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急性及慢性硬膜下血肿38例CT诊断分析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80-6115(2004)06-0545-01
硬膜下血肿是颅脑外伤中常见的一种类型。亚急性硬膜下血肿(SSDH)指伤后4天~3周的血肿,是急性向慢性发展的过渡阶段。3周以后则为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CSDH临床并非少见,常易造成漏诊或误诊。现将我们经钻孔冲洗引流血肿术证实为SSDH或CSDH,现将38例的诊断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32例,女6例。有外伤史25例。年龄44~76岁,平均年龄66.5岁。60岁以上30例。其中有外伤史者病程为4天~半年,无外伤史者从出现症状到就诊时间为1~15天。
1.2 临床表现 头痛31例,恶心、呕吐19例,意识障碍15例,记忆力及计算力减退8例,尿失禁6例,癫痫1例,精神失常2例,眩晕1例,偏瘫15例,瞳孔不等大4例,颈部克氏征阳性1例。有高血压病史16例,糖尿病史7例。
, 百拇医药
2 CT表现
(1)SSDH表现为颅内板下方新月形或半月形高密度区或混合密度区,亦可为等密度。血肿为混合型者,其上部为低密度区,下部为高密度或等密度区,两者常有清楚的界面,系因血红细胞及血块沉积于血肿下方所致。(2)CSDH以额、颞、顶部多见,呈新月形、半月形低密度区为主,少见高、等或混杂密度。血肿内粘连可使血肿分隔,各房间密度可不同或相同,时间较久可发生包膜钙化。相应部位脑沟消失,同侧侧脑室受压,中线结构偏向健侧。但双侧血肿时仅见局部脑沟消失。双侧侧脑室变小,而无中线移位现象。
3 讨论
硬膜下血肿大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常与外伤有关,但本组有7例无明显外伤史,占18.4%。SSDH临床上发生率相对较低,其血肿形成较为缓慢,病程中可有较为明显的中间意识好转期,此时浓缩的血红蛋白未完全溶解或部分溶解,CT扫描显示高密度或高、低混杂密度为主,基本能做到及时明确诊断,尽早手术清除血肿,预后良好。CSDH多由于皮质小血管或桥静脉损伤引起,血液流入硬膜下间隙,由于血量有限,当时可无明显症状,3周后血肿周围形成纤维囊包裹,病灶内胶体渗透压较脑脊液高,故脑脊液易通过包膜渗入囊内,血肿体积随之增大,造成脑组织受压而出现症状。CT扫描多见为低密度或等密度区。等密度的CSDH并不少见,因其病灶CT值同周围脑组织相等或相近,故CT不易诊断。尤其双侧的等密度血肿,中线结构无移位,诊断更困难。也可通过CT扫描的间接征象分析:(1)透明隔、第三脑室和松果体移位。(2)脉络丛移位。(3)病侧侧脑室受压,对侧侧脑室扩大。(4)病侧脑沟、侧裂池变小、消失。对间接征象不明显的薄层等密度血肿极易漏诊,其主要原因有:(1)血肿范围小,其间接征象缺乏。(2)血肿密度与临近脑组织接近,难以分辨其轮廓。(3)血肿被颅骨伪影所掩盖。(4)阅片不仔细。(5)对病史了解不详细。对可疑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患者,如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进一步作MRI检查。(1)有头痛、呕吐、复视、视神经乳头水肿。(2)局限性癫痫、偏瘫、截瘫、失语。(3)精神失常、记忆力和理解力减退。(4)震颤、痴呆、性格改变。头颅CT是诊断硬膜下血肿的可靠方法,诊断及时明确与预后有密切关系,充分结合临床资料,了解CT诊断的局限性,才能得到更好的诊断结果。
作者单位:101300北京市顺义区中医医院放射科
(收稿日期:2004-03-10)
(编辑李 木), 百拇医药
硬膜下血肿是颅脑外伤中常见的一种类型。亚急性硬膜下血肿(SSDH)指伤后4天~3周的血肿,是急性向慢性发展的过渡阶段。3周以后则为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CSDH临床并非少见,常易造成漏诊或误诊。现将我们经钻孔冲洗引流血肿术证实为SSDH或CSDH,现将38例的诊断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32例,女6例。有外伤史25例。年龄44~76岁,平均年龄66.5岁。60岁以上30例。其中有外伤史者病程为4天~半年,无外伤史者从出现症状到就诊时间为1~15天。
1.2 临床表现 头痛31例,恶心、呕吐19例,意识障碍15例,记忆力及计算力减退8例,尿失禁6例,癫痫1例,精神失常2例,眩晕1例,偏瘫15例,瞳孔不等大4例,颈部克氏征阳性1例。有高血压病史16例,糖尿病史7例。
, 百拇医药
2 CT表现
(1)SSDH表现为颅内板下方新月形或半月形高密度区或混合密度区,亦可为等密度。血肿为混合型者,其上部为低密度区,下部为高密度或等密度区,两者常有清楚的界面,系因血红细胞及血块沉积于血肿下方所致。(2)CSDH以额、颞、顶部多见,呈新月形、半月形低密度区为主,少见高、等或混杂密度。血肿内粘连可使血肿分隔,各房间密度可不同或相同,时间较久可发生包膜钙化。相应部位脑沟消失,同侧侧脑室受压,中线结构偏向健侧。但双侧血肿时仅见局部脑沟消失。双侧侧脑室变小,而无中线移位现象。
3 讨论
硬膜下血肿大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常与外伤有关,但本组有7例无明显外伤史,占18.4%。SSDH临床上发生率相对较低,其血肿形成较为缓慢,病程中可有较为明显的中间意识好转期,此时浓缩的血红蛋白未完全溶解或部分溶解,CT扫描显示高密度或高、低混杂密度为主,基本能做到及时明确诊断,尽早手术清除血肿,预后良好。CSDH多由于皮质小血管或桥静脉损伤引起,血液流入硬膜下间隙,由于血量有限,当时可无明显症状,3周后血肿周围形成纤维囊包裹,病灶内胶体渗透压较脑脊液高,故脑脊液易通过包膜渗入囊内,血肿体积随之增大,造成脑组织受压而出现症状。CT扫描多见为低密度或等密度区。等密度的CSDH并不少见,因其病灶CT值同周围脑组织相等或相近,故CT不易诊断。尤其双侧的等密度血肿,中线结构无移位,诊断更困难。也可通过CT扫描的间接征象分析:(1)透明隔、第三脑室和松果体移位。(2)脉络丛移位。(3)病侧侧脑室受压,对侧侧脑室扩大。(4)病侧脑沟、侧裂池变小、消失。对间接征象不明显的薄层等密度血肿极易漏诊,其主要原因有:(1)血肿范围小,其间接征象缺乏。(2)血肿密度与临近脑组织接近,难以分辨其轮廓。(3)血肿被颅骨伪影所掩盖。(4)阅片不仔细。(5)对病史了解不详细。对可疑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患者,如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进一步作MRI检查。(1)有头痛、呕吐、复视、视神经乳头水肿。(2)局限性癫痫、偏瘫、截瘫、失语。(3)精神失常、记忆力和理解力减退。(4)震颤、痴呆、性格改变。头颅CT是诊断硬膜下血肿的可靠方法,诊断及时明确与预后有密切关系,充分结合临床资料,了解CT诊断的局限性,才能得到更好的诊断结果。
作者单位:101300北京市顺义区中医医院放射科
(收稿日期:2004-03-10)
(编辑李 木),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