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各科临床 > 百名博士中医临症精华
编号:10454494
百名博士中医临症精华 经筋痹痛与软组织张力的相关性探讨
http://www.100md.com 2004年8月5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189期
     经筋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十二经脉在肢体外周的连属部分,亦即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经筋病候之筋急者,多表现为十二经筋的痹证。临床实践表明,某一部位的经筋痹痛与该处的软组织张力存在着密切关系,对二者的相关性进行深入研究,不仅能在方法学上为经筋研究提供支持,更重要的是拓宽了经络学说的研究领域。

    一、经筋的结构及其实质

    《灵枢·经筋》是最早又比较系统论筋的专著,它对十二经筋的起止循行作了详细论述。十二经筋的起点均在四肢指、趾端,终于头身,呈向心性的循行汇聚。在循行途中都结、聚于四肢关节部和肌肉丰盛之处,如踝、膝、髀、臀、腕、肘、肩、腋等关节处,这与《素问·五脏生成篇》所说的“诸筋者,皆属于节”的理论是相一致的。

    经筋以十二经脉为纲,高度概括了与之密切相关的肌肉、肌腱、筋膜、神经等组织的体表分布和循行路线。例如足太阳经筋“起于足小趾,上结于踝,斜上结于膝”,这段主要描述趾长伸肌,该肌起于胫腓骨上端及小腿深筋膜,止于第2-5趾末节骨底的背侧。“其下循足外侧,结于踵,上循跟,结于国”,此段描述涉及腓骨长、短肌,腓骨长肌起于腓骨头、腓骨外上2/3和小腿深筋膜,腓骨短肌起于腓骨外下1/3及前、后肌间隔。长肌止于第1跖骨底的外侧及第1楔骨的内侧,短肌止于第5跖骨底。根据经筋的走向分布,结合现代解剖学对肌肉系统加以分析,可以发现,肌腱位于肌肉两端,它附着于骨,借肌肉的收缩,带动关节并产生肢体运动。筋膜包裹肌肉,充分发挥肌肉与肌腱的功能。《灵枢·经脉》用“筋为刚,肉为墙”的比喻,也形象地说明了筋、肉的生理作用。筋附着、连属于骨节,筋力坚韧,能约束、联缀骨骼和肌肉,使整个躯体得以保持一定的位置和形态,全身关节的运动滑利,主要是依靠筋的连属作用,即“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素问·痿论》)。因此,可以认为,经筋与人体肌肉、肌腱的分步、起点和走行基本一致,两者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及与骨骼的联系方面,具有相关的特点和规律。所以,十二经筋的实质,就是作为肌肉系统的一部分来描述的。
, http://www.100md.com
    另外,对经筋的描述,还包括了部分周围神经。例如手太阳之筋,“结于肘内锐骨之后,弹之应小指之上”,这种感觉非肌腱或韧带所具有,而与刺激肘后尺神经干的反应完全一致。由于周围神经干和神经末梢循行分布于肌肉之中,再加上肌腱与神经外观相似,古人在当时的认识水平下,将二者视为一体,作为筋进行描述是可以理解的。

    综观《灵枢·经筋》,可以概括经筋类似于生理解剖中所指的肌肉(主要是肌腱和韧带),以及神经系统中的周围神经。但应该明确,十二经筋并不是孤立地讲某一条肌肉或某一根神经。

    二、经筋痹痛与软组织张力

    《灵枢·经筋》分别记述了十二经筋的病候,虽各有差异,但总的来看主要表现为各条经筋循行所述部位的筋肉、关节的运动障碍和疼痛。与软组织张力相关的如筋脉的牵掣、拘挛、掣痛、转筋、强直和关节活动不利等。这些痹痛,多为经筋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故十二经筋病变,原文中分别提出了十二“痹”之名。《素问·长刺节论》“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为痹痛。”也说明了经筋功能失常是导致痹证的重要原因。
, 百拇医药
    1.筋伤劳损成痹:

    特殊的职业和姿式,长期的慢性劳损,在肌肉收缩牵拉的附着点,即肌腱与骨的结合部,经筋“结”、“聚”之处,经脉闭阻,气血不畅,不通则痛。跌仆闪挫,络破血溢,渗入肌肉腠理之间,形成瘀血,瘀血阻遏,气机运行不畅,故为肿为痛。筋伤劳损,如此反复发作,导致粘连、瘢痕,形成肥厚、条索、结节等痛性反应物。

