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 2004年第7期
编号:10448052
高血压病中医分期之我见
http://www.100md.com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2004年第7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726-6424(2004)07-0628-02

    高血压病属于祖国医学中的“眩晕”、“头痛”、“肝风”等范畴,目前对高血压病治疗时进行辨证分型有多种,卫生部1993年关于中药新药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指导原则的中医辨证分型为“肝火亢盛、阴虚阳亢、阴阳两虚、痰湿壅盛”四型;有学者提出了“四型三证”的辨证分型,即在以上四型基础上提出“内风、血瘀、痰阻”三大兼证[1];此外也有学者根据高血压病人的体质,结合临床证舌脉表现分为“阳亢质、痰湿质、平和质[2]”三类。现代医学则根据高血压病理过程中有无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分为Ⅰ、Ⅱ、Ⅲ期,这对于高血压病不同阶段采用不同治疗方法有着重要的意义。从当代中医或中西医结合角度看,高血压病的形成病机应归于早期血郁期和中、晚期血瘀形成期,现概述之,与同道商榷。

    1 血郁(早)期

    其机理多由气病为始,由实渐虚,气虚则血行不畅,形成“血行郁滞”或“血郁生风”等,多见情志内伤,如过度悲恐惊吓、长期焦虑不安,致肝气不疏,肝郁气滞或肝气升降失调而见肝阳亢逆、肝火上炎,以及过食辛辣肥甘咸食之品致心火上炎、痰湿壅盛等诸多证候。多为全身细小动脉痉挛或血容量短时剧增所致[1]。临床上可表现一过性血压增高或假性、白大衣高血压等,亦可表现为临界高血压或1级高血压值。多无心脑肾等重要器官及功能损害,眼底正常或Ⅰ级,高血压的危险分层属低危。
, 百拇医药
    2 血瘀形成期

    血郁日久,瘀滞渐成,逐成血瘀,机体由“气病”转为“血病”为主。若机体长期处于郁闷焦虑,悲恐紧张状态,易致肝肾阴虚,心阴暗耗,从而表现“阴不能潜阳”等诸多证候,加之素有阳盛或痰湿体质,过食肥甘厚味,使痰湿内生,血瘀形成,且由于“血瘀”与“气滞”互为因果,可加速其病理改变,临床可表现多种多样,如肝阳亢进、瘀血生风、痰热生风等,重者出现肝阳暴动而中风或厥脱之象。现代医学已经证实长期交感神经兴奋,大脑皮质功能紊乱、心脑肾等诸多内分泌调节因子失调与本病密切相关。在此阶段患者可有血液粘滞性增高,血脂增高、血流变降低,(大、中)小动脉血管壁脂质沉积,血管增厚硬化,弹性降低,血管内径变窄,出现“无可逆转”的血管病理改变,即形成“真性”高血压。血压多在2、3级值,可伴心脑肾等靶器官及功能损害,严重时出现出血、梗塞等危险。眼底多在Ⅱ~Ⅲ级,现代医学高血压的危险分层属中危、高危或极高危。

    3 结语
, http://www.100md.com
    对高血压病进行中医分期的目的在于我们在高血压病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中医中药进行预防和治疗。其分期可简略概之为:血郁—血瘀—瘀血的形成过程。其“血郁”也可是“血瘀”之早期,“瘀血”为其结果。在早期以气病为主阶段应加强“治气”、“解郁”之效,如疏肝理气,开展心理疏导,加强健康教育等,此为高血压病的一级预防提供了理论指导,药物可选择丹参、赤芍、川芎(川芎嗪)、葛根(葛根素)等解除血管痉挛为主的药物,并适当配以牛膝“引血 下行”常收到良好的临床效果。在血瘀(瘀血)形成期,在补肝肾、滋阴潜阳的同时,重在加强除痰湿、活血化瘀、降脂降粘、降压等治疗,必要时佐以虫类活血化瘀药如水蛭、地龙等祛风通络之品。此为预防脑梗塞性中风等高血压并发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孔炳耀,陈丽雅.临床高血压病的中医证治,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1999,40-41;151-153.

    2 钱岳晟,张伟忠,周怀发,等.血压变异与高血压病患者中医体质分类的关系.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23(2):89.

    作者单位:621000四川省绵阳市骨科医院

    (收稿日期:2004-02-23) (编辑 贝子),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