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恢复期病人的人文关怀
在我国,随着医疗体制的变革,病人的就医模式正在从以医院为中心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诊疗方式也正在从以病人的“病”为中心转变为以病人的“人”为中心。新医学观念这种注重生命内在质量的关怀,注重对人的关怀,实质上是在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因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向医学领域渗透,产生了诸如基因技术、新医药技术、器官移植技术等诸多医学高技术手段。这些医学高技术手段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起着积极的作用。然而,它在给患者带来“福音”的同时也产生了负面效应,使医患之间面对面交流时间越来越少。比如,现在的各专科重症监护病房一般都配备呼吸机和各种监护设施,医护人员在远距离便可获知病人生命体征的各项参数。这就有可能使医护人员与病人之间的关系形成所谓“只见物”即各种检查化验报告单,“不见人”即病人;出现“只重病魔,忽视呻吟在痛苦中的病人”这样一种状况。
对于麻醉恢复期的病人,在经历了一场身体的打击之后,接着就要承受神志清醒后身体损伤的痛苦,特别需要身边医护人员的关怀。因此,我们需要提出把人文关怀带给麻醉恢复期病人这个涉及伦理的医学问题。这就是,医生和护士们要走近病人,给他们心理上的安慰、精神上的鼓励,使他们在舒适自然的环境中苏醒,在苏醒中感受到心理的温馨、人间的亲情。如果说,现代医学高科技使医患关系疏远了,那么人文关怀则是联结医者和患者之间的纽带。同时,还应强调的是,面对日益增多的医患纠纷,人文关怀应该说是化解医患矛盾的最好方法。
, 百拇医药
过去,曾经有专家把麻醉的诱导与苏醒比做飞机的起飞与降落,就是说意外和事故容易发生在这两个阶段。为了保障麻醉恢复过程处于安全、平稳状态,现在我们强调舒适与自然的苏醒,这样可以减少病人术后躁动、剧烈呛咳,以便使其循环系统较为稳定,为调整病人呼吸、改善病人全身状况赢得时间。这样,就会使病人恢复期的安全系数大为提高,也能为其手术后康复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另外,大多数病人对手术都心存恐惧,对麻醉疑虑重重。麻醉医生通过术前查看病人,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可以缓解病人紧张、焦虑的心理。在手术中,病人处于麻醉状态,一般不会感到明显痛苦。而麻醉恢复期病人往往非常痛苦,但这种感受常常没有被医护人员重视。过去的观点认为,手术一结束,麻醉也就该结束了。比如,以往曾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即病人在全身麻醉下做胸部或腹部手术,手术台上的手术尚未完成即还在缝合皮肤,可是麻醉用的气管导管已经拔出——麻醉已结束了,此时病人已睁眼、说话,甚至感觉到疼痛了。实际上,这样结束手术、对待病人是非常不人道的。寻找其原因,在以往的麻醉恢复中,由于传统观念和工作环境、条件的限制如没有麻醉恢复室,所以人们往往只强调治疗与操作的安全性、有效性和麻醉苏醒时间的短暂,而忽略了病人的舒适感和心理反应。事实上,病人在苏醒过程中的各种不适和不良心理反应,不但会引起机体明显的病理生理改变,而危及麻醉恢复期病人的安全,同时还会加重病人的心理创伤。因此,做好手术接近结束时的麻醉工作,有助于抚平病人心理创伤、避免遗留不愉快回忆,是一个值得麻醉、手术医护人员关注的问题。
, 百拇医药
我们曾对一些全身麻醉手术后的病人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病人在整个手术过程中最感痛苦的事件即是麻醉恢复阶段各种不适。病人在麻醉恢复阶段的痛苦感觉依次为:气管导管、疼痛、机械通气、恐惧焦虑心理、吸痰、剧烈咳嗽、导尿管等。这个调查有力地说明,全身麻醉手术就好像是一台“戏”,开场和剧中的过程都挺不错,结尾却草草收场。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不能让这台“戏”唱得圆圆满满呢?假如能让病人舒适、自然地苏醒,再给他体贴入微地关心和护理,就会使病人不再感到做手术是一件可怕的、痛苦不堪的事情,反而给他留下一段非常温馨、难忘的回忆。而凭借现代医疗手段,加之医护人员体贴细致的人文关怀,我们完全能够做到这一点。
那么,怎样实施麻醉恢复期病人的人文关怀?
