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期刊论文 > 中华医药荟萃 > 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 护理
编号:10448388
关于水银体温计与人体健康情况的分析
http://www.100md.com
     【摘要】 目的 分析水银体温计与人体健康情况,提出水银体温计打碎的应急处理方法。方法 从汞在人体中的吸收、分布、排泄到汞的中毒机制,及急性和慢性汞中毒的一些临床症状还有水银体温计打碎后的几个应急处理方法等进行了论述。结果 水银体温计广泛用于院和家庭。如果遇热或安置不当,体温计就容易打碎,流出汞滴。汞滴处置不当,还会污染空气或水资源。结论 小小的水银体温计对人体及环境所造成的危害性已经远远大于它本身的功能性。

    关键词 水银体温计 人体健康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80-6115(2004)06-0565-02

    由于水银体温计污染环境并对人体有害,目前国际上对水银体温计的使用纷纷采取限制和禁止的态度。2002年9月5日美国参议院通过禁止使用汞柱体温计以减少污染。法国、英国等国也规定不生产和使用水银体温计。我国目前每年用于生产体温计和血压计的需汞量大约在150~160J左右。其中至少有约60J汞进入在国内使用的产品,据资料统计中国每年水银体温计的销量为9700多万支,而且产量呈上升趋势,即将最终的污染风险留在国内。由于水银体温计的广泛使用,还经常发生一些致死、致伤事故。如湖北金堂县福兴镇发生的咬碎体温计儿童被毒死的悲剧;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急诊外科医生成功地从一个18个月的男婴喉咙里取出半截体温计的病历等。看来我国的水银体温计污染问题已不容乐观,到了该下决心解决的时候了。
, 百拇医药
    1 水银体温计对人体健康危害

    一支水银体温计含汞约1g;经计算,一支水银体温计打碎后,外泄的汞全部蒸发后,可使一间15m 2 大,3m高的房间室内空气汞的浓度达到22.2mg/m 3 。我国规定的汞在居住区大气中的最大允许浓度为0.003mg/m 3 。作业场所空气中的最大允许浓度为0.01mg/m 3[1] 。一般认为,人在汞浓度为1.2~8.5mg/m 3 的环境中很快会引起中毒。汞对生物的毒害也非常严重。有人指出,“一个体温计的汞足以使20英亩大(约合80937m 2 )的池塘中的鱼死亡”。科学资料表明,汞对淡水鱼的96hLC50值为33~400μg/L(96hLC50值是指使50%的试验鱼类死亡时的浓度值)。这意味着,当体温计破碎后,如果所含的1g汞完全通过下水道进入水体,需要约34m 3 甚至更多的水来稀释,才能使水中汞的浓度低于33~400μg/L。
, 百拇医药
    2 汞在人体中的吸收、分布、排泄 [2]

    金属汞以蒸气形式由呼吸道侵入人体。汞蒸气易于通过肺泡膜进入体内溶于血液中,通常吸入的汞蒸气可由肺泡吸收50%左右,其余则由呼气排出。空气汞浓度增高时,吸收率也增高。血液中的汞最初分布于红细胞及血浆中,以后到达全身各器官,而以肾脏中含量较多,高达体内总汞量的70%~80%。汞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并在脑中长期蓄积,以小脑及脑干中最多。也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并蓄积致病。汞由尿液、粪便、胆汁、乳汁、汗液、唾液等排出,尿汞的排出量约占总排出量的70%,但尿汞的排出是不规则的,各日可相差4倍左右,汞接触停止后十多年,尿汞仍可超过正常。消化道基本不吸收,故健康人口服金属汞不会引起中毒。皮肤吸收量很少,但皮肤破损及溃烂时吸收量较多,曾有碎体温计刺入皮下引起中毒的报道。汞不论由何种途径或媒介进入人体,都会蓄积在体内,不易排出。人如果吸入或累积了足量的汞,就会引起慢性中毒。

