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热药不良反应214例的原因分析及预防
【摘要】 目的 分析应用退热药后出现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引起临床重视,并探讨预防措施。方法 分析急门诊及住院214例退热药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这些患者的原发病、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及药物种类成分的关系。结果 不良反应以虚脱、皮疹、消化道出血等最常见,复方氨基比林等则是较易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结论 临床中存在滥用退热药的现象,不良反应的发生多与滥用及不重视预防有关,如能予以有效预防,大多不良反应是可以预防的。
关键词 退热药 不良反应 临床分析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726-7587(2004)05-0640-02
发热是急门诊最常见、最普通的一个症状,其本身不是病,只是机体对致病因素的自卫性反应症状,通过物理学和(或)药物降温一般不难达到退热的目的。在临床中,特别是在诊所,基层医院由于不予重视,退热药导致了各种不良反应,给病人及家属带来身体或心理上的痛苦及经济上损失。本文回顾分析退热药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 百拇医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14例患者,年龄15~89岁,平均年龄51岁;男103例,女111例;急门诊173例,住院41例;体温37.8℃~41.2℃;退热药来源:医院82例,诊所或医务所78例,药店54例;用药方式:口服、肌注及静脉给药。
1.2 病例来源 笔者在临床急门诊诊治或近3年因退热药不良反应住院的病例,部分是单独用退热药,部分是多药合用,病例的入选均是在排除其他药物或疾病本身所引起的反应症状后,若不能排除则不入选。入选后跟踪追查,其中大部分是门诊随诊,小部分是住院病人。
1.3 方法 统计分析214例退热药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这些患者的原发病、不良反应种类、发生原因及与药物关系。
1.4 治疗转归 大多数患者经停药及门诊处理后好转;部分患者需住院治疗,除1例老年患者因合并症死亡外,其余患者均康复出院。
, 百拇医药
2 结果
2.1 原发疾病 上呼吸道感染73例,化脓性扁桃体炎39例,支气管肺炎28例,胆道感染23例,尿
道感染15例,中枢感染8例,结缔组织病8例,局限性脓肿6例,恶性肿瘤5例,其他9例。
2.2 不良反应 以虚脱、皮疹、消化道出血等较常见,见表1。
2.3 药物种类成分与不良反应发生率 见表1。
3 讨论
3.1 不良反应 以上的结果可以看出,退热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虚脱,其次是皮肤损害、上消化道出血。虚脱在本组病人中共出现72例;其中以年轻女性和年老体弱多见。但除了体质因素外,大多虚脱病人有以下共同特点:高热、胃纳欠佳、空腹、饮水少、拒绝静脉补液或补液不足、坐位补液等,对此要引起重视:皮疹的表现多样化,其中麻疹样皮疹、猩红热型、固定性红斑及荨麻疹等多见;多为过敏性药疹。引起较严重后果的是大泡表皮松解型,后者有7例,均需住院治疗,其中3例较重,有全身中毒症状需抢救,其中1例因合并败血症及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上消化道出血以年轻人为主,多是自己在药店买药服用,本组32例消化道出血病人,其中9例就诊时未注意到有柏油样黑便症状,而以头晕心悸就诊。其他还有引起过敏性休克及肝、肾、血液系统等重要器官功能损害等严重反应的病例 [1,2] 。
, http://www.100md.com
