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视的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http://www.100md.com
2004年8月15日
倪海龙 王勤美 2004-8-1 16:27:36 眼视光学杂志 2000年第2期第2卷 文献综述1677年Descartes首先观察到人眼在视野范围内能聚焦于不同距离物体的调节现象,此后,研究者开始了探索调节机制之路。近二个世纪后,1855年H.von Helmholtz提出了调节的生理机制理论[1]。该理论认为,当眼睛视远时,睫状肌松弛,晶状体悬韧带紧张,使得晶状体变扁平;当眼睛视近时,睫状肌收缩,晶状体悬韧带松弛,使得晶状体因自身弹性而变凸,屈光度增大,直径缩小。Helmholtz认为,老视乃因晶状体逐渐硬化从而导致调节力下降,以致出现阅读或近距离工作困难,因而治疗老视要从改善晶状体的弹性着手。自此,众多研究支持并补充了Helmholtz理论,使该理论成为被广为接受的调节及老视机制的经典理论。用于补偿老视调节不足的主要方法是使用单光眼镜、双光眼镜或渐变多焦点眼镜。伴随着Helmholtz理论的验证历程,一些研究发现其并不能很好解释调节的某些方面。近十年来,Ronald A. Schachar等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对Helmholtz理论提出了质疑,提出了关于调节及老视机制的新假说,并应用巩膜扩张术治疗老视[2~14]。本文拟就近年来有关调节、老视机制的Schachar假说及巩膜扩张术治疗老视的研究资料和有争论的初步成果作一综述。
1 Schachar调节假说[2,7,9,11]
Schachar调节假说认为:晶状体悬韧带分三部分,即前部、赤道部和后部悬韧带,调节时晶状体处于张力紧张状态下。当调节时,睫状肌收缩,前、后部悬韧带松弛,赤道部悬韧带紧张,从而使晶状体赤道部张力增加,晶状体周边部变扁平,而晶状体中央部变凸,导致晶状体中央屈光度增大。晶状体直径随年龄增长而增大,每年约增大20微米,使晶状体赤道部与睫状肌之间的空间距离缩短,前放射状睫状肌纤维张力减小,作用于晶状体赤道部的牵张力下降,因而调节变得日渐困难,出现老视。
Schachar等研究表明,据此理论能解释Helmholtz理论难以解释的某些方面与现象:①重力对晶状体的影响。Schachar假说认为,非调节时,所有悬韧带都处于紧张状态;调节时,晶状体赤道部悬韧带紧张而前、后部悬韧带松弛,因而重力不影响晶状体的位置和屈光度,晶状体是稳定的[8]。而依据Helmholtz理论,因调节时所有悬韧带松弛,故重力会影响调节力,这与实验结果不符。②调节时球差的变化。球差是一种轴上点光束的成像缺陷,是因轴上点宽光束通过球面透镜折射后与主轴的交点不相重合所引起的,调节时球差减少[15]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056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