,可作为判断积液程度的参考 [1] 。
48例乳腺癌术后仅1例(2.1%)因胸壁引流管拔除后未再用砂袋加压,于锁骨下区出现少量积液约6ml,经穿刺后愈合,1例切口外侧约1cm×0.5cm,皮缘变色,经酒精湿敷后2天色泽恢复正常。
, http://www.100md.com
3 讨论
目前乳腺癌属于全身性疾病的观点已得到公认,手术仅是治疗过程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后续治疗不容忽视,但皮瓣下积液常为术后的辅助治疗设置障碍。长期以来,外科医生都在想方设法预防其发生。传统的措施主要是加压包扎,常用的有绷带缠绕法,其次有弹力网罩、胸带、腹带等,其实都大同小异。有人主张包扎宁紧勿松,认为只有这样才能防止创面渗血和皮瓣下积液,这是一个误区,它替代不了术中的严密止血。以绷带缠绕法为代表的加压方法,在临床应用中存在一定的缺陷:(1)松紧度不易掌握,很大程度上要凭借医生的个人经验。过松达不到加压目的,过紧非但不能控制创面出血,反而会导致皮瓣血运障碍,造成皮瓣坏死,有些还使引流管受压,引流不畅 [1] 。(2)凹凸不平的创面不易加压到位,常遗留有小腔隙存在,这为积液提供了地理条件,而绷带缠绕却很难具有针对性。(3)使呼吸运动受限,不利于恢复。(4)费时费力费材料。(5)不便于观察伤口 [2] 。因包扎换药不便,过去有人主张术后5~7天才打开换药,这样即使皮瓣下有积液,也不能及时发现 [1] 。(6)术后麻醉尚未解除,此时扶起病人缠绕绷带,常引起低血压甚至休克的危险 [3] 。
, http://www.100md.com
鉴于以上原因,笔者对加压方法加以改进,应用砂袋加压法,效果显著。根据创面范围制作砂袋大小,选用均匀细砂,应用流体力学原理,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绷带加压的缺点。取材容易,使用简便,无需特殊搬动,对呼吸运动无明显限制,且随时可以观察伤口,尤其对根治术后肋骨外露,胸壁创面呈“阶梯状”,细砂根据具体地理环境,自行流动,加压到位,不留腔隙,使皮瓣与胸壁尽早贴合。与传统方法相比,砂袋加压不失为一种临床实用的方法,有效地防止了皮瓣下积液的发生。腋窝应用持续负压引流,一般都能满足腋下皮瓣的贴合。此外,皮瓣下积液的发生,还与皮瓣设计 [4] 、术中止血及电刀的应用等因素有关,只有当每个环节都做到恰到好处,才能求得手术的尽善尽美。
参考文献
1 胡浩.乳腺癌根治术后并发皮下积液及皮瓣坏死74例分析.现代肿瘤医学杂志,2003,11(1):33-34.
2 吴志先,锡文庆.Y管负压引流在乳腺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0,20(8):594.
3 陈延庆.香烟式枕垫预防乳腺癌根治术后皮瓣下积液体会.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3,23(8):498.
4 王宏,惠志超,侯东祥.乳腺癌术后皮瓣坏死相关因素的分析.现代肿瘤医学杂志,1998,6(4):219.
