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454458
漫谈贾府诸医
http://www.100md.com 2004年8月2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187期
     医药学与人的生老病死息息相关。像贾府这样赫赫扬扬的百年侯门望族,太上老君染恙,公子哥儿罹病,千金小姐痼疾,贴身丫鬟欠安,都要兴师动众,请医寻药,甚至占卦问卜地忙活。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写活了四百多位禀性各异的人物,描绘了千姿百态的生活场景,也塑造了具有鲜明个性的御医、儒医、庸医和铃医的的形象。这些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医术高低亦不同的医家们,诊脉宁荣府,进出大观园,论说医理,书写脉案,辨证处方,斟酌药剂,反映了当时社会行医饮药生活的一个侧面。为我们今天了解清代盛世时的医学活动、学术流派和医家的临证水平,提供了难得的史料。

    《红楼梦》中写了许多无名的医生。第10回中,尤氏就曾报怨给秦可卿治病的“这群大夫,哪里要得!”“可倒殷勤得很,三四个人,一日轮流着,倒有四五遍来看脉!大家商量着立个方儿,吃了也不见效。”老于世故的“冷美人”薛宝钗也曾劝黛玉说:“这里走的几个大夫,虽都还好,只是你吃他们的药总不见效,不如再请一个高手的人来瞧一瞧。”第21回,写巧姐患天花,就有两位大夫专门住在贾府诊治。由此可知,进出贾府诊病定疾,择方立案的大夫是相当可观的。但曹雪芹只是暗写,没有直呼其姓名。《红楼梦》中写了五位有名有姓的医生:与贾家有世交,经常出入宁荣府的御医王济仁;给黛玉开过药方,后书再未出现过的鲍太医;“学问最渊博,更兼医理极精”的儒医张友士;二进贾府,先是用了虎狼药,后又闹出了人命案,吓得卷包而逃的庸医胡君荣;靠破庙栖身的铃医毕知庵;卖狗皮膏药、号称“王一贴”的天齐庙的老道士。在《红楼梦》的人物群像中,这些医家各具一格,形象塑造得生动逼真,代表着不同的社会阶层和医学品位。在曹雪芹笔下的三教九流的人物长廊里,可谓是栩栩如生的医苑人物的速写。
, http://www.100md.com
    《红楼梦》第42回,贾府的老祖宗史太君两宴大观园,不慎着了凉,“叫风吹病了”,忙去传请太医院的王大夫进府诊治。按照习俗,女性诊脉时是要放下幔子避医而坐的。特别是像贾母这位宁荣府的“掌门人”,更是讲究得很。可是贾母却说;“我也老了,那里养不出那阿物儿来?还怕他不成!不用放幔子,就这样瞧吧。”当王济仁来到贾府后,贾母见到他穿着六品服色,便含笑问道;“供奉好?”并提到当年太医院正堂有个御医叫王君效的“好脉息”。王济仁听后,连忙躬身说那是自己的叔祖,贾母遂以“世交”相称。王太医诊过脉后说:“太夫人并无别症,偶感了些风寒,其实不用吃药,不过略清淡些,常暖着点,就好了。”王济仁师承家技,是经常进出贾府的御医之一,书中描写了很多处。第51回提到,每年四大节,贾府都要给他送年例钱,这说明了他与贾府的亲密关系。曹雪芹通过贾母看病不放幔子和王太医进贾府后“不走甬路,只走旁阶”的细节的叙述,点明了这位老祖宗年高望重的身份和世袭贵族的气派。

    关于太医院和御医的医疗活动,《红楼梦》中还有记叙。第83回,书中写元妃发病,宫里头就传了“一个太医,两个吏目去看病。”太医院吏目,在御医之下,医士之上,授八品或九品官职。宋代时称作太医局“教授”,元代时称为太医院“经历”和“都事”,明清两代才称其为太医院吏目。太医院不仅负责皇帝后妃们的医疗保健,而且文武会试的试场医药、军前医药,以及刑部监狱的医药等,也要由太医院派员管理,提供相应的医疗保健服务。书中第69回,贾琏就对怀孕后生病的尤二姐说,“你只管放心,我请名人来医治。”派人去请御医王济仁,谁知王太医“又谋了军前效力,回来好讨荫封的。”此时又病了,不能前往。清代的宫廷医学是相当发达的。御医们大多是经验宏富,医术高明的杏林圣手。曹雪芹在书中多处写了御医王济仁的高超的理论造诣和诊疗技术。第57回,他为怡红公子宝玉看病,诊断为“痰迷之症”,并有一大段的医理阐述。第51回,他为晴雯诊治“小伤寒”,临证变通,处方严谨,用药灵活,显示出他医术的独巨匠心之处。更精彩的是《红楼梦》中的第83回,他为郁郁寡欢的黛玉看了病后,写了一份脉理精微的医案。并引经据典,回答了贾琏提出的药方上的“柴胡”是否能用于黛玉的病情的疑问。这些都无疑渲染了御医王济仁经纶满腹、医术出众的大医风度。曹雪芹笔下的御医王济仁的处方、用药和医案的书写,医理和药性的论述等,都体现了宫廷医学的特色,是古典文学名著中难得的医林人物的形象之一。
, 百拇医药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写了一位儒医,他就是集儒学和医学于一身,且能断人的死生的张友士。书中第10回,张太医论证细求源,一反贾府里那群“商量着立方”的大夫们的诊断,认为秦可卿的症状不是“喜”,而是一个“大症候”。张友士并不是“混饭吃久惯行医的人”,而是一位私塾师长。曾教过神武将军之子冯紫英等贵族子弟。他是进京给儿子捐官,住在他的学生家。冯紫英向贾府举荐了这位儒医。张友士寸关尺三指测虚实。心肺肝数语昭病源。书中一大段他诊脉言症的叙述,对秦可卿患病的病因症状做了详细的描写。病机阐发,令人信服;症状的推理,合乎逻辑。用药配伍,症情贴切;疾病的转归,分析中肯。从张友士给秦氏诊脉辨证,说病、处方、用药上,曹雪芹刻画了儒医临证时的雍容风度和儒雅的神韵。

