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秦伯益
创新不轻言 跨越不凭空
在药物研究上,要大胆创新,也要防止创新贬值。不是人人都能创新、事事都要创新、处处可以创新。是否创新,要由实践检验确认,不是口头上说说,会议上讲讲,有几个新词、新概念就算创新。创新要在实验室里做出来。创新不能搞成群众运动,搞成“一窝蜂”、“一边倒”、“一刀切”、“一团糟”、“一风吹”那一套。
同样,在药物研究上要实现跨越式发展,首先要继承、引进,要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依据现有水平起步。不能像过去那样关起门来搞“唐吉诃德”式的“伟大的创举”,否则只能在客观规律面前处处碰壁;不能改过去是创新,改过来又是创新,到头来只是白兜了一个圈子。
不固定传统 不盲目接轨
不论是西药研究,还是中药研究,过去都已经有不少经验和传统方法,凡是有效的都不要轻言放弃。现在医药基因组学兴起后,又多了新的、更高效的新药研究思路和方法,我们应该着手学习研究,开始研发投入。但应注意,新方法是过去老方法的补充与发展,不是取代。看一看近一、二十年世界新药的发现途径,绝大多数还是原来的那些老途径。如大量化学合成药还是定向设计的;如“伟哥”是凭经验发现的,过后才用分子生物学的道理解释它的药理作用。今后通过新途径发现的药物肯定会多起来,但旧的方式也不能抛弃,应该新老并用,左右逢“源”。
中药应力争走向国际,但现在中药的开发状态确实令人不安。要进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就必须与国际标准接轨。在这一点上,我们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不过,也有不必考虑接轨的情况,那是指完全由我国科学家原创的重大发明。对于外国还没有的项目,轨道是我们先铺的,要接轨,就应该让别人来接我们的轨,那是我们的骄傲。如果将来我们有很多外国愿意来与我们接轨的项目,那中国在药物研究方面的国际地位就远非现在的状况了。
不总是蹲着 也不总是站着
现代药物研究的学科越分越多,越来越向微观深入,如果我们不能向纵深方向钻研下去,即蹲下去,那么就会有很多现象看不清,很多靶点找不着。我们不但要蹲下去,还要蹲得深,蹲得久,看清楚了,找着了,才罢休。但蹲深了,蹲久了,又容易只会用显微镜,不会用望远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以常蹲着工作的人要时不时站起来,多看看总体情况,把握好自己的目标、方位。
整体把握新药研究与开发的全局形势非常重要。纵向看,该化合物研发到了哪个阶段?各学科的工作分别到了哪个阶段?横向看,它与国内外同类药物优缺点的比较如何?开发前景如何?现在研究中各学科之间的配合和进度是否协调?总之,各项工作都在动态中发展,不断从平衡走向不平衡,再从不平衡走向平衡,直到完成或放弃。尤其是关键性的结果必须把握准,否则,药效、毒性、稳定性、质量控制等环节上任何一点失误都会导致总体的失败,即“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越是在基因、分子水平上研制药物,越要多蹲蹲、多站站,多换几个角度和距离看看。我做了一辈子新药研究,深知总体把握新药研究的甘苦,深知蹲着和站着的重要。这虽然不是什么新思路,鉴于很多人没有做新药的经验,屡屡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出错,所以把老经验谈谈,就算温故而知新吧!
[作者简介]
秦伯益 1955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1959年于前苏联列宁格勒儿科医学院获得副博士学位。长期主要从事药理学研究。1987年任军事医学院院长,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创新不轻言 跨越不凭空
在药物研究上,要大胆创新,也要防止创新贬值。不是人人都能创新、事事都要创新、处处可以创新。是否创新,要由实践检验确认,不是口头上说说,会议上讲讲,有几个新词、新概念就算创新。创新要在实验室里做出来。创新不能搞成群众运动,搞成“一窝蜂”、“一边倒”、“一刀切”、“一团糟”、“一风吹”那一套。
同样,在药物研究上要实现跨越式发展,首先要继承、引进,要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依据现有水平起步。不能像过去那样关起门来搞“唐吉诃德”式的“伟大的创举”,否则只能在客观规律面前处处碰壁;不能改过去是创新,改过来又是创新,到头来只是白兜了一个圈子。
不固定传统 不盲目接轨
不论是西药研究,还是中药研究,过去都已经有不少经验和传统方法,凡是有效的都不要轻言放弃。现在医药基因组学兴起后,又多了新的、更高效的新药研究思路和方法,我们应该着手学习研究,开始研发投入。但应注意,新方法是过去老方法的补充与发展,不是取代。看一看近一、二十年世界新药的发现途径,绝大多数还是原来的那些老途径。如大量化学合成药还是定向设计的;如“伟哥”是凭经验发现的,过后才用分子生物学的道理解释它的药理作用。今后通过新途径发现的药物肯定会多起来,但旧的方式也不能抛弃,应该新老并用,左右逢“源”。
中药应力争走向国际,但现在中药的开发状态确实令人不安。要进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就必须与国际标准接轨。在这一点上,我们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不过,也有不必考虑接轨的情况,那是指完全由我国科学家原创的重大发明。对于外国还没有的项目,轨道是我们先铺的,要接轨,就应该让别人来接我们的轨,那是我们的骄傲。如果将来我们有很多外国愿意来与我们接轨的项目,那中国在药物研究方面的国际地位就远非现在的状况了。
不总是蹲着 也不总是站着
现代药物研究的学科越分越多,越来越向微观深入,如果我们不能向纵深方向钻研下去,即蹲下去,那么就会有很多现象看不清,很多靶点找不着。我们不但要蹲下去,还要蹲得深,蹲得久,看清楚了,找着了,才罢休。但蹲深了,蹲久了,又容易只会用显微镜,不会用望远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以常蹲着工作的人要时不时站起来,多看看总体情况,把握好自己的目标、方位。
整体把握新药研究与开发的全局形势非常重要。纵向看,该化合物研发到了哪个阶段?各学科的工作分别到了哪个阶段?横向看,它与国内外同类药物优缺点的比较如何?开发前景如何?现在研究中各学科之间的配合和进度是否协调?总之,各项工作都在动态中发展,不断从平衡走向不平衡,再从不平衡走向平衡,直到完成或放弃。尤其是关键性的结果必须把握准,否则,药效、毒性、稳定性、质量控制等环节上任何一点失误都会导致总体的失败,即“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越是在基因、分子水平上研制药物,越要多蹲蹲、多站站,多换几个角度和距离看看。我做了一辈子新药研究,深知总体把握新药研究的甘苦,深知蹲着和站着的重要。这虽然不是什么新思路,鉴于很多人没有做新药的经验,屡屡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出错,所以把老经验谈谈,就算温故而知新吧!
[作者简介]
秦伯益 1955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1959年于前苏联列宁格勒儿科医学院获得副博士学位。长期主要从事药理学研究。1987年任军事医学院院长,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