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医药杂志》 > 2004年第5期
编号:10446383
浅谈服药的最佳时间
http://www.100md.com 《中华医药杂志》 2004年第5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80-077X(2004)05-0444-01

    吸收是指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1] 。药物吸收的主要部位有口腔、胃肠道、肌肉、肺、皮肤等。其中以口服药应用最为广泛,笔者就饭前服药有利于药物吸收为主题与同道共同探讨。

    众所周知,口服给药主要是经消化道胃肠粘膜吸收,通过被动转运 [1] ,一部分弱酸性药直接从胃中吸收(因胃内吸收表面积较小,且药物在胃内留时间较短,所以许多药物在胃内吸收量很少),而大部分药物吸收主要部位则是在小肠。胃肠道主要由胃、小肠和大肠三部分组成,其中小肠长度约5~6m,占整个胃肠道60%以上 [2] 。而小肠在解剖学上的显著特征是具有巨大的表面积,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小肠粘膜表面有许多环状皱襞,皱襞的表面又布满了许许多多的绒毛突起,绒毛上又有许多微绒毛,人体小肠的有效表面积约为70m 2 。由于微绒毛是吸收过程进行的主要区域,根据药物动力学及相关知识,即被动扩散的速度与吸收表面积成正比 [3] ,因此,小肠在整个胃肠道中表面积最大,是药物被动吸收的主要部位,同时又是主动吸收的特殊部位。其次是十二指肠,向下逐渐减少;而胃粘膜上面虽也有许多皱襞,但缺乏绒毛,故胃的吸收表面积比小肠小得多。由此可见,口服给药后最大的吸收部位在小肠,怎样才能尽快地使药物到达小肠,是本文的重点。

    笔者认为,饭前半小时服药,经过消化道进入胃,在胃液的作用下,药物逐步溶解释放,一部分弱酸性药物直接在胃中吸收,(弱碱性药物在胃中几乎不被吸收。大肠包括盲肠、结肠和直肠,长度约1.7m,但由于没有绒毛,表面积小,故不是吸收药物的主要场所,仅对缓释或肠溶剂型、直肠给药剂型起一定的吸收作用),一部分经过饭后内容物的挤压,胃内容物经幽门向小肠排出。由于多数药物在小肠内吸收好,故药物制剂的显效时间、药效强度及药效维持时间均与胃排空速度有密切关系(胃内容物向中小肠排出称胃的排空)。通常胃空速度越快,药物吸收越快,临床显效越快。如用于快速镇痛的药物可待因如延迟胃的排空,那么就将延迟镇痛作用的开始。同样对某些受胃酸和胃酶活性影响而不稳定的药物,胃的排空缓慢也影响药物的有效性,如羟氨苄青霉素的降解程度决定于它的胃内停留的时间 [3] (胃内停留时间越长,其降解速度越快)。所以当药物迅速到达小肠后,不但能延缓某些药物在胃内的降解,同时可通过小肠最大吸收面积得以充分利用,从而使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的全过程得以尽快完成,达到临床用药的目的。所以,笔者认为饭前半小时服药(少数对胃肠道有刺激的药物除外)。有利于药物的充分利用和吸收。

    参考文献

    1 竺心影.药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6.

    2 中国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164.

    3 邹立家.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5,417.

    作者单位:710061陕西省西安市第八人民医院药剂科

    (收稿日期:2003-11-16)

    (编辑 罗彬),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