3.2 发生原因 从我们的临床分析可得出,退热药不良反应发生率高除了一些不可预料难以控制的因素外,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1)滥用增加 [3] 。一是近年来非处方药(OTC)吸引了不少为节约药费的外来打工族,因缺乏医学知识、不管病因,认为发热服退热药就行,且不少是单服退热药。但OTC药物并非意味着无毒副作用,而OTC药房大多忽视对不良反应的宣传教育;二是部分医生未严格掌握用药原则,一味地迎合家属的不正确心理,以是否即刻退热来衡量用药的效果,而强化退热对症治疗;三是对退热药的副反应认识重视不够,把退热药当成了很安全家庭备用药,未严格控制适应症及用药原则。(2)大剂量、重复混用。一是患者不遵医嘱见发热不退就自行加大剂量、短时间内重复用药或混用其他退热药;二是私人诊所,甚至一些基层医生为了迎合病人的心理,追求退热的快速效果,超剂量或多药混用或加用激素;三是少数医生未问清病史,病人已服药暂未退热,短时间内再用药。(3)不重视预防,如虚脱、部分 过敏、上消化道出血只要引起重视大多数是可预防避免的。(4)少数医生对药物的成分、适应证、禁忌证不熟悉,其中有11例就是因对药物的一些混和成分过敏。(5)不详细了解病史、患者不知或隐瞒病史,特别是对年轻的上感患者易引起疏忽大意,如有8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虽无明确的胃病史,但事后经追问,其实已有相应的胃病临床表现;4例溶血性贫血也是因病史不清所致。(6)病人不懂医学知识,而医生或药店未交待清楚,当出现一些不良反应的先兆未能及时停药及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 百拇医药
表1 不同种类退热药不良反应的临床统计表 略
3.3 药物与不良反应的关系 退热药有许多种,适应证、效果及副反应的发生率各有不同 [4] 。从本文的统计看,水杨酸类如:阿司匹林、APC等应用广泛;安全性好,但易引起胃肠道反应及消化道
出血等;吡唑酮类如:安乃近、复方氨基比林等,退热迅速,但副反应发生率高,易引起过敏反应、白细胞血小板减少、肾伤害等;乙酰苯胺类如:泰诺,效果温和安全,副反应少,偶有皮疹过敏反应;中成药类如鱼腥草、柴胡、清开灵等,效果相对弱,副反应少,年老体弱者宜选用,但近年也有其不良反应的报道 [5] ,需引起重视。
3.4 预防措施 退热药有利有弊 [1,4] ,退热药除了常见的不良反应外还有其他不利的影响如:干扰热型、掩盖病情、延误诊疗,还有报道用退热药会使病情恢复推迟 [6] ,而适度的发热可调动体内的免疫机能,增强抗病力而有利于机体康复。当发热不太高或不太持久而症状不明显,在疾病未得到有效治疗时,不必强行退热;当然高热对患者机体不利,且为了缓解症状,适当的退热是必要的,但用药的同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首先对发热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应用退热药的目的、作用有一个正确的评价,而不是不管什么病有热就用退热药。(2)严格掌握用药原则、适应证、剂量,先物理降温后用药、先口服后注射、先温和后强效药,并应根据不同个体情况制定不同的用药方案及预防不良反应的措施。不要盲目顺从,面对性急的病人要做好解释安抚工作。(3)对退热药的成分、作用机制、可能的负反应、禁忌证要熟练掌握。并详细询问病史,以减少医疗失 误。(4)做好宣教、解释工作,讲清楚用退热药利弊,向患者解释并非热退病除,最关键的是治疗原发病,而不要急于求成;(5)要交待患者遵嘱用药及注意观察用药后可能出现的副反应,出现副反应先兆应及时停药就诊。
, 百拇医药
总之,从以上分析可看出,滥用退热药可导致各种不良反应甚至严重的不良后果。且随着OTC药房的普及及正规医院看病相对较贵的缘故,滥用药物增加,不良反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本文统计的只是临床中的一部分,而这些副反应的发生有医生、患者本身及社会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希望医院和社会一起做好预防宣教工作,使退热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能控制到最低。
参考文献
1 黄祥,李连新,贾俊骅,等.解热镇痛消炎药的不良反应监察分析.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9,19(4):215.
2 胡淑雅.105例药源性肝损害调查分析.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2,22(1):641.
3 荣加东,王全喜.解热镇痛药的潜在滥用.河北药学,2001,(6):封三.
4 周广友,蒋小芹,蒋瑞华,等.常用解热镇痛药复方制剂的组分与不良反应.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00,(2):44.
5 邹莉,苏波.清开灵注射液的不良反应.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2,22(9):574.