首先,是要使病人舒适、自然地苏醒。这也是麻醉师及相关医护人员所乐见的理想麻醉恢复状态。要想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了解和注意两个方面的工作。一个方面,是要通过改善全身状况促进病人苏醒,而并非所有的全身麻醉苏醒都是越快越好。以往认为“苏醒越快越安全”的观念应该改变,现代麻醉应更多地把手术对病人心理因素的影响考虑在内。过去病人在手术后多用药物催醒。但陡然苏醒的结果:一是病人会产生紧张、恐惧、焦虑不安等不良心理反应;二是原来用于麻醉的芬太尼等镇痛药物作用被拮抗掉,病人感觉疼痛不适,又加了重紧张情绪,躁动也会增加,使循环系统波动也较大,反而增加了麻醉恢复期的不安全性。现在,我们不用药物对病人进行主动催醒,而是通过改善病人的呼吸状况,补充液体量,纠正贫血、酸中毒、电解质紊乱,稳定循环系统等,使病人的全身状况得到改善,让其自然苏醒。这样不但能促成病人尽早苏醒;更重要的是,为病人提供了安全、平稳地度过麻醉恢复期的基本保障。
, http://www.100md.com
其次,是术后镇痛与适当镇静。现在,虽然我们在病人的麻醉恢复期不再采用催醒药,但随着麻醉药逐渐被代谢,病人在苏醒过程中仍会感觉疼痛以及气管导管、机械通气、导尿管等有创治疗管路和引流也会引起病人不适。过去人们习惯地认为“做手术哪有不痛的”,也就是说病人在手术后忍耐疼痛好像是天经地义的事。但事实上,对麻醉恢复期病人的镇痛无论是从人道、伦理上讲,还是从临床意义上讲都是十分必要的。而术后镇痛泵的应用,可极大地增加病人的舒适度、减少术后躁动,使其循环波动减小。对于经济条件不允许的病人,可用微量泵镇痛。同时,鉴于陡然苏醒所引起的机体和心理各种不良反应,在麻醉恢复期有必要对术后躁动、循环波动较大者如高血压病人,或已接近苏醒仍需机械通气的病人实施适当镇静。总之,麻醉恢复期的镇痛与适当镇静,可以减轻病人的不适感觉,增加其舒适度,并使病人淡漠周围环境的不良影响。某些镇静剂的抗焦虑和顺行性遗忘作用,可以稳定病人心态,避免遗留不愉快回忆,以达到我们所要求的舒适、自然地苏醒。
再者,是对病人心理抚慰与尊重。这是人文关怀不可缺少的内容。病人来到医院,不但希望自己的疾病得到医治,还需要感受到医护人员的关爱,并感受到他们对自己的尊重,尤其是刚刚经历过手术的病人,身心都十分脆弱,更需要医护人员的关心与照顾,甚至医护人员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都会给病人心理带来影响。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做呢?根据目前临床医护人员的业务质素情况,我们提出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尊重病人,既要尊重病人的生命,也要尊重病人的人格与尊严。对于躺在病床上的病人,无论是不是失去自主行动能力,还是有没有意识表现,我们都要像对待正常人那样去尊重他,因为任何不恰当的言语和举止都有可能给病人带来心理上的伤害。比如,在20世纪70年代,我们为一位病人在全身麻醉下做食管癌根治手术,由于麻醉较浅,病人存在术中知晓,在手术台上医护人员所说的一些不恰当言语被病人全部听到了,结果病人在出院前用一纸大字将这些医护人员的言语报告到医院医教处,当时经过调解,医护人员向病人赔礼道歉才将问题解决了。如果这件事情发生在现在,人们的文化素质、法律意识都在增强的今天,恐怕就不仅仅是赔礼道歉所能解决问题的了。这虽然是手术中发生的事情,但在麻醉恢复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因为,病人的意识在逐渐恢复,时时处在痛苦与不安之中,如果我们的医护人员远远地站在一边,无所顾忌地大声聊着各种各样无关的话题,就会给病人带来极为不好的心理影响。, 百拇医药(黄沙燕)
