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450076
18例Wallenberg综合征发病特点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04年8月12日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单位:刘瑛(石铁中心医院神经内科 050017);闫鹤立(石铁中心医院神经内科 050017)

    Wallenberg综合征又称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是由小脑后下动脉闭塞所致。近年来,报道甚多,但对于它的症状体征出现的早晚,以及时程分析较少,现将我院近4年来18例Wallenberg综合征发病特点进行分析如下:

    临 床 资 料

    1.一般资料全部病例均选自我院1995年3月~1999年3月住院病例,18例均为男性,年龄46~65岁,平均年龄58岁,既往高血压病15例,糖尿病3例,冠心病3例,脑梗塞2例。

    2.临床特点: (1)起病时症状与体征: 眩晕、 恶心、 呕吐14例,占78%,其中走路不稳伴眩晕呕吐6例。走路不稳伴肢体感觉障碍2例,占11%,霍纳综合征(Horner)2例,占11%,其中一例伴面部肢体感觉障碍。(2)最晚出现的症状体征: 感觉障碍4例,占22%,Horner综合征2例,占11%,声音嘶哑、 呛咳12例,占67%,其中声音嘶哑伴霍纳4例。(3)眩晕眼震,恶心呕吐,站立不稳向一侧倾倒均在12小时内。(4)全部病例均为进展型卒中,从第一组症状体征开始至全部症状体征出现不再加重,历时最短14小时,最长7天,24小时内5例,48小时内8例,48小时以上5例,平均历时63例。
, 百拇医药
    3.诊断: 临床诊断依据: (1)眩晕眼震、 恶心、 呕吐; (2)声音嘶哑,呛咳,吞咽困难,查体: 软腭抬举障碍,咽反射消失,声带麻痹; (3)走路不稳,向一侧倾倒,肢体及躯干共济障碍; (4)面部及肢体交叉性感觉障碍; (5)Horner综合征。18例均为临床诊断。右侧Wallenberg综合征10例,左侧8例,其中12例经MRI证实为延髓背外侧梗塞,2例合并桥脑梗塞,5例合并底节区腔隙梗塞,6例头CT未见异常。

    讨论: 延髓的血供: 椎动脉在颅内形成基底动脉前发出以下分支: 1、 下行支形成脊前动脉; 2、 下行的脊髓后动脉; 3、 延髓旁正中和外侧窝动脉,分别供应延髓旁正中和每半侧延髓中1/3区血运,(这些动脉也可发自基底动脉和小脑下前动脉); 4、 小脑后下动脉(IPCA)[1]。IPCA是椎动脉的最大分支,在延髓当于橄榄体下缘由椎动脉外侧发出,弯曲绕行后上,于舌下神经根与副神经根之间,经绳状体的延髓前端上方至小脑底部,IPCA的分支有小脑支、 脉络膜支和延髓支,继而发出多级分支,延髓支为终末支,供应延髓背外侧1/3区,其余各分支均有较广泛的吻合支,故IPCA主干发生阻塞或供血不足时仅为延髓背外侧受损[2]。wallenberg综合征又称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是由于小脑后下动脉或椎动脉闭塞所致,延髓背外侧诸结构损伤所出现的一系列症状体征: 眩晕、 眼震(前庭神经下核),恶心、 呕吐(迷走神经背核),同侧软腭、 咽喉部瘫痪出现声音嘶哑、 呛咳、 吞咽困难(疑核),共济失调、 肌张力减低(脊髓小脑前束),共济失调和同侧运动协调障碍(小脑下脚),交叉性感觉障碍(三叉神经脊束核,脊髓丘脑侧束),Horner综合征(中枢性交感神经束)。值得注意的是近3年来我们观察的18例Wallenberg均为进展型,迁延历时平均63小时,最短14小时,最长7天,以眩晕、 眼震、 恶心、 呕吐为起病症状与体征者14例,占78%,继而出现站立不稳、 向一侧倾倒、 共济失调者18例,占100%,均在12小时内。最晚出现的症状与体征: 声音嘶哑、 呛咳12例,占67%,感觉障碍4例,占23%,霍纳2例,占10%。本组wallenberg这种发病特点,可能与各种神经元、 神经纤维对缺血、 缺氧的敏感性、 耐受性不同,以及延髓血供的特点,侧支循环不同有关,庭神经核、 迷走神经背核及绳状体均在延髓的最外侧,该部位侧支循环差,所以眩晕、 呕吐、 眼震,站立不稳向一侧倾倒出现较早。本组病例均为进展型,症状体征逐渐完全,以眩晕、 眼震、 恶心、 呕吐起病者较多,继而很快出现站立不稳,向一侧倾倒,易误诊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或认为查体不合作,但少数人以霍纳及面部肢体麻木起病,很快出现眩晕呕吐,不易定位诊断,这时临床医师应积极改善脑供血、 抗凝治疗,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以便及时诊断早期溶栓综合治疗。

    参考文献

    1,Peter Duus著(刘宗惠、胡威夷等译)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学.海洋出版社,1995,151.

    2,李雪梅,张淑琴等.Wallenberg综合征的临床.CT及MRI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8,8(2)∶238., 百拇医药(刘瑛 闫鹤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