    3 汞中毒机制 [2]
, 百拇医药
    血液与组织中的汞可与蛋白质及酶系统中的巯基结合,抑制其功能,甚至使其失活。例如与含巯基的硫辛酸、泛酰硫氢乙胺与辅酶A等结合,影响大脑丙酮酸的代谢。汞作用于还原型谷胱甘肽,损害其氧化还原功能。体内有较多的非功能性巯基,构成球蛋白的疏水部分,如果与汞结合则体积缩减,整个分子扭曲变形,使酶失去活性。高浓度的汞还可与酶中的氨基、羟基、磷酰基、羟基等结合,引起相应的损害。汞可通过钙离子而激活细胞内的磷脂酶,分解细胞内的磷脂,生成花生四烯酸与氧自由基等而损害其功能。汞与体内蛋白结合后可由半抗原成为抗原,引起变态反应,诱发肾病综合征;高浓度的汞还可直接引起肾小球免疫损伤。汞能抑制T细胞,导致自身免疫性损害。此外,汞接触者的淋巴细胞微核率与染色体畸变率都增加。汞减少卵巢激素分泌,可致月经紊乱和妊娠异常。汞的毒副作用是多方面的,上述许多变化的具体细节,目前仍在深入研究中。

    4 急性汞中毒 [2]

    多数病例是由于短时间内大量吸入高浓度的热汞蒸气几小时后引起,主要是急性间质性肺炎与细支气管炎。吸入浓度高与时间长者病情严重。患者发热、胸闷、气急、咳 嗽、多痰,周围血中白细胞计数增加,肺部听诊呼吸音粗糙与湿罗音等。X线胸片可在一叶(多为右下肺)、两肺下部或大部分肺野见到密度较深的云雾状模糊阴影。轻者可逐步缓解,重者可导致死亡。此外并有肾脏损害与口腔炎,出现尿蛋白、管型、少尿、流涎、齿龈肿痛渗血等变化。
, 百拇医药
    5 慢性汞中毒[2]

    多数病例是由于长期吸入金属汞蒸气引起,最先出现一般性神经衰弱症状,如轻度头昏头痛、健忘、多梦等,部分病例可有心悸、多汗等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现象。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出现三大典型表现:易兴奋症、意向性震颤、口腔炎等。汞是全身性毒物,除中枢神经系统、肾脏及口腔病变外,已经动物实验或接触人群的调查所观察到的变化有生殖功能异常(月经紊乱、不育、异常生育、性欲减退、精子变异等)、汞毒性皮炎、汞毒性免疫功能障碍等症状。

    6 水银温度计打碎后的应急处理办法

    一旦发生水银温度计打碎的情况,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1)立即取适量硫磺(“升华硫”),将全部散落汞滴覆盖,之后进行仔细清扫,并将污染垃圾收集到可密封的瓶子或其他容器当中;对可能有汞散落的地方应用小电扇对吹,以使没有找到的汞尽快挥发成气体;与此同时,无关人员应尽量离开,并注意开窗通风。(2)如果在床铺上打碎水银温度计,除尽快将汞滴找到并按上述方法进行处理之外,受污被褥和衣物应放在远离人群、通风良好的地方长时间晾晒后才能重新使用。(3)如一时找不到硫磺,在应急情况下,可以生鸡蛋打碎后代替硫磺覆盖汞滴。另外多喝牛奶有利于缓解汞中毒。伴随个人生活必需的一支水银体温计,已经对人体的健康产生致使的危害。提醒使用者(特别是使用体温计的医务人员)要提高汞对人体的危害及其自我防护认知水平,充分重视使用水银体温计带来的汞污染。也希望有关部门加快替代产品的开发生产,加快我们国家从限汞到禁汞的实施步伐。
, http://www.100md.com
    参考文献

    1 徐伯洪,闫慧芳.工作场所有害物质监测方法.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5,427.

    2 顾学箕.工业毒理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148-158.

