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候研究:证候实质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王平 湖北中医学院教授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证本质研究的呼声越来越高,某些证本质揭示得越来越深刻,人们的忧虑也与日俱增。这种忧虑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一,证本质研究和中医临床研究等都是在未对中医诸证进行规范的情况下展开的。其二,人们开始对证本质研究能否在中医理论体系的框架之内继承和发展中医药学产生怀疑。有人甚至认为,证本质研究是把中医学放在从属位置上,用现代医学的方法和手段验证和改造中医学。
面对批评,证本质研究并未停顿,证的研究向更广更深更新的领域进展。此间证本质研究的基本趋势是:①证本质研究触及的病种越来越多,五脏诸证的本质研究全面铺开;②参与观测的客观指标遍及不同层次和类别,追逐高新指标成为时尚,开始由单指标研究过渡到多指标研究;③提出“微观辨证”新术语,对其内涵进行界定,并开始在临床尝试推广这种辨证方法。这标志着对证本质的探讨已转入初步应用阶段。这一状况显示,证本质研究处于继续发展的良好势头。
, http://www.100md.com
20世纪90年代以来,证的各类研究急转直下。对各种证的研究,包括证本质研究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反思和诘问,许多研究者注意到了中医证本质研究的窘境,提出了一些新的设想。总的来说集中在以下几下方面:①进一步完善证的规范化研究,将病证结合引入证规范化研究以弥补证规范化欠缺灵活性的不足,使规范后的证标准更符合中医辨证特色;②跳出西医复制疾病模型的方法,从中医发病学角度入手复制符合中医理论的证模型;③放弃单纯追求高、新指标的思路,从中医理论基础出发,设计能寻找证的特异性指标,可以切实反映证内在变化的研究方案;④引入循证医学方法,加强证实质的临床研究,提倡病证结合,临床与实验并重的研究方法。
目前,中医证候模型复制、病证结合、以病统证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问题仍然存在,片面追求高新指标仍是无法避免的研究缺陷,如何寻找还原分析方法的替代方案,如何将证本质研究成果汇入中医理论,应用于中医临床仍是悬而未解的难题。
要解决这一难题,证候规范化是当务之急。中医辨证论治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在历代医家的大量临床实践和反复提练、升华后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辨证系统,有着多种行之有效的辨证体系,但同时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中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证候规范化。辨证规范化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它至少包括:证候定义的规范,证候名称的规范,证候诊断标准化,证候的量化,证候数量的规范等。
, 百拇医药
20世纪中叶以来,分子生物学对医学的渗透推动了生命科学的深入发展。尤其是20世纪末,人类基因组学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其研究方法和内容与中医学整体观、辨证观有许多相似之处。特别是从结构到功能研究方式的转变,反映出基因组学与中医学这两个学科在思维方法上的趋近特征,显示出研究思路与方法相互渗透的可能性。人类基因组学在研究疾病状态和发病过程中基因型变化规律的同时也给中医证研究的深入发展提供了思路和技术支撑。
依据证候发生和多基因致病的关联特性,可以用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理论和方法,特别是从基因表达谱或表达产物的差异性比较分析来研究证候发生的基因表达及调控规律,探索证候表现的基因特性,基因表达调控的变化及其规律;探讨疾病证候、亚健康状态证候与正常生命活动三种状态基因表达的差异性;总结证候发生的基因组学特征,探索证候发生学的遗传学背景,形成证候基因诊断的基础,并建立证候疗效评价体系的指标。以证候为背景,从细胞增殖、分化、衰老与凋亡等细胞生命活动的特征、调控特点、调控规律及信号传导的层次,探索证候发生、演变的细胞分子学机制。
