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是妇幼保健机构的神圣职责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我国出生人口素质问题,《中国妇女发展纲要》、《中国儿童发展纲要》中将降低出生缺陷率作为妇幼保健重要指标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婚前保健、孕期保健及婴儿保健”重要内容均是围绕提高出生人口素质而开展的妇幼保健业务,这是法律赋予妇幼保健机构的光荣任务及神圣职责。现将我们对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认识和做法简要总结如下。
1 认真贯彻执行《母婴保健法》,努力实现“两个纲要”的目标是妇幼保健机构的神圣职责
“母婴保健工作以保健为中心,以保障生殖健康为目的,实行保健与临床相结合,面向群体,面向基层和预防为主的方针”,精辟地概括了妇幼保健机构的功能、职责、任务和奋斗目标,也是全国各级妇幼保健机构的努力方向。因我国受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影响,加之贫穷守旧、意识落后及不良的生活习惯等因素,直接影响了中国人的健康素质。自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全国人民的健康。要想全面提高整个民族的健康素质是项系统的社会工程,必须从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抓起,要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必须从保障广大妇女的健康开始,只有健康的母亲才能孕育健康的婴儿。为此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就要求县以上行政区域都建立了妇幼保健机构。以我市为例:1953年我们莱芜县只有几十万人口,就建立了妇幼保健站,那时只有几名工作人员,靠徒步走乡串户,改造旧法接生和查治妇女子宫脱垂。文革前妇幼保健站主要工作任务是宣传和开展新法接生及妇女病查治,宣传妇女四期劳动保护。文革曾导致妇幼保健业务处于停滞状态,20世纪70年代初业务恢复,1982年由站改所,1989年撤县改市为市妇幼保健所,随着行政区域的发展于1993年由所改为地级市妇幼保健院。从我院的发展史可以清楚的看到,我们地处泰沂山区的贫困地区,早在建国初就建立了妇幼保健站,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广大妇女儿童健康的关怀和重视。建国五十多年来通过广大妇幼卫生工作者艰苦努力的工作,全国的孕产妇及婴幼儿两个死亡率大幅度下降,走在了发展中国家的前列,人民的健康素质在不断提高,但据最近《健康报》报道,全国每年仍有20余万残疾儿出生。没有健康的人群就难以实现人民生活水平的小康,因此,减少残疾儿出生率是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伟业。各级妇幼保健机构是国家唯一的担负着妇女儿童的医疗、预防、保健为一体的机构,因此,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应是各级妇幼保健机构的神圣而又光荣的职责!
, 百拇医药
2 我们围绕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所做的工作
我们全市辖两区共有人口120余万,每年出生人口在 1~1.2万人之间。近些年来为了提高本市出生人口素质,我们采取以下措施。
2.1 婚前保健 自1997年我们先在全市提倡城镇进行婚前医学检查,1999年开始我们在城乡全部开展了婚前医学检查,通过婚前医学检查,对婚检不合格者不准予结婚,杜绝了遗传性疾病、传染性等疾病残疾儿的出生。
2.2 利用彩超开展了孕12周以下胎儿畸形的诊断研究 自1999年我院在省超声医学会专家的指导下开展了早孕(12周以内)胎儿畸形的影像诊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胎儿畸形检出率为2.15%,此项业务的开展填补了国内空白,为孕早期的胎长畸形B超影像筛查开辟了道路,确立了各项影像检查技术参考指标,减轻了残疾胎儿母亲的疾苦,降低了残疾儿出生率,有利地促进了出生人口素质的提高。此项研究获我市科技成果一等奖,我院编写的《胎儿心脏畸形彩色多普勒超声筛选与诊断》一书最近由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并公开发行。
, 百拇医药
2.3 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新生儿疾病筛查 我市自1999年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PKU和低甲的新生儿疾病筛查,总发病率占0.46‰,自去年在院内又开展了新生儿听力筛查,可疑听力障碍发生率4‰。新生儿疾病筛查收到了显著的社会效益,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和社会的认可。
2.4 提倡孕妇补充微量元素,降低残疾儿出生率 1996年我院开设了孕妇微量元素门诊,对缺乏微量元素的孕妇采取了孕期口服碘、叶酸等的业务,收到较好效果,大大降低了神经管畸形儿的出生率。
通过以上这些措施降低了全市残疾儿出生率,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为提高全市出生人口素质对社会及人类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3 体会通过围绕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所做的工作,我们体会到:一是需要广泛的宣传、舆论支持及计生等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工作就能顺利开展;二是人民群众只要对此有了深入的了解、明白了道理是会理解和接受的;三是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是系统的社会工程,是功在千秋、利在当代的有利于家庭幸福及减轻社会负担的百年大计,应该引起各级党委政府及卫生行政部门高度重视;四是为了保障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和实现小康社会,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刻不容缓;五是各级卫生、民政部门要密切配合,继续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和抓好婚前医学检查工作,把好出生人口素质第一关;六是建议计生、卫生部门紧密合作,发挥计划生育健全的网络和妇幼保健的专业技术两个优势,共同努力做好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具体工作。为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各业务部门应尽的力量。
