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学要建“发泄墙” 学生压力如何发泄?
南京一中学要建“发泄墙”
为少男少女所敲打
昨天,南京中华中学传出要为学生建立“发泄墙”的消息。
提出构建“发泄墙”的中华中学陶主任向记者言明初衷:老师们察觉到现在有不少学生压力太大,或是遇到挫折不知道该怎样对待。为了让学生有一个发泄的渠道,让学生自我平衡、自我调节,学校便想到建立这样一块“发泄墙”。陶主任还说,“发泄墙”只是给有发泄需要的同学提供一个合法的发泄场所,这也是学校理解学生的一种做法。(《江南时报》)
■重点点击
“发泄墙”教育的良性通道
我认为这种做法切合学生需要,是一种创造性教育探索。
, http://www.100md.com
首先,这是对当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僵化教育方式的挑战和突破。面对中学生存在的问题,社会、家长、老师习惯于用强制性的说服、批评教育,面孔威严,死气沉沉。只是一味的急风暴雨式的“批评加检查”,没有将学生当作平等交流对象,更少有和风细雨和润物细无声,造成学生有心里话不敢给大人说,只有写到日记里或者网友聊天中。这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不符合的。现在,有了“发泄墙”这片园地,孤独的孩子们终于有了心灵的跑马场,尽情发泄潜藏的不满和委屈。
第二,这是由于当今学生心理成长的需要。当今的孩子并不幸福,父母期望值过高,学校课业繁重,竞争激烈,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学生成了考试机器。在人际关系中,教师对学生不理解,过多干涉学生业余生活和正常交往,会引起困惑烦恼;同学关系中,因处理不好朋友关系而苦恼;与父母关系中,因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相互理解和沟通,家庭关系不和给学生造成心灵伤害;情感问题中,第二性征渐渐发育,性意识也慢慢成熟,对异性充满好奇与向往,出现困惑。面对学生如此复杂的心理状况,学校教育应该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远远滞后,长此以往,会严重影响看学生的心理健康。现在,借助“发泄墙”,让学生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做好心理调节,防患于未然,将教育措施真正归结到了人性化层面。(耿银平)
, http://www.100md.com
■以心理问题为突破口具有引领性
心理问题在当今的中学生群体乃至大学生群体中日益凸显,已成为制约青少年学生德育和智育发展的瓶颈问题。这当然有学生成长环境的影响,也和家庭独生子女群体成为高中教育绝对主体的现状有关。面对这样的状况,学校德育工作选择心理问题的解决作为突破口,无疑是有效而且具有引领性的。
心理健康教育和社区教育,是当今学校德育工作寻求突破的两大阵地。前者将要解决的是个体的发展基础和动力问题,后者将要解决的是个体的发展环境和德育资源问题。(书德)
■把“发泄教育”落到实处
我国目前初中生心理不健康的约为15%,高中生约为19%,主要来自心理障碍、学习压力、交往压力等方面。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至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专家的研究与呼吁往往就只是“呼吁”,教育对发泄关注得很少,“发泄教育”至今仍然处在起步阶段。
, http://www.100md.com
万物有吸收也有排泄,心理问题也是一样。学校逼、家长逼、社会逼。中学生处在朝气蓬勃的成长时期,吸收得很多,而发泄得很少,特别是他们吸收“不快乐”的东西太多。师长们难得真正理解其内心需要,学生没有发泄的对象,一发泄可能就是错。的确如此,目前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没有让“发泄”成为人的成长过程中的必需。
中华学校建立“发泄墙”,就通过实物将“发泄教育”落到实处,提供了“合法”的发泄渠道,使压力与释放成为正比。在得到发泄后,以较好的状态去面对紧张的学习生活。这样搞“发泄教育”实在难得,笔者也是跟着大部分人一样,鼓掌叫好。(闵镜品)
■众说纷纭
治标不治本
首先,能帮助青少年缓解压力的方法有不少。
其次,发泄墙缓解压力这是一种坏习惯,用一种坏习惯来缓解痛苦,无疑是以毒攻毒。
, http://www.100md.com
再次,也是最关键的一点,近年来导致青少年压力大增的根本原因,绝对不是因为没建造这个发泄墙。用发泄墙这种方式来达到缓解目的,就算真的达到了,而且破天荒地没有副作用,充其量也就是治标不治本,本一直不治,时间长了,最后必定是连治标也无能为力。
综上所述,我个人认为目前的教育工作者应该从问题的源头入手,在这个前提下,再结合治标方法,来个标本兼治。(张文)
■有利疏理心情
出现“发泄墙”有一定的道理,有存在的合理性。从心理看,学校的这种做法很好,因为在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怎样帮助孩子疏通,让他们把该说的该做的,说出来做出来,打开学生宣泄的渠道,让孩子得到心灵的宣泄。通过“发泄墙”来缓解疏导学生心底的愤懑,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疏理出好心情,拿下好成绩。潘言