21世纪,高新技术日新月异,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和手段,多学科协作将是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中医就是在多学科的渗透、相互促进的基础上发展的,因此在中医现代化研究工作中,也必须是多学科的相互渗透,各学科学者通力合作进行多角度的探索研究,让不同的见解相互启发才能反映中医学的全貌。, 百拇医药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证本质研究的呼声越来越高,某些证本质揭示得越来越深刻,人们的忧虑也与日俱增。这种忧虑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一,证本质研究和中医临床研究等都是在未对中医诸证进行规范的情况下展开的。其二,人们开始对证本质研究能否在中医理论体系的框架之内继承和发展中医药学产生怀疑。有人甚至认为,证本质研究是把中医学放在从属位置上,用现代医学的方法和手段验证和改造中医学。
面对批评,证本质研究并未停顿,证的研究向更广更深更新的领域进展。此间证本质研究的基本趋势是:①证本质研究触及的病种越来越多,五脏诸证的本质研究全面铺开;②参与观测的客观指标遍及不同层次和类别,追逐高新指标成为时尚,开始由单指标研究过渡到多指标研究;③提出“微观辨证”新术语,对其内涵进行界定,并开始在临床尝试推广这种辨证方法。这标志着对证本质的探讨已转入初步应用阶段。这一状况显示,证本质研究处于继续发展的良好势头。
, http://www.100md.com
20世纪90年代以来,证的各类研究急转直下。对各种证的研究,包括证本质研究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反思和诘问,许多研究者注意到了中医证本质研究的窘境,提出了一些新的设想。总的来说集中在以下几下方面:①进一步完善证的规范化研究,将病证结合引入证规范化研究以弥补证规范化欠缺灵活性的不足,使规范后的证标准更符合中医辨证特色;②跳出西医复制疾病模型的方法,从中医发病学角度入手复制符合中医理论的证模型;③放弃单纯追求高、新指标的思路,从中医理论基础出发,设计能寻找证的特异性指标,可以切实反映证内在变化的研究方案;④引入循证医学方法,加强证实质的临床研究,提倡病证结合,临床与实验并重的研究方法。
目前,中医证候模型复制、病证结合、以病统证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问题仍然存在,片面追求高新指标仍是无法避免的研究缺陷,如何寻找还原分析方法的替代方案,如何将证本质研究成果汇入中医理论,应用于中医临床仍是悬而未解的难题。
要解决这一难题,证候规范化是当务之急。中医辨证论治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在历代医家的大量临床实践和反复提练、升华后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辨证系统,有着多种行之有效的辨证体系,但同时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中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证候规范化。辨证规范化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它至少包括:证候定义的规范,证候名称的规范,证候诊断标准化,证候的量化,证候数量的规范等。
, 百拇医药
20世纪中叶以来,分子生物学对医学的渗透推动了生命科学的深入发展。尤其是20世纪末,人类基因组学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其研究方法和内容与中医学整体观、辨证观有许多相似之处。特别是从结构到功能研究方式的转变,反映出基因组学与中医学这两个学科在思维方法上的趋近特征,显示出研究思路与方法相互渗透的可能性。人类基因组学在研究疾病状态和发病过程中基因型变化规律的同时也给中医证研究的深入发展提供了思路和技术支撑。
依据证候发生和多基因致病的关联特性,可以用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理论和方法,特别是从基因表达谱或表达产物的差异性比较分析来研究证候发生的基因表达及调控规律,探索证候表现的基因特性,基因表达调控的变化及其规律;探讨疾病证候、亚健康状态证候与正常生命活动三种状态基因表达的差异性;总结证候发生的基因组学特征,探索证候发生学的遗传学背景,形成证候基因诊断的基础,并建立证候疗效评价体系的指标。以证候为背景,从细胞增殖、分化、衰老与凋亡等细胞生命活动的特征、调控特点、调控规律及信号传导的层次,探索证候发生、演变的细胞分子学机制。
21世纪,高新技术日新月异,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和手段,多学科协作将是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中医就是在多学科的渗透、相互促进的基础上发展的,因此在中医现代化研究工作中,也必须是多学科的相互渗透,各学科学者通力合作进行多角度的探索研究,让不同的见解相互启发才能反映中医学的全貌。,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