6 唐,李振广.退热药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程影响的探讨.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1,22(8):895.
作者单位:1528463广东省中山市三乡医院内科
2510120广东省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急诊科
(收稿日期:2003-12-02)
(编辑 海涛), http://www.100md.com
关键词 退热药 不良反应 临床分析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726-7587(2004)05-0640-02
发热是急门诊最常见、最普通的一个症状,其本身不是病,只是机体对致病因素的自卫性反应症状,通过物理学和(或)药物降温一般不难达到退热的目的。在临床中,特别是在诊所,基层医院由于不予重视,退热药导致了各种不良反应,给病人及家属带来身体或心理上的痛苦及经济上损失。本文回顾分析退热药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 百拇医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14例患者,年龄15~89岁,平均年龄51岁;男103例,女111例;急门诊173例,住院41例;体温37.8℃~41.2℃;退热药来源:医院82例,诊所或医务所78例,药店54例;用药方式:口服、肌注及静脉给药。
1.2 病例来源 笔者在临床急门诊诊治或近3年因退热药不良反应住院的病例,部分是单独用退热药,部分是多药合用,病例的入选均是在排除其他药物或疾病本身所引起的反应症状后,若不能排除则不入选。入选后跟踪追查,其中大部分是门诊随诊,小部分是住院病人。
1.3 方法 统计分析214例退热药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这些患者的原发病、不良反应种类、发生原因及与药物关系。
1.4 治疗转归 大多数患者经停药及门诊处理后好转;部分患者需住院治疗,除1例老年患者因合并症死亡外,其余患者均康复出院。
, 百拇医药
2 结果
2.1 原发疾病 上呼吸道感染73例,化脓性扁桃体炎39例,支气管肺炎28例,胆道感染23例,尿
道感染15例,中枢感染8例,结缔组织病8例,局限性脓肿6例,恶性肿瘤5例,其他9例。
2.2 不良反应 以虚脱、皮疹、消化道出血等较常见,见表1。
2.3 药物种类成分与不良反应发生率 见表1。
3 讨论
3.1 不良反应 以上的结果可以看出,退热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虚脱,其次是皮肤损害、上消化道出血。虚脱在本组病人中共出现72例;其中以年轻女性和年老体弱多见。但除了体质因素外,大多虚脱病人有以下共同特点:高热、胃纳欠佳、空腹、饮水少、拒绝静脉补液或补液不足、坐位补液等,对此要引起重视:皮疹的表现多样化,其中麻疹样皮疹、猩红热型、固定性红斑及荨麻疹等多见;多为过敏性药疹。引起较严重后果的是大泡表皮松解型,后者有7例,均需住院治疗,其中3例较重,有全身中毒症状需抢救,其中1例因合并败血症及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上消化道出血以年轻人为主,多是自己在药店买药服用,本组32例消化道出血病人,其中9例就诊时未注意到有柏油样黑便症状,而以头晕心悸就诊。其他还有引起过敏性休克及肝、肾、血液系统等重要器官功能损害等严重反应的病例 [1,2] 。
, http://www.100md.com
3.2 发生原因 从我们的临床分析可得出,退热药不良反应发生率高除了一些不可预料难以控制的因素外,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1)滥用增加 [3] 。一是近年来非处方药(OTC)吸引了不少为节约药费的外来打工族,因缺乏医学知识、不管病因,认为发热服退热药就行,且不少是单服退热药。但OTC药物并非意味着无毒副作用,而OTC药房大多忽视对不良反应的宣传教育;二是部分医生未严格掌握用药原则,一味地迎合家属的不正确心理,以是否即刻退热来衡量用药的效果,而强化退热对症治疗;三是对退热药的副反应认识重视不够,把退热药当成了很安全家庭备用药,未严格控制适应症及用药原则。(2)大剂量、重复混用。一是患者不遵医嘱见发热不退就自行加大剂量、短时间内重复用药或混用其他退热药;二是私人诊所,甚至一些基层医生为了迎合病人的心理,追求退热的快速效果,超剂量或多药混用或加用激素;三是少数医生未问清病史,病人已服药暂未退热,短时间内再用药。(3)不重视预防,如虚脱、部分 过敏、上消化道出血只要引起重视大多数是可预防避免的。(4)少数医生对药物的成分、适应证、禁忌证不熟悉,其中有11例就是因对药物的一些混和成分过敏。(5)不详细了解病史、患者不知或隐瞒病史,特别是对年轻的上感患者易引起疏忽大意,如有8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虽无明确的胃病史,但事后经追问,其实已有相应的胃病临床表现;4例溶血性贫血也是因病史不清所致。(6)病人不懂医学知识,而医生或药店未交待清楚,当出现一些不良反应的先兆未能及时停药及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 百拇医药