防止暴力倾向
, 百拇医药
不能让学生用这样的方式进行发泄,因为这极容易导致学生的暴力倾向。一个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和精神两方面。如果自己觉得心理压力过大,就可以去看心理医生,寻找解脱的良策。当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可以通过运动、读小说、听音乐、看电影、看电视、找朋友倾诉等方式来宣泄自己不愉快的情绪,也可以找适当的场合大声喊叫或者痛哭一场。(冉福)
公共领域不应强求个人做心理测试
心理健康测试,一方面不是完全科学的;另一方面,又是一项隐秘的自我选择方式。而社会公共领域是不应当对个人做心理健康测试要求的。
心理测试涉及的另一个严重问题是,在测试时毫无疑问地要牵扯到测试者的个人隐私问题。尽管道德上要求专家对心理测试过程和结果、解释和评估都予以保密,但事关人们的隐私不被扩散及利用,仅靠道德约束是远远不够的。这里就涉及个人隐私权的尊重与保护问题,隐私权作为人们的一项基本的权利,理应作为独立的人格权的组成部分,成为整个社会精心呵护的对象。但在心理健康实际操作过程测试结果出来后,测试方(校方)往往出于自身的道德水准要求或需要而容易忽视或根本不考虑个人隐私权,任意使用或扩散其心理测试结果,自觉不自觉地把窥视到的人们的隐秘内心生活公之于众。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最主要的也是不得不强调的事实是,一些行政管理部门,经常有自认为用掌握着的最先进技术和手段,以办好事的名义对人们的权利加以侵犯的现象出现。在很多情况下,这些权力连同其所掌握所谓技术手段很容易被滥用,而身为弱小的个人很难在强大的公权面前维护自己的隐私权。即使有关部门承诺对个人的隐私加以保密,也无异于画饼充饥,因为缺少相关法律加以保障。
, 百拇医药
另外,采用心理测试方式,很可能形成社会新的不公平。在我国的高考录取工作中,已经有过因身体健康原因被拒之于大学校门之外的不公正现象发生。
其实心理健康或者不健康,多半只是一种感觉,人们完全自己可以为自己的健康做主。心理健康也不是高层次的问题。或许有关教育部门是从社会利益来考虑,才在高校录取前或录取后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但我们不能因过分考虑社会利益而忽视个人利益,侵犯人们的隐私,更不能由此而形成新的社会不公平。(李坚)
■观点交锋
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积极意义
今年秋季大学生新生入学时,教育部将在直属院校试点,测试入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程度,并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据介绍,教育部正在研制适合中国大学生状况的心理健康量表,该量表有望在今年上半年“杀青”。教育部将下发通知,没有建立心理咨询机构的学校要尽快建立,有心理咨询机构的高校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工作。(《北京娱乐信报》2月14日报道)
, 百拇医药
关心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并使之成为一种制度常态,在当下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首先这样做是一种极富人性化的关爱之举。为当代大学生建立健康档案,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大学生们的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建设祖国未来的重任,如果他们的心理健康出了问题,学到的知识再多也是枉然,有的甚至会成为高科技犯罪的“犯罪源”,如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由于心理健康出了问题,导致了他用硫酸毁熊的恶性事件,这对人们是个很好的警示。对那些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及时进行纠正和治疗,体现了一种人文层面意义上的关爱,体现了一种应有的制度善意。
其次,为大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是加强高校管理的一种必然。高校管理不仅包括正常的教学秩序管理、教学设施管理,还包括学生们的身心健康管理,而大学生们的心理是否健康,常常是健康管理的重要体现,一方面,大学生们要以一种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养成良好的精神卫生习惯,正确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挫折和困境;另一方面,作为高校也有责任和义务为学生们提供身心健康方面的指导和帮助。作为高校,仅仅教学生们完成学业还不够,还必须教出一批批身心健康的大学生,一个身心健康有问题的大学生是不能称之为合格的大学生的。教出一个个心智健全的学生也是高校管理的题中应有之义。, http://www.100md.com
