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级脾蒂离断法巨脾切除50例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726-7587(2004)07-0976-01
巨脾切除术是外科手术中比较棘手的问题,传统的脾切除术均采用大块集束结扎来处理脾蒂,称为一级脾蒂离断[1]。近10余年来,我们常规采用分束结扎法处理脾蒂,较好的避免了胰尾损伤,脾热的发生率因而显著下降,故此称为次级脾蒂离断法。本文着重介绍1990年1月~2002年12月,我科收治的50例采用次级脾蒂离断法行巨脾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体会。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50例,男27例,女23例,年龄25~65岁,平均年龄39.5岁。
1.2 巨脾的标准 脾脏外观体积大于正常脾脏2倍以上,重量超过500g的脾脏[2]。本组巨脾病例最大者脾脏重3500g,最小者1250g。
, 百拇医药
1.3 原发疾病 门脉高压症伴脾功能亢进42例,原发性脾功能亢进症8例。
1.4 治疗结果 本组46例术后恢复顺利,2例术后发热38.0℃,持续1周经口服吲哚美辛25mg、2次/日后治愈,1例并发霉菌感染经抗霉菌治疗而愈。1例术后发生胃瘘,经保守治疗而愈。
2 讨论
2.1 次级脾蒂离断法解剖学依据 脾动、静脉接近脾门时互相靠拢,动脉在前、静脉靠后。脾动、静脉在距脾门2~6cm处分出胃左动、静脉后,即分为两大支,分别支配脾脏的上半部和下半部。此两大支称为次级脾蒂。它们各自分出3~5支至脾脏的上、下极。脾下极支细长,往往在分离脾结肠韧带之前,即需先予离断结扎,以免撕脱。
2.2 术中操作要点
2.2.1 麻醉及切口选择 巨脾切除需要良好腹肌松弛,我们均选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以策安全。切口的选择以损伤小、进腹快,能充分显露脾脏和方便操作为原则。本组病例均以肋缘下弧形切口或“L”形切口,操作较为方便。
, 百拇医药
2.2.2 脾周粘连和脾周韧带的分离 分离脾周粘连要时刻遵循“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的原则,并根据术中情况及时灵活地进行调整。对纤维膜性粘连可用手、止血钳进行钝性分离,或用电刀、剪刀行锐性分离,对血管性索状粘连应予以分束结扎、切断。避免贪求速度,大片分离的不良习惯。我们认为,巨脾症病人术中创面极易广泛渗血,此时术时应头脑冷静、克服急躁、厌烦情绪,妥善采用各种止血措施、稳妥处置。分离脾周韧带应量靠进脾脏,尤其注意由于巨脾对周围脏器的压迫所致的局部解剖结构的改变,在处理脾胃、脾结肠韧带时,应认真辨认,多角度判断以防伤及上述器官。在处理脾胃韧带时,脾上极脾胃韧带常常缩短,往往难置两把血管钳,即使能够置钳,也有伤及胃壁的可能,加之术野深,显露不佳,我们主张留在脾脏托出切口后,直视下进行处理较为安全。本组1例巨脾切除术后第1天从引流管内流出酸性胃液约200ml,由胃管注入美蓝后证实为胃漏,经积极保守治疗而愈,教训深刻,应引以为戒。
2.2.3 脾蒂的处理 本组均采用次级脾蒂离断法处理。其要点是:脾脏托出后,术者紧靠脾门置拇指于脾蒂前面。食指在脾蒂后面,仔细触摸,在充盈饱满且略有弹性感的脾血管之间,可清楚触及一个间隙,此即为介于脾上极和下极血管之间的空隙,称为次级脾蒂间隙,该间隙两侧即为次级脾蒂,剪开该间隙前的浆膜即能清楚显露出该间隙,通过菲薄的蜂窝组织间隙隐约可见垫于脾蒂后面的食指尖,通过该间隙,即可以从容地分别在上脾蒂和下脾蒂各安置两把血管钳,切除脾脏,上、下脾蒂断端分别予以结扎加缝扎。如胃浆膜破损应予以修补,脾窝创面妥善止血,并喷洒生物蛋白胶,放置腹腔引流。
参考文献
1 黎介寿,吴孟超,黄志强.手术学(普通外科卷).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1028.
2 房献平,陈显玉.巨脾切除术的技术操作问题.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9,19(12):756.
