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速递 > 医药快讯
编号:10454638
客观看待中医教育——访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务处处长翟双庆教授
http://www.100md.com 2004年8月2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187期
     高等中医院校最终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以及怎样培养,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问题。而对此中医界也一直有不同的观点。一些人认为中医教育50年并没有培养出真正意义的纯中医,而中医毕业生也是中医西医两个中专生的水平,中医院校应该尝试采取师带徒的教育模式。带着诸多的问题,记者采访了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务处处长翟双庆教授,翟教授从中医教育者的角度,对颇有争议的一些问题,做了全新的解答。

    记者:有人认为中医教育这么多年来没有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中医师,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翟双庆:这个问题我们也反复思考很久了,现今仍有一些普通人士及中医界专业人士对中医教育表示不理解,认为中医人才的培养丢弃了传统,变得中不中,西不西了。我认为,这里面最重要的在于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什么,我们到底是要培养传统的“纯正中医”还是要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新中医”。

    我们也可以做到把全部课程都设置成中医科目,甚至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做到师带徒。但是试想一下,培养出来这样的人才,是否真正适合现代社会的需求,现代社会中的中医医院已经远非传统意义上的中医诊所所能比较,其所拥有的急诊抢救、病房中仪器设备、检查手段大多与西医有关,所以对中医院校学生的就业要求与传统意义上的“纯中医”就有很大差别,要求其不仅掌握中医而且要掌握必要的现代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诊疗技能,否则就面临着被社会淘汰的危险。纯中医的人才能否找到接收单位,能否胜任病房的工作,能够保证对一些急症处理不出医疗事故,即使是开个体诊所的话,这样的纯中医在工作一年后,是否能通过医师资格的考试,这都是很现实的问题。目前,中医院建设参照西医院,病名诊断、医疗规范、医事纠纷、医疗事故鉴定都按照西医的规则,职称、论文、临床能力考评,都涉及到西医水平,这些同中医立法、国家政策有关,也同社会发展有关。
, 百拇医药
    我们当然不希望培养出来的人才,在很多人的观念中被认为就是能用三个指头看病的中医师。我们更不希望毕业的学生,面临着被社会淘汰的危险。其实这不仅仅是现代中医教育的问题,更涉及中医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等多方面问题。现代社会给中医师提供什么样的生存环境和成长机会,那么中医人才的培养也将与此相适应,培养什么样的能力和知识结构。

    记者:有人认为这样没有把传统中医精华继承下来,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翟双庆:大学五年,只是很短的一个阶段,在这里学校更应该提供的是让学生学会和运用中医思维,提供给他的是基础的实用的中医西医知识,是基本的素质和能力,所以不能说没有把传统中医精华继承下来。我们也为学生提供多临床、早临床的条件。至于刚走出校门的学生开的药方不够地道,技能不够娴熟,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五年的大学教育是一个医生漫长终身教育中的一个短暂过程,不可能要求中医学院的毕业生一出校门就能达到名老中医的水平。名医是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磨练与医院的系统培养才能造就出来的,当然中医教育也应该充分重视继续教育的作用。
, http://www.100md.com
    记者:目前我国高等中医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到底是什么呢?

    翟双庆:最基本的要求,当然是要掌握中医学理论、中医学思维,掌握一定的中医临床诊治技能,我们一直强调中医院校的学生始终以中医为重。但同时,我们的培养目标还必须照顾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具有必要的西医学基础知识及临床诊疗技能。我们应该看到,西医学及在人类诊疗活动中的作用是巨大的,所占有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所以高等中医药院校从办学起,就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现代医学基础知识”(1956年卫生部批准了北京中医学院六年制中医学专业教学计划)。经过近五十年的实践证明,这种认识较能符合人民群众的需求,所以现在的全国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对中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中仍有“掌握必要的现代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诊疗技能”。而建国以后几十年的经验也证明,作为一名中医界的专业人才,学习中西医两套技能是非常实用的。作为一所中医医院,有中西医两套技术和相应的设备,也是很有用的,因为两套医学各有长短,彼此能取长补短,将医疗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更快与更好。
, http://www.100md.com
    二是应具有一定的社会人文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现代社会变化越来越快,竞争越来越激烈,这就要求大学生走向社会的时候,要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必须具有比较全面的素质和在医学科学或生命科学研究领域有巨大发展的潜力,如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掌握的一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如外语、计算机基础、语文、高等数学等,还应拥有广博的人文、自然科学基础,储备一定的发展潜力,仅仅具有单一技能和片面素质的中医人才将很难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和竞争。