为少男少女所敲打
昨天,南京中华中学传出要为学生建立“发泄墙”的消息。
提出构建“发泄墙”的中华中学陶主任向记者言明初衷:老师们察觉到现在有不少学生压力太大,或是遇到挫折不知道该怎样对待。为了让学生有一个发泄的渠道,让学生自我平衡、自我调节,学校便想到建立这样一块“发泄墙”。陶主任还说,“发泄墙”只是给有发泄需要的同学提供一个合法的发泄场所,这也是学校理解学生的一种做法。(《江南时报》)
■重点点击
“发泄墙”教育的良性通道
我认为这种做法切合学生需要,是一种创造性教育探索。
, http://www.100md.com
首先,这是对当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僵化教育方式的挑战和突破。面对中学生存在的问题,社会、家长、老师习惯于用强制性的说服、批评教育,面孔威严,死气沉沉。只是一味的急风暴雨式的“批评加检查”,没有将学生当作平等交流对象,更少有和风细雨和润物细无声,造成学生有心里话不敢给大人说,只有写到日记里或者网友聊天中。这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不符合的。现在,有了“发泄墙”这片园地,孤独的孩子们终于有了心灵的跑马场,尽情发泄潜藏的不满和委屈。
第二,这是由于当今学生心理成长的需要。当今的孩子并不幸福,父母期望值过高,学校课业繁重,竞争激烈,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学生成了考试机器。在人际关系中,教师对学生不理解,过多干涉学生业余生活和正常交往,会引起困惑烦恼;同学关系中,因处理不好朋友关系而苦恼;与父母关系中,因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相互理解和沟通,家庭关系不和给学生造成心灵伤害;情感问题中,第二性征渐渐发育,性意识也慢慢成熟,对异性充满好奇与向往,出现困惑。面对学生如此复杂的心理状况,学校教育应该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远远滞后,长此以往,会严重影响看学生的心理健康。现在,借助“发泄墙”,让学生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做好心理调节,防患于未然,将教育措施真正归结到了人性化层面。(耿银平)
, http://www.100md.com
■以心理问题为突破口具有引领性
心理问题在当今的中学生群体乃至大学生群体中日益凸显,已成为制约青少年学生德育和智育发展的瓶颈问题。这当然有学生成长环境的影响,也和家庭独生子女群体成为高中教育绝对主体的现状有关。面对这样的状况,学校德育工作选择心理问题的解决作为突破口,无疑是有效而且具有引领性的。
心理健康教育和社区教育,是当今学校德育工作寻求突破的两大阵地。前者将要解决的是个体的发展基础和动力问题,后者将要解决的是个体的发展环境和德育资源问题。(书德)
■把“发泄教育”落到实处
我国目前初中生心理不健康的约为15%,高中生约为19%,主要来自心理障碍、学习压力、交往压力等方面。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至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专家的研究与呼吁往往就只是“呼吁”,教育对发泄关注得很少,“发泄教育”至今仍然处在起步阶段。
, http://www.100md.com
万物有吸收也有排泄,心理问题也是一样。学校逼、家长逼、社会逼。中学生处在朝气蓬勃的成长时期,吸收得很多,而发泄得很少,特别是他们吸收“不快乐”的东西太多。师长们难得真正理解其内心需要,学生没有发泄的对象,一发泄可能就是错。的确如此,目前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没有让“发泄”成为人的成长过程中的必需。
中华学校建立“发泄墙”,就通过实物将“发泄教育”落到实处,提供了“合法”的发泄渠道,使压力与释放成为正比。在得到发泄后,以较好的状态去面对紧张的学习生活。这样搞“发泄教育”实在难得,笔者也是跟着大部分人一样,鼓掌叫好。(闵镜品)
■众说纷纭
治标不治本
首先,能帮助青少年缓解压力的方法有不少。
其次,发泄墙缓解压力这是一种坏习惯,用一种坏习惯来缓解痛苦,无疑是以毒攻毒。
, http://www.100md.com
再次,也是最关键的一点,近年来导致青少年压力大增的根本原因,绝对不是因为没建造这个发泄墙。用发泄墙这种方式来达到缓解目的,就算真的达到了,而且破天荒地没有副作用,充其量也就是治标不治本,本一直不治,时间长了,最后必定是连治标也无能为力。
综上所述,我个人认为目前的教育工作者应该从问题的源头入手,在这个前提下,再结合治标方法,来个标本兼治。(张文)
■有利疏理心情
出现“发泄墙”有一定的道理,有存在的合理性。从心理看,学校的这种做法很好,因为在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怎样帮助孩子疏通,让他们把该说的该做的,说出来做出来,打开学生宣泄的渠道,让孩子得到心灵的宣泄。通过“发泄墙”来缓解疏导学生心底的愤懑,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疏理出好心情,拿下好成绩。潘言
防止暴力倾向