    作者单位:113001辽宁省抚顺市职业病防治院

    110005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10015辽宁省人民医院中心实验室

    (收稿日期:2004-04-10)

    (编辑李 阳)

    关于水银体温计与人体健康情况的分析
, http://www.100md.com
    聂颖 伊 萍 聂 莉 杨 琨

    【摘要】 目的 分析水银体温计与人体健康情况,提出水银体温计打碎的应急处理方法。方法 从汞在人体中的吸收、分布、排泄到汞的中毒机制,及急性和慢性汞中毒的一些临床症状还有水银体温计打碎后的几个应急处理方法等进行了论述。结果 水银体温计广泛用于院和家庭。如果遇热或安置不当,体温计就容易打碎,流出汞滴。汞滴处置不当,还会污染空气或水资源。结论 小小的水银体温计对人体及环境所造成的危害性已经远远大于它本身的功能性。

    关键词 水银体温计 人体健康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80-6115(2004)06-0565-02

    由于水银体温计污染环境并对人体有害,目前国际上对水银体温计的使用纷纷采取限制和禁止的态度。2002年9月5日美国参议院通过禁止使用汞柱体温计以减少污染。法国、英国等国也规定不生产和使用水银体温计。我国目前每年用于生产体温计和血压计的需汞量大约在150~160J左右。其中至少有约60J汞进入在国内使用的产品,据资料统计中国每年水银体温计的销量为9700多万支,而且产量呈上升趋势,即将最终的污染风险留在国内。由于水银体温计的广泛使用,还经常发生一些致死、致伤事故。如湖北金堂县福兴镇发生的咬碎体温计儿童被毒死的悲剧;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急诊外科医生成功地从一个18个月的男婴喉咙里取出半截体温计的病历等。看来我国的水银体温计污染问题已不容乐观,到了该下决心解决的时候了。
, 百拇医药
    1 水银体温计对人体健康危害

    一支水银体温计含汞约1g;经计算,一支水银体温计打碎后,外泄的汞全部蒸发后,可使一间15m 2 大,3m高的房间室内空气汞的浓度达到22.2mg/m 3 。我国规定的汞在居住区大气中的最大允许浓度为0.003mg/m 3 。作业场所空气中的最大允许浓度为0.01mg/m 3[1] 。一般认为,人在汞浓度为1.2~8.5mg/m 3 的环境中很快会引起中毒。汞对生物的毒害也非常严重。有人指出,“一个体温计的汞足以使20英亩大(约合80937m 2 )的池塘中的鱼死亡”。科学资料表明,汞对淡水鱼的96hLC50值为33~400μg/L(96hLC50值是指使50%的试验鱼类死亡时的浓度值)。这意味着,当体温计破碎后,如果所含的1g汞完全通过下水道进入水体,需要约34m 3 甚至更多的水来稀释,才能使水中汞的浓度低于33~400μg/L。
, http://www.100md.com
    2 汞在人体中的吸收、分布、排泄 [2]

    金属汞以蒸气形式由呼吸道侵入人体。汞蒸气易于通过肺泡膜进入体内溶于血液中,通常吸入的汞蒸气可由肺泡吸收50%左右,其余则由呼气排出。空气汞浓度增高时,吸收率也增高。血液中的汞最初分布于红细胞及血浆中,以后到达全身各器官,而以肾脏中含量较多,高达体内总汞量的70%~80%。汞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并在脑中长期蓄积,以小脑及脑干中最多。也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并蓄积致病。汞由尿液、粪便、胆汁、乳汁、汗液、唾液等排出,尿汞的排出量约占总排出量的70%,但尿汞的排出是不规则的,各日可相差4倍左右,汞接触停止后十多年,尿汞仍可超过正常。消化道基本不吸收,故健康人口服金属汞不会引起中毒。皮肤吸收量很少,但皮肤破损及溃烂时吸收量较多,曾有碎体温计刺入皮下引起中毒的报道。汞不论由何种途径或媒介进入人体,都会蓄积在体内,不易排出。人如果吸入或累积了足量的汞,就会引起慢性中毒。