    曹雪芹对庸医是深痛恶绝的。他的爷爷曹寅,就死于乱用补剂的庸医之手。在《红楼梦》中,他塑造了一位庸医胡君荣的形象。描述了他草菅人命的拙劣医术,痛加针砭了庸医药杀生灵的罪恶行经。对晴雯的“小伤寒”,胡君荣治则与方药不符,辨证和施治脱节,暴露出了下工的马脚,开了一纸诸如麻黄、防风、荆芥之类的辛温解表药,药量也大的惊人。而对于尤二姐的妇科杂病,胡君荣简直就连症也不认了,还谈得上什么辨证施治?明明是妇女胎孕后的“恶阻”,即妊娠反应。再加上情志刺激,肝气郁结而使症情加重。胡君荣却偏偏诊断为“月经不调”,竟然要以“下瘀血通经要紧”。倒霉的尤二姐吃了他开的一剂“虎狼药”,坠掉了胎儿,流血不止。被逼得走进自戕的死胡同,吞金而亡。从诊治晴雯疾病时不懂药性,到为尤二姐辨证时的不识症候,曹雪芹刻画了一个不学无术,落个卷包而逃的下场的庸医,令人反思叫绝。
, 百拇医药
    《红楼梦》中,也有关于铃医的描写。第98回,宝玉错娶了宝钗,旧病陡发,更加昏痴,连饮食也不能进了。书中写道,“各处遍请名医,皆不识病源。”只得请来了城外破寺中住着的穷医毕知庵。毕大夫是个铃医,民间的走方朗中。以手摇串铃,游走于乡村城镇间,以卖药和治病为业,又有“走方医”、“草泽医”的称谓。民间医学和宫廷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两大分支。但是,民间医生由于其社会地位的低下,往往倍受歧视。谓其“游食江湖,货药吮舐,迹类丐。挟技劫病,贪利恣睢。心又类盗。”其医术得不到社会的承认。毕知庵也是一位铃医高手。面对宝玉的病诸医调治,“服药不效”。他望神切脉,诊得病原是“悲喜激射。忧忿滞中”。宝玉服药后,“果然”省些人事。当宝玉得知黛玉已死去,百感交集大哭之后昏睡过去。醒来时浑身冷汗,觉得内心清爽。毕知庵诊了脉后说;“脉气沉静,神安郁散,明日进调理的药就可望好了。”毕大夫情志治疗和药物治疗相结合,嘱咐说让宝玉“开散了再用药调理,”这更显示出他的医技高人一筹。从调节七情入的手,辅于药物,对宝玉的病症来说,治心治身溶于一方。表明了曹雪芹对身怀绝技的铃医的厚爱。
, 百拇医药
    《红楼梦》第80回,曹雪芹还写了一个叫“王一贴”的天齐庙的老道士。这老道士“专在江湖上卖药,弄些海上方治病射利,庙外现挂着招牌,丸散药膏,色色俱备。”当宝玉问及膏药的时,王一贴说,他的膏药共药一百二十味,君臣相济,温凉兼用。内则调元补气,养荣卫,开胃口,宁神定魄,去寒去暑,化食化痰;外则和血脉,舒筋络,去死生新,去风散毒。他还信口为宝玉胡诌了一个“疗妒汤”,其实是个润肺开胃治咳嗽的方剂,用秋梨、陈皮、冰糖为伍而成。在中国古代,佛道二教的盛行,使寺庙中的医药验方也是有口皆碑的,曹雪芹笔下的天齐庙的“王一贴”,应该是这种寺庙文化的一个缩影。在中国文化史上,医学与道教是同源的。俗语中所说的“医道”,就蕴含了这种命意。

    从《红楼梦》中各据一席之地的医林人物的群像中,我们不难体会到这位伟大的文学家的医学厚养。他笔下栩栩如生的御医、儒医、庸医、铃医、僧医们便是明证。, http://www.100md.com(原所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