作者单位:713800陕西省三原县中医医院(东院)
(收稿日期:2004-02-07)
(编辑 依依), 百拇医药
乳腺癌根治手术是外科常规手术之一,皮瓣下积液是乳腺癌根治或改良根治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常使切口感染或皮瓣坏死的机率增加,延长了住院时间,直接延误术后辅助治疗。我院对48例乳腺癌根治术后应用砂袋加压法,操作简便,取材容易,疗效确切。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0年10月~2003年10月收治的乳腺癌中,行根治或改良根治术48例,均为女性,年龄21~69岁,平均41岁,术中合理设计切口,采用电刀分离皮瓣,严密止血,术后胸骨旁置管接袋引流,腋窝皮瓣下置管持续负压引流。
1.2 操作方法
1.2.1 砂袋制作 选用颗粒均匀的细砂,冲净晒干,做成大小约30cm×20cm,重约2kg的砂袋。体型特别高大者,可适当增加砂袋尺寸及重量。
, http://www.100md.com
1.2.2 操作方法 切口缝合后,将棉垫卷成圆柱状,在胸壁创面自上而下,自内而外滚动推压,挤出皮瓣下积气、积液等。胸骨旁引流管接引流袋,腋下引流管经注射器抽吸(同时轻轻顶压腋下皮瓣)排气后接一次性负压吸引器,伤口常规包扎。回病房后,患侧肩背下垫高约20°,将砂袋均匀平铺置于以切口为中心的皮瓣范围内,患侧上肢环砂袋抱臂。砂袋加压2~3天,胸壁引流管拔除后再压6h左右即可。
2 结果
皮瓣下积液判断标准:局部皮肤隆起,触之有漂浮感,穿刺即可确定。有人提出皮瓣下积液<50ml为少量,>50ml为大量,可作为判断积液程度的参考 [1] 。
48例乳腺癌术后仅1例(2.1%)因胸壁引流管拔除后未再用砂袋加压,于锁骨下区出现少量积液约6ml,经穿刺后愈合,1例切口外侧约1cm×0.5cm,皮缘变色,经酒精湿敷后2天色泽恢复正常。
, http://www.100md.com
3 讨论
目前乳腺癌属于全身性疾病的观点已得到公认,手术仅是治疗过程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后续治疗不容忽视,但皮瓣下积液常为术后的辅助治疗设置障碍。长期以来,外科医生都在想方设法预防其发生。传统的措施主要是加压包扎,常用的有绷带缠绕法,其次有弹力网罩、胸带、腹带等,其实都大同小异。有人主张包扎宁紧勿松,认为只有这样才能防止创面渗血和皮瓣下积液,这是一个误区,它替代不了术中的严密止血。以绷带缠绕法为代表的加压方法,在临床应用中存在一定的缺陷:(1)松紧度不易掌握,很大程度上要凭借医生的个人经验。过松达不到加压目的,过紧非但不能控制创面出血,反而会导致皮瓣血运障碍,造成皮瓣坏死,有些还使引流管受压,引流不畅 [1] 。(2)凹凸不平的创面不易加压到位,常遗留有小腔隙存在,这为积液提供了地理条件,而绷带缠绕却很难具有针对性。(3)使呼吸运动受限,不利于恢复。(4)费时费力费材料。(5)不便于观察伤口 [2] 。因包扎换药不便,过去有人主张术后5~7天才打开换药,这样即使皮瓣下有积液,也不能及时发现 [1] 。(6)术后麻醉尚未解除,此时扶起病人缠绕绷带,常引起低血压甚至休克的危险 [3] 。
, http://www.100md.com
鉴于以上原因,笔者对加压方法加以改进,应用砂袋加压法,效果显著。根据创面范围制作砂袋大小,选用均匀细砂,应用流体力学原理,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绷带加压的缺点。取材容易,使用简便,无需特殊搬动,对呼吸运动无明显限制,且随时可以观察伤口,尤其对根治术后肋骨外露,胸壁创面呈“阶梯状”,细砂根据具体地理环境,自行流动,加压到位,不留腔隙,使皮瓣与胸壁尽早贴合。与传统方法相比,砂袋加压不失为一种临床实用的方法,有效地防止了皮瓣下积液的发生。腋窝应用持续负压引流,一般都能满足腋下皮瓣的贴合。此外,皮瓣下积液的发生,还与皮瓣设计 [4] 、术中止血及电刀的应用等因素有关,只有当每个环节都做到恰到好处,才能求得手术的尽善尽美。
参考文献
1 胡浩.乳腺癌根治术后并发皮下积液及皮瓣坏死74例分析.现代肿瘤医学杂志,2003,11(1):33-34.
2 吴志先,锡文庆.Y管负压引流在乳腺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0,20(8):594.
3 陈延庆.香烟式枕垫预防乳腺癌根治术后皮瓣下积液体会.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3,23(8):498.
4 王宏,惠志超,侯东祥.乳腺癌术后皮瓣坏死相关因素的分析.现代肿瘤医学杂志,1998,6(4):219.
作者单位:713800陕西省三原县中医医院(东院)
(收稿日期:2004-02-07)
(编辑 依依),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