    以上是针对中医、针灸、骨伤等专业而言。另外,我们也意识到,中医药行业越来越需要各种各样的复合型人才,如法律、英语、公共事业管理、企业管理、计算机、国际贸易、知识产权等等,而这些人才依靠其他专业学校培养则不甚适合中医药行业的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磨合,也只是达到了差强人意的结果。因为他们不了解中医药特点,不懂中医药发展规律。因而,高等中医院校也应重视培养这方面的复合型人才。北京中医药大学于1990年率先开办公共事业(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以来,多所高等中医药院校也相继开办了多个为中医药行业服务的非医药类专业,实践证明,这一做法是可取的,也是应该进一步发展壮大的。
, 百拇医药
    记者:在课程设置方面,很多学者曾认为中医课程所占比例较少,还有人认为中医教育提倡的多学科课程其实很杂乱,您认为是这样的吗?

    翟双庆:现在我们的中西医课程设置,基本保持在中医和西医比例6:4,我们强调不仅掌握中医,而且要“掌握必要的现代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诊疗技能”,但我们更强调始终以中医为重,打好坚实的中医基础,而其他的一些辅助学科,也都是为了中医师以后在专业上有更深的发展。

    中医院校学生学习西医,其根本目的是为使中医学更好地在临床上发挥作用,为临床服务,所以关于西医课程设置的比例问题,我认为应以“掌握临床上常用的知识与技能”为原则,既不强调全面深入而系统,也不强调高精尖前沿的知识,那么这样,中医、西医课程从内容到课时也就够自然而然达到和谐与统一。

    为了减轻学生负担,为其提供了更多的自由空间、更多的课程选择机会,体现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个性及三创教育的现代教育理念,我认为应该采取一些措施。
, http://www.100md.com
    首先,通过建立通识教育必修课、专业主干必修课及全校选修课组成的新的课程体系,大幅度削减必修课,大量增设选修课,设立学校选修课平台,允许学生跨专业、跨年级、跨学院选课,实行学分制,将周学时控制在22~24学时之内,给学生创造自由学习的空间与时间。

    其次,界定课程内容,整合相关课程,精炼课堂讲授内容,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西医基础课程减少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西医临床课则应以临床常用诊疗技能为主,而不应过专、过深。中医课内容重复一直是难以解决的问题,如方剂学讲授方剂知识,伤寒、金匮、温病、内科及中医临床各科均讲授方剂知识,虽然角度略有不同,但作为学生难以分别,久之既无兴趣听课,又不愿记忆方剂,其结果课时满满,但效果却不佳。应该严格地根据各专业培养目标界定本门课程所讲内容、范围,明确该课程的基本要求与教学大纲,才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经典课程历来备受重视,但却存在是在前期讲,还是于后期上的争议,实则经典中既有基础内容,又有提高的成分,如果将其分为两段教学,也许会有更好的效果。
, 百拇医药
    最后,在选修课方面,增加种类,以给学生选择的余地。选修课可以分四种。其一,以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科学方法、科研设计、中西医临床思维模式与方法等课程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二,以某一学科或某门必修课程前沿知识或较深入、广博的知识为主,培养学生在某个专业或某个学科深造的能力;其三,以与某专业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课程为主,这些虽不能列入专业主干课程,但又有利于学生在某个专业的全面发展与深造;其四,以某学科或某门课程基础知识与技能的简要介绍、文法史哲等素质教育等课程为主,主要目的是拓展学生知识范围,开拓其视野。这样学生通过自由选择课程,有利于培养其对中医的兴趣和创新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并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

    记者:您怎样看待师带徒的中医教育模式?

    翟双庆:师带徒教育是一种很好的中医学习方式,它能使老专家的临证经验得以原汁原味继承下来,很适合中医的个性化发展。但是,师带徒这种方式一定要在较高的水平上进行,应该是在受过正规大学训练的基础上采用。而不应该像以前那样针对毫无医学功底的徒弟,以前的那种闭塞的师徒传承使中医与其他学科没有交叉,不能融会贯通,使中医的发展缓慢。
, 百拇医药
    我个人一直不太认同中医后继乏人的观点,只不过是目前培养的中医师不同于以前的传统中医。我认为,现代中医师的知识结构,应该用现代的医学知识和传统的中医经典理论作支撑,只有中西贯通,古为今用,才能真正提高中医师自身的技能水平。B05

    人物链接

    翟双庆 男,1962年生。1985年本科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2000年博士研究生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学管理处处长,博士生导师,教授。任《中医教育》杂志副主编、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内经教学研究会秘书组长,北京中医药学会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中医药教学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等职。, 百拇医药(佳 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