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中西医杂志》 > 2004年第12期
编号:10448143
中医治疗小儿高热症38例
http://www.100md.com 《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4年第12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06-8106(2004)12-1152-02

    我院中医科从1996年7月~1999年2月采用中医中药辨证施治治疗高热患儿38例,收到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8例中男22例,女16例,年龄最小5岁,最大12岁。病程在5天以内9例,6~10天13例,11~15天8例,16~20天6例,21~25天2例;白细胞升高的29例,体温38℃~39℃的26例,39.1℃~39.8℃的12例。支气管肺炎19例,上呼吸道感染11例,胃肠炎4例,腮腺炎4例。

    1.2 方药组成及用法

    1.2.1 基本方药 金银花15g,连翘10g,荆芥穗10g,牛蒡子10g,生石膏10~30g,元参15g,板蓝根15g,杏仁10g,芦根10g。
, 百拇医药
    1.2.2 用法 每日1剂,水煎分3次温服,胃肠炎去生石膏、元参,加黄芩10g,黄连10g;腮腺炎生石膏取轻剂加柴胡、黄芩、桔梗各10g。

    2 结果

    51例中白细胞升高者27例,投药3剂后白细胞恢复正常者19例,占65.51%,其余10例均于投药5剂后恢复正 常。用药24h内退热者14例,占36.8%,48h内退热者7例,占18.4%,5日内退热者共36例,占94.7%,另2例再用药1周后退热。3典型病例患儿,女,10岁。因发热,腮部红肿疼痛1天,于1998年3月15日就诊,见发热无汗,右腮红、肿、热、痛,口渴欲冷饮,口唇干燥,舌红苔黄燥,脉滑数,体温40℃,中医辨证为时疫温毒蕴于局部,灼燔气血所致。拟清血凉气,解毒散结,上方加黄芩10g,桔梗10g,蒲公英15g,服药1剂后次日午后体温降至37.6℃,又服1剂,体温降至正常,腮部红肿减退,改服化毒丸1日2次,1次1剂,连服5日痊愈。

, 百拇医药     4 讨论

    发热是人体对致病因子的一种全身性反应。发热原因复杂,引起发热的疾病很多。可区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发热两大类。感染性发热占大多数。非感染性发热一般由血液病、变态反应性疾病、恶性肿瘤、结缔组织病、物理及化学性损伤、神经源性及其他如甲状腺功能亢进、严重失水或出血、组织坏死等疾病所致。而临床常见的急性发热多为急性感染所致。其中有病毒性感染、支原体感染、立克次体感染、细菌性感染、螺旋体感染、寄生虫感染。因此,对于发热必须认真细致地进行全面检查,结合临床动态观察及时确立诊断,进行恰当的治疗,才能取得确切疗效。我们所治疗的38例患儿都由于感染引起,但通过针对病因治疗,采用抗生素、抗病毒、给予解热镇痛药以及对症和支持治疗,效果仍不太理想。究其原因,可能与患儿体制、感染的病毒种类或菌株及敏感程度等有关。由于上述原因我们采用中医辨证施治的方法进行治疗,收到了满意的疗效。后来我们遇到高热患儿便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缩短了疗程,减轻了患儿的痛苦。祖国医学对温病的治疗有悠 久的历史,就其退热法就有发汗退热法、调和营卫退热法、清气退热法、通便退热法、催吐退热法、和解退热法、表里双解退热法、清风化湿退热法、清营解毒退热法、舒郁退热法、祛瘀退热法、消导退热法、截疟退热法、清肺散寒退热法,还有滋补退热法等。我们拟订本方具有清气凉血解毒透表之功,临床加减应用,疗效确切。

    作者单位:255200山东省淄博颜神腰腿痛专科医院

    (编辑维 兰),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