表1 不同种类退热药不良反应的临床统计表 略
3.3 药物与不良反应的关系 退热药有许多种,适应证、效果及副反应的发生率各有不同 [4] 。从本文的统计看,水杨酸类如:阿司匹林、APC等应用广泛;安全性好,但易引起胃肠道反应及消化道
出血等;吡唑酮类如:安乃近、复方氨基比林等,退热迅速,但副反应发生率高,易引起过敏反应、白细胞血小板减少、肾伤害等;乙酰苯胺类如:泰诺,效果温和安全,副反应少,偶有皮疹过敏反应;中成药类如鱼腥草、柴胡、清开灵等,效果相对弱,副反应少,年老体弱者宜选用,但近年也有其不良反应的报道 [5] ,需引起重视。
3.4 预防措施 退热药有利有弊 [1,4] ,退热药除了常见的不良反应外还有其他不利的影响如:干扰热型、掩盖病情、延误诊疗,还有报道用退热药会使病情恢复推迟 [6] ,而适度的发热可调动体内的免疫机能,增强抗病力而有利于机体康复。当发热不太高或不太持久而症状不明显,在疾病未得到有效治疗时,不必强行退热;当然高热对患者机体不利,且为了缓解症状,适当的退热是必要的,但用药的同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首先对发热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应用退热药的目的、作用有一个正确的评价,而不是不管什么病有热就用退热药。(2)严格掌握用药原则、适应证、剂量,先物理降温后用药、先口服后注射、先温和后强效药,并应根据不同个体情况制定不同的用药方案及预防不良反应的措施。不要盲目顺从,面对性急的病人要做好解释安抚工作。(3)对退热药的成分、作用机制、可能的负反应、禁忌证要熟练掌握。并详细询问病史,以减少医疗失 误。(4)做好宣教、解释工作,讲清楚用退热药利弊,向患者解释并非热退病除,最关键的是治疗原发病,而不要急于求成;(5)要交待患者遵嘱用药及注意观察用药后可能出现的副反应,出现副反应先兆应及时停药就诊。
, 百拇医药
总之,从以上分析可看出,滥用退热药可导致各种不良反应甚至严重的不良后果。且随着OTC药房的普及及正规医院看病相对较贵的缘故,滥用药物增加,不良反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本文统计的只是临床中的一部分,而这些副反应的发生有医生、患者本身及社会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希望医院和社会一起做好预防宣教工作,使退热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能控制到最低。
参考文献
1 黄祥,李连新,贾俊骅,等.解热镇痛消炎药的不良反应监察分析.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9,19(4):215.
2 胡淑雅.105例药源性肝损害调查分析.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2,22(1):641.
3 荣加东,王全喜.解热镇痛药的潜在滥用.河北药学,2001,(6):封三.
4 周广友,蒋小芹,蒋瑞华,等.常用解热镇痛药复方制剂的组分与不良反应.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00,(2):44.
5 邹莉,苏波.清开灵注射液的不良反应.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2,22(9):574.
6 唐,李振广.退热药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程影响的探讨.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1,22(8):895.
作者单位:1528463广东省中山市三乡医院内科
2510120广东省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急诊科
(收稿日期:2003-12-02)
(编辑 海涛),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