对于麻醉恢复期的病人,在经历了一场身体的打击之后,接着就要承受神志清醒后身体损伤的痛苦,特别需要身边医护人员的关怀。因此,我们需要提出把人文关怀带给麻醉恢复期病人这个涉及伦理的医学问题。这就是,医生和护士们要走近病人,给他们心理上的安慰、精神上的鼓励,使他们在舒适自然的环境中苏醒,在苏醒中感受到心理的温馨、人间的亲情。如果说,现代医学高科技使医患关系疏远了,那么人文关怀则是联结医者和患者之间的纽带。同时,还应强调的是,面对日益增多的医患纠纷,人文关怀应该说是化解医患矛盾的最好方法。
, 百拇医药
过去,曾经有专家把麻醉的诱导与苏醒比做飞机的起飞与降落,就是说意外和事故容易发生在这两个阶段。为了保障麻醉恢复过程处于安全、平稳状态,现在我们强调舒适与自然的苏醒,这样可以减少病人术后躁动、剧烈呛咳,以便使其循环系统较为稳定,为调整病人呼吸、改善病人全身状况赢得时间。这样,就会使病人恢复期的安全系数大为提高,也能为其手术后康复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另外,大多数病人对手术都心存恐惧,对麻醉疑虑重重。麻醉医生通过术前查看病人,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可以缓解病人紧张、焦虑的心理。在手术中,病人处于麻醉状态,一般不会感到明显痛苦。而麻醉恢复期病人往往非常痛苦,但这种感受常常没有被医护人员重视。过去的观点认为,手术一结束,麻醉也就该结束了。比如,以往曾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即病人在全身麻醉下做胸部或腹部手术,手术台上的手术尚未完成即还在缝合皮肤,可是麻醉用的气管导管已经拔出——麻醉已结束了,此时病人已睁眼、说话,甚至感觉到疼痛了。实际上,这样结束手术、对待病人是非常不人道的。寻找其原因,在以往的麻醉恢复中,由于传统观念和工作环境、条件的限制如没有麻醉恢复室,所以人们往往只强调治疗与操作的安全性、有效性和麻醉苏醒时间的短暂,而忽略了病人的舒适感和心理反应。事实上,病人在苏醒过程中的各种不适和不良心理反应,不但会引起机体明显的病理生理改变,而危及麻醉恢复期病人的安全,同时还会加重病人的心理创伤。因此,做好手术接近结束时的麻醉工作,有助于抚平病人心理创伤、避免遗留不愉快回忆,是一个值得麻醉、手术医护人员关注的问题。
, 百拇医药
我们曾对一些全身麻醉手术后的病人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病人在整个手术过程中最感痛苦的事件即是麻醉恢复阶段各种不适。病人在麻醉恢复阶段的痛苦感觉依次为:气管导管、疼痛、机械通气、恐惧焦虑心理、吸痰、剧烈咳嗽、导尿管等。这个调查有力地说明,全身麻醉手术就好像是一台“戏”,开场和剧中的过程都挺不错,结尾却草草收场。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不能让这台“戏”唱得圆圆满满呢?假如能让病人舒适、自然地苏醒,再给他体贴入微地关心和护理,就会使病人不再感到做手术是一件可怕的、痛苦不堪的事情,反而给他留下一段非常温馨、难忘的回忆。而凭借现代医疗手段,加之医护人员体贴细致的人文关怀,我们完全能够做到这一点。
那么,怎样实施麻醉恢复期病人的人文关怀?