作者单位: 271100 山东省莱芜市妇幼保健院
(编辑 罗彬), http://www.100md.com
1 认真贯彻执行《母婴保健法》,努力实现“两个纲要”的目标是妇幼保健机构的神圣职责
“母婴保健工作以保健为中心,以保障生殖健康为目的,实行保健与临床相结合,面向群体,面向基层和预防为主的方针”,精辟地概括了妇幼保健机构的功能、职责、任务和奋斗目标,也是全国各级妇幼保健机构的努力方向。因我国受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影响,加之贫穷守旧、意识落后及不良的生活习惯等因素,直接影响了中国人的健康素质。自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全国人民的健康。要想全面提高整个民族的健康素质是项系统的社会工程,必须从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抓起,要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必须从保障广大妇女的健康开始,只有健康的母亲才能孕育健康的婴儿。为此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就要求县以上行政区域都建立了妇幼保健机构。以我市为例:1953年我们莱芜县只有几十万人口,就建立了妇幼保健站,那时只有几名工作人员,靠徒步走乡串户,改造旧法接生和查治妇女子宫脱垂。文革前妇幼保健站主要工作任务是宣传和开展新法接生及妇女病查治,宣传妇女四期劳动保护。文革曾导致妇幼保健业务处于停滞状态,20世纪70年代初业务恢复,1982年由站改所,1989年撤县改市为市妇幼保健所,随着行政区域的发展于1993年由所改为地级市妇幼保健院。从我院的发展史可以清楚的看到,我们地处泰沂山区的贫困地区,早在建国初就建立了妇幼保健站,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广大妇女儿童健康的关怀和重视。建国五十多年来通过广大妇幼卫生工作者艰苦努力的工作,全国的孕产妇及婴幼儿两个死亡率大幅度下降,走在了发展中国家的前列,人民的健康素质在不断提高,但据最近《健康报》报道,全国每年仍有20余万残疾儿出生。没有健康的人群就难以实现人民生活水平的小康,因此,减少残疾儿出生率是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伟业。各级妇幼保健机构是国家唯一的担负着妇女儿童的医疗、预防、保健为一体的机构,因此,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应是各级妇幼保健机构的神圣而又光荣的职责!
, 百拇医药
2 我们围绕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所做的工作
我们全市辖两区共有人口120余万,每年出生人口在 1~1.2万人之间。近些年来为了提高本市出生人口素质,我们采取以下措施。
2.1 婚前保健 自1997年我们先在全市提倡城镇进行婚前医学检查,1999年开始我们在城乡全部开展了婚前医学检查,通过婚前医学检查,对婚检不合格者不准予结婚,杜绝了遗传性疾病、传染性等疾病残疾儿的出生。
2.2 利用彩超开展了孕12周以下胎儿畸形的诊断研究 自1999年我院在省超声医学会专家的指导下开展了早孕(12周以内)胎儿畸形的影像诊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胎儿畸形检出率为2.15%,此项业务的开展填补了国内空白,为孕早期的胎长畸形B超影像筛查开辟了道路,确立了各项影像检查技术参考指标,减轻了残疾胎儿母亲的疾苦,降低了残疾儿出生率,有利地促进了出生人口素质的提高。此项研究获我市科技成果一等奖,我院编写的《胎儿心脏畸形彩色多普勒超声筛选与诊断》一书最近由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并公开发行。
, 百拇医药
2.3 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新生儿疾病筛查 我市自1999年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PKU和低甲的新生儿疾病筛查,总发病率占0.46‰,自去年在院内又开展了新生儿听力筛查,可疑听力障碍发生率4‰。新生儿疾病筛查收到了显著的社会效益,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和社会的认可。
2.4 提倡孕妇补充微量元素,降低残疾儿出生率 1996年我院开设了孕妇微量元素门诊,对缺乏微量元素的孕妇采取了孕期口服碘、叶酸等的业务,收到较好效果,大大降低了神经管畸形儿的出生率。
通过以上这些措施降低了全市残疾儿出生率,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为提高全市出生人口素质对社会及人类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3 体会通过围绕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所做的工作,我们体会到:一是需要广泛的宣传、舆论支持及计生等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工作就能顺利开展;二是人民群众只要对此有了深入的了解、明白了道理是会理解和接受的;三是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是系统的社会工程,是功在千秋、利在当代的有利于家庭幸福及减轻社会负担的百年大计,应该引起各级党委政府及卫生行政部门高度重视;四是为了保障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和实现小康社会,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刻不容缓;五是各级卫生、民政部门要密切配合,继续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和抓好婚前医学检查工作,把好出生人口素质第一关;六是建议计生、卫生部门紧密合作,发挥计划生育健全的网络和妇幼保健的专业技术两个优势,共同努力做好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具体工作。为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各业务部门应尽的力量。
作者单位: 271100 山东省莱芜市妇幼保健院
(编辑 罗彬),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