    3 汞中毒机制 [2]
, 百拇医药
    血液与组织中的汞可与蛋白质及酶系统中的巯基结合,抑制其功能,甚至使其失活。例如与含巯基的硫辛酸、泛酰硫氢乙胺与辅酶A等结合,影响大脑丙酮酸的代谢。汞作用于还原型谷胱甘肽,损害其氧化还原功能。体内有较多的非功能性巯基,构成球蛋白的疏水部分,如果与汞结合则体积缩减,整个分子扭曲变形,使酶失去活性。高浓度的汞还可与酶中的氨基、羟基、磷酰基、羟基等结合,引起相应的损害。汞可通过钙离子而激活细胞内的磷脂酶,分解细胞内的磷脂,生成花生四烯酸与氧自由基等而损害其功能。汞与体内蛋白结合后可由半抗原成为抗原,引起变态反应,诱发肾病综合征;高浓度的汞还可直接引起肾小球免疫损伤。汞能抑制T细胞,导致自身免疫性损害。此外,汞接触者的淋巴细胞微核率与染色体畸变率都增加。汞减少卵巢激素分泌,可致月经紊乱和妊娠异常。汞的毒副作用是多方面的,上述许多变化的具体细节,目前仍在深入研究中。

    4 急性汞中毒 [2]

    多数病例是由于短时间内大量吸入高浓度的热汞蒸气几小时后引起,主要是急性间质性肺炎与细支气管炎。吸入浓度高与时间长者病情严重。患者发热、胸闷、气急、咳 嗽、多痰,周围血中白细胞计数增加,肺部听诊呼吸音粗糙与湿罗音等。X线胸片可在一叶(多为右下肺)、两肺下部或大部分肺野见到密度较深的云雾状模糊阴影。轻者可逐步缓解,重者可导致死亡。此外并有肾脏损害与口腔炎,出现尿蛋白、管型、少尿、流涎、齿龈肿痛渗血等变化。
, http://www.100md.com
    5 慢性汞中毒[2]

    多数病例是由于长期吸入金属汞蒸气引起,最先出现一般性神经衰弱症状,如轻度头昏头痛、健忘、多梦等,部分病例可有心悸、多汗等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现象。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出现三大典型表现:易兴奋症、意向性震颤、口腔炎等。汞是全身性毒物,除中枢神经系统、肾脏及口腔病变外,已经动物实验或接触人群的调查所观察到的变化有生殖功能异常(月经紊乱、不育、异常生育、性欲减退、精子变异等)、汞毒性皮炎、汞毒性免疫功能障碍等症状。

    6 水银温度计打碎后的应急处理办法

    一旦发生水银温度计打碎的情况,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1)立即取适量硫磺(“升华硫”),将全部散落汞滴覆盖,之后进行仔细清扫,并将污染垃圾收集到可密封的瓶子或其他容器当中;对可能有汞散落的地方应用小电扇对吹,以使没有找到的汞尽快挥发成气体;与此同时,无关人员应尽量离开,并注意开窗通风。(2)如果在床铺上打碎水银温度计,除尽快将汞滴找到并按上述方法进行处理之外,受污被褥和衣物应放在远离人群、通风良好的地方长时间晾晒后才能重新使用。(3)如一时找不到硫磺,在应急情况下,可以生鸡蛋打碎后代替硫磺覆盖汞滴。另外多喝牛奶有利于缓解汞中毒。伴随个人生活必需的一支水银体温计,已经对人体的健康产生致使的危害。提醒使用者(特别是使用体温计的医务人员)要提高汞对人体的危害及其自我防护认知水平,充分重视使用水银体温计带来的汞污染。也希望有关部门加快替代产品的开发生产,加快我们国家从限汞到禁汞的实施步伐。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 徐伯洪,闫慧芳.工作场所有害物质监测方法.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5,427.

    2 顾学箕.工业毒理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148-158.

    作者单位:113001辽宁省抚顺市职业病防治院

    110005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10015辽宁省人民医院中心实验室

    (收稿日期:2004-04-10)

    (编辑李 阳), http://www.100md.com


    参见: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知识 > 代谢&生命 > 体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