首先,是要使病人舒适、自然地苏醒。这也是麻醉师及相关医护人员所乐见的理想麻醉恢复状态。要想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了解和注意两个方面的工作。一个方面,是要通过改善全身状况促进病人苏醒,而并非所有的全身麻醉苏醒都是越快越好。以往认为“苏醒越快越安全”的观念应该改变,现代麻醉应更多地把手术对病人心理因素的影响考虑在内。过去病人在手术后多用药物催醒。但陡然苏醒的结果:一是病人会产生紧张、恐惧、焦虑不安等不良心理反应;二是原来用于麻醉的芬太尼等镇痛药物作用被拮抗掉,病人感觉疼痛不适,又加了重紧张情绪,躁动也会增加,使循环系统波动也较大,反而增加了麻醉恢复期的不安全性。现在,我们不用药物对病人进行主动催醒,而是通过改善病人的呼吸状况,补充液体量,纠正贫血、酸中毒、电解质紊乱,稳定循环系统等,使病人的全身状况得到改善,让其自然苏醒。这样不但能促成病人尽早苏醒;更重要的是,为病人提供了安全、平稳地度过麻醉恢复期的基本保障。
, http://www.100md.com
其次,是术后镇痛与适当镇静。现在,虽然我们在病人的麻醉恢复期不再采用催醒药,但随着麻醉药逐渐被代谢,病人在苏醒过程中仍会感觉疼痛以及气管导管、机械通气、导尿管等有创治疗管路和引流也会引起病人不适。过去人们习惯地认为“做手术哪有不痛的”,也就是说病人在手术后忍耐疼痛好像是天经地义的事。但事实上,对麻醉恢复期病人的镇痛无论是从人道、伦理上讲,还是从临床意义上讲都是十分必要的。而术后镇痛泵的应用,可极大地增加病人的舒适度、减少术后躁动,使其循环波动减小。对于经济条件不允许的病人,可用微量泵镇痛。同时,鉴于陡然苏醒所引起的机体和心理各种不良反应,在麻醉恢复期有必要对术后躁动、循环波动较大者如高血压病人,或已接近苏醒仍需机械通气的病人实施适当镇静。总之,麻醉恢复期的镇痛与适当镇静,可以减轻病人的不适感觉,增加其舒适度,并使病人淡漠周围环境的不良影响。某些镇静剂的抗焦虑和顺行性遗忘作用,可以稳定病人心态,避免遗留不愉快回忆,以达到我们所要求的舒适、自然地苏醒。
再者,是对病人心理抚慰与尊重。这是人文关怀不可缺少的内容。病人来到医院,不但希望自己的疾病得到医治,还需要感受到医护人员的关爱,并感受到他们对自己的尊重,尤其是刚刚经历过手术的病人,身心都十分脆弱,更需要医护人员的关心与照顾,甚至医护人员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都会给病人心理带来影响。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做呢?根据目前临床医护人员的业务质素情况,我们提出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尊重病人,既要尊重病人的生命,也要尊重病人的人格与尊严。对于躺在病床上的病人,无论是不是失去自主行动能力,还是有没有意识表现,我们都要像对待正常人那样去尊重他,因为任何不恰当的言语和举止都有可能给病人带来心理上的伤害。比如,在20世纪70年代,我们为一位病人在全身麻醉下做食管癌根治手术,由于麻醉较浅,病人存在术中知晓,在手术台上医护人员所说的一些不恰当言语被病人全部听到了,结果病人在出院前用一纸大字将这些医护人员的言语报告到医院医教处,当时经过调解,医护人员向病人赔礼道歉才将问题解决了。如果这件事情发生在现在,人们的文化素质、法律意识都在增强的今天,恐怕就不仅仅是赔礼道歉所能解决问题的了。这虽然是手术中发生的事情,但在麻醉恢复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因为,病人的意识在逐渐恢复,时时处在痛苦与不安之中,如果我们的医护人员远远地站在一边,无所顾忌地大声聊着各种各样无关的话题,就会给病人带来极为不好的心理影响。, 百拇医药(黄沙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