作者单位:418008湖南怀化解放军第535医院
(收稿日期:2003-12-23) (编辑 秋实), 百拇医药
巨脾切除术是外科手术中比较棘手的问题,传统的脾切除术均采用大块集束结扎来处理脾蒂,称为一级脾蒂离断[1]。近10余年来,我们常规采用分束结扎法处理脾蒂,较好的避免了胰尾损伤,脾热的发生率因而显著下降,故此称为次级脾蒂离断法。本文着重介绍1990年1月~2002年12月,我科收治的50例采用次级脾蒂离断法行巨脾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体会。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50例,男27例,女23例,年龄25~65岁,平均年龄39.5岁。
1.2 巨脾的标准 脾脏外观体积大于正常脾脏2倍以上,重量超过500g的脾脏[2]。本组巨脾病例最大者脾脏重3500g,最小者1250g。
, 百拇医药
1.3 原发疾病 门脉高压症伴脾功能亢进42例,原发性脾功能亢进症8例。
1.4 治疗结果 本组46例术后恢复顺利,2例术后发热38.0℃,持续1周经口服吲哚美辛25mg、2次/日后治愈,1例并发霉菌感染经抗霉菌治疗而愈。1例术后发生胃瘘,经保守治疗而愈。
2 讨论
2.1 次级脾蒂离断法解剖学依据 脾动、静脉接近脾门时互相靠拢,动脉在前、静脉靠后。脾动、静脉在距脾门2~6cm处分出胃左动、静脉后,即分为两大支,分别支配脾脏的上半部和下半部。此两大支称为次级脾蒂。它们各自分出3~5支至脾脏的上、下极。脾下极支细长,往往在分离脾结肠韧带之前,即需先予离断结扎,以免撕脱。
2.2 术中操作要点
2.2.1 麻醉及切口选择 巨脾切除需要良好腹肌松弛,我们均选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以策安全。切口的选择以损伤小、进腹快,能充分显露脾脏和方便操作为原则。本组病例均以肋缘下弧形切口或“L”形切口,操作较为方便。
, 百拇医药
2.2.2 脾周粘连和脾周韧带的分离 分离脾周粘连要时刻遵循“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的原则,并根据术中情况及时灵活地进行调整。对纤维膜性粘连可用手、止血钳进行钝性分离,或用电刀、剪刀行锐性分离,对血管性索状粘连应予以分束结扎、切断。避免贪求速度,大片分离的不良习惯。我们认为,巨脾症病人术中创面极易广泛渗血,此时术时应头脑冷静、克服急躁、厌烦情绪,妥善采用各种止血措施、稳妥处置。分离脾周韧带应量靠进脾脏,尤其注意由于巨脾对周围脏器的压迫所致的局部解剖结构的改变,在处理脾胃、脾结肠韧带时,应认真辨认,多角度判断以防伤及上述器官。在处理脾胃韧带时,脾上极脾胃韧带常常缩短,往往难置两把血管钳,即使能够置钳,也有伤及胃壁的可能,加之术野深,显露不佳,我们主张留在脾脏托出切口后,直视下进行处理较为安全。本组1例巨脾切除术后第1天从引流管内流出酸性胃液约200ml,由胃管注入美蓝后证实为胃漏,经积极保守治疗而愈,教训深刻,应引以为戒。
2.2.3 脾蒂的处理 本组均采用次级脾蒂离断法处理。其要点是:脾脏托出后,术者紧靠脾门置拇指于脾蒂前面。食指在脾蒂后面,仔细触摸,在充盈饱满且略有弹性感的脾血管之间,可清楚触及一个间隙,此即为介于脾上极和下极血管之间的空隙,称为次级脾蒂间隙,该间隙两侧即为次级脾蒂,剪开该间隙前的浆膜即能清楚显露出该间隙,通过菲薄的蜂窝组织间隙隐约可见垫于脾蒂后面的食指尖,通过该间隙,即可以从容地分别在上脾蒂和下脾蒂各安置两把血管钳,切除脾脏,上、下脾蒂断端分别予以结扎加缝扎。如胃浆膜破损应予以修补,脾窝创面妥善止血,并喷洒生物蛋白胶,放置腹腔引流。
参考文献
1 黎介寿,吴孟超,黄志强.手术学(普通外科卷).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1028.
2 房献平,陈显玉.巨脾切除术的技术操作问题.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9,19(12):756.
作者单位:418008湖南怀化解放军第535医院
(收稿日期:2003-12-23) (编辑 秋实),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