    2.外邪侵筋成痹:

    经筋循行体表,风寒湿之邪侵袭皮肉筋骨,致筋脉气血不和,闭阻不通则成痹证。《素问·痹证》谓“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痛,皮肤不荣,故为不仁”。外邪稽留肌肤筋肉之间,致气血凝涩不通,且寒主收引,而病为筋肉酸楚、疼痛、麻木、拘挛、活动受限等。

    无论是筋伤劳损成痹,还是外邪侵筋成痹,最终影响软组织的张力变化有两方面,即筋膜表面张力增高和筋膜代偿性增生肥厚。
, 百拇医药
    一方面,瘀血、寒凝、痰湿,炎性渗出、肌肉痉挛或筋膜挛缩等各种因素引起筋膜间室内压力增高,进而导致筋膜表面张力的增高。另一方面,软组织长期反复的循环载荷和应力集中或超限的载荷,都可以使筋膜和肌肉产生代偿性增生肥厚,其不仅使局部组织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也是造成软组织张力变化的直接因素。有人通过一种假设来分析软组织张力变化引起的疼痛及感觉异常。致密的深筋膜表面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系统,好象充满了水或空气的气球,各种感觉神经纤维的末梢分布在这个气球表面,当气球内的气体或液体增多,压力加大时,气球的体积增大,表面张力也随之增大,分布在其表面的神经纤维末梢也被动受拉,产生各种疼痛及感觉异常。目前,这种软组织张力性变化,在慢性劳损性疾病所产生的疼痛中已经成为主要病因。

     三、经筋痹痛治疗与软组织减张、减压

    《灵枢·经筋》在论述十二“痹”的治疗时,反复提出“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以痛为输”就是指治疗经筋病应以疼痛之处作为针刺的腧穴。从临床来看,痹痛的部位多发生在肌腱末端及其附属组织,如腱鞘、滑囊、韧带等处,也常见于运动方向不同的相邻两块肌肉的筋膜处。这些疼痛部位还可以有压痛、痛性结节或条索状包块,其位置多在深筋膜层,表面光滑,活动度好,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这些组织为增生肥厚的筋膜与其下方紧张痉挛的肌肉复合体,其软组织张力比较高。
, 百拇医药
    针对经筋痹痛局部软组织张力增高的特点,用特制的针具治疗,关键在于减张、减压。其理论基础是软组织张力学说,即上述病理机制导致筋膜腔内压力增高,筋膜的表面张力也必然随之增高,通过其间的感觉神经末梢也要承受相应的张力。当肌肉紧张或痉挛时,不但要牵动筋膜,而且和筋膜间还要发生相对位移,另外,筋膜和皮下组织之间也要发生相对的位移。如果筋膜和肌肉、筋膜和皮下组织之间因外伤、劳损、寒湿或炎症而存在着粘连和瘢痕化,或筋膜本身和感觉神经粘连,则这种相对的位移和软组织张力的变化就可以刺激或压迫感觉神经,从而引起疼痛。减张、减压的治疗原则与《灵枢·经筋》所论述的“燔针劫刺”及膏熨、敷贴、按摩、导引等治法是密切相关的,其之所以能够解除疼痫,物理减压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四、结语

    经筋理论是经络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学临证研究中占有重要的指导地位。末梢神经在软组织异常张力作用下所致的疼痛、感觉异常类疾病,在病位上很接近经筋。经筋痹痛与软组织张力的相关性,及其诊断指标客观化和数字化的研究,将进一步拓宽经筋理论乃至经络学说的研究领域。针对软组织张力的局部减张减压疗法,如能在刺激和反应的更深层面去探讨其机制,对针刺疗法机制的深入研究也是有益的。

    作者简介

    赵勇 男,生于1962年。1993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获得博士学位。现任中国中医研究院骨伤科研究所创伤二科主任,主任医师。在临床上采用传统手法闭和复位,小夹板和穿针外固定器治疗四肢骨折,配合中药内服外敷,骨折愈合快,功能恢复好。利用铍针闭式松解,治疗颈肩痛、腰腿痛等有很好疗效。, http://www.100md.com(赵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