, 百拇医药
不能让学生用这样的方式进行发泄,因为这极容易导致学生的暴力倾向。一个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和精神两方面。如果自己觉得心理压力过大,就可以去看心理医生,寻找解脱的良策。当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可以通过运动、读小说、听音乐、看电影、看电视、找朋友倾诉等方式来宣泄自己不愉快的情绪,也可以找适当的场合大声喊叫或者痛哭一场。(冉福)
公共领域不应强求个人做心理测试
心理健康测试,一方面不是完全科学的;另一方面,又是一项隐秘的自我选择方式。而社会公共领域是不应当对个人做心理健康测试要求的。
心理测试涉及的另一个严重问题是,在测试时毫无疑问地要牵扯到测试者的个人隐私问题。尽管道德上要求专家对心理测试过程和结果、解释和评估都予以保密,但事关人们的隐私不被扩散及利用,仅靠道德约束是远远不够的。这里就涉及个人隐私权的尊重与保护问题,隐私权作为人们的一项基本的权利,理应作为独立的人格权的组成部分,成为整个社会精心呵护的对象。但在心理健康实际操作过程测试结果出来后,测试方(校方)往往出于自身的道德水准要求或需要而容易忽视或根本不考虑个人隐私权,任意使用或扩散其心理测试结果,自觉不自觉地把窥视到的人们的隐秘内心生活公之于众。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最主要的也是不得不强调的事实是,一些行政管理部门,经常有自认为用掌握着的最先进技术和手段,以办好事的名义对人们的权利加以侵犯的现象出现。在很多情况下,这些权力连同其所掌握所谓技术手段很容易被滥用,而身为弱小的个人很难在强大的公权面前维护自己的隐私权。即使有关部门承诺对个人的隐私加以保密,也无异于画饼充饥,因为缺少相关法律加以保障。
, 百拇医药
另外,采用心理测试方式,很可能形成社会新的不公平。在我国的高考录取工作中,已经有过因身体健康原因被拒之于大学校门之外的不公正现象发生。
其实心理健康或者不健康,多半只是一种感觉,人们完全自己可以为自己的健康做主。心理健康也不是高层次的问题。或许有关教育部门是从社会利益来考虑,才在高校录取前或录取后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但我们不能因过分考虑社会利益而忽视个人利益,侵犯人们的隐私,更不能由此而形成新的社会不公平。(李坚)
■观点交锋
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积极意义
今年秋季大学生新生入学时,教育部将在直属院校试点,测试入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程度,并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据介绍,教育部正在研制适合中国大学生状况的心理健康量表,该量表有望在今年上半年“杀青”。教育部将下发通知,没有建立心理咨询机构的学校要尽快建立,有心理咨询机构的高校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工作。(《北京娱乐信报》2月14日报道)
, 百拇医药
关心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并使之成为一种制度常态,在当下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首先这样做是一种极富人性化的关爱之举。为当代大学生建立健康档案,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大学生们的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建设祖国未来的重任,如果他们的心理健康出了问题,学到的知识再多也是枉然,有的甚至会成为高科技犯罪的“犯罪源”,如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由于心理健康出了问题,导致了他用硫酸毁熊的恶性事件,这对人们是个很好的警示。对那些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及时进行纠正和治疗,体现了一种人文层面意义上的关爱,体现了一种应有的制度善意。
其次,为大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是加强高校管理的一种必然。高校管理不仅包括正常的教学秩序管理、教学设施管理,还包括学生们的身心健康管理,而大学生们的心理是否健康,常常是健康管理的重要体现,一方面,大学生们要以一种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养成良好的精神卫生习惯,正确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挫折和困境;另一方面,作为高校也有责任和义务为学生们提供身心健康方面的指导和帮助。作为高校,仅仅教学生们完成学业还不够,还必须教出一批批身心健康的大学生,一个身心健康有问题的大学生是不能称之为合格的大学生的。教出一个个心智健全的学生也是高校管理的题中应有之义。,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