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各科临床 > 中医急重症
编号:10456466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临床分期和分型
http://www.100md.com 2004年8月19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197期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乙脑病毒所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是一种由节肢动物为传播媒介引起的传染病。本病通过蚊子传播,并有严格的季节性,我国一般在每年的7、8、9三个月份高发。10岁以下的儿童,尤其是3~6岁的小儿发病率最高。临床上以起病急、高热、意识障碍、惊厥、脑膜刺激征等为临床表现特征。本病病死率较高,重症病人常发生呼吸衰竭,部分病人可留有后遗症。典型的乙脑患者可经历以下三个时期:

    (一)初热期

    起病大多急骤,一般无明显的前驱症状。体温在1~2日内很快升高到38~39℃,病人常有头痛、恶心呕吐、神情倦怠和嗜睡症状;小儿可有呼吸道症状或腹泻。一般经过3~4天进入极期。

    (二)极期

    进入极期后,病人的突出表现是全身毒血症状及脑部损害症状。
, 百拇医药
    1.高热 为乙脑必有的症状,体温常在1~2天内达到39~40℃以上。高热平均持续7~10天,重者可达3周以上。热度越高、热程越长,则表明病人的病情就越重。

    2.意识障碍 为主要症状,大多数病人在起病后1~3天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嗜睡、昏睡、昏迷等。有时伴有谵妄、定向力障碍、狂躁等现象。一般来说,昏迷愈深、愈久,表明病情也愈严重。多数病人昏迷会持续1周左右,重者可长达月余。

    3.抽搐

    也是乙脑的主要症状之一,通常发生于病程的第2~3天,多伴有意识障碍。抽搐可呈全身性或阵发性,持续时间由几分钟至数十分钟不等,同时伴有屏气、紫绀、喉头痰鸣等。轻者仅限于一侧肢体及面肌等。主要由高热、脑缺氧、脑实质损害等引起。

    4.呼吸衰竭

    是乙脑最严重症状之一,也是致死的主要原因。多发生于病程第3~6天,主要表现是中枢性呼吸衰竭。由中枢神经炎性病变、脑水肿、脑疝等压迫脑干呼吸中枢所致,表现为呼吸表浅、节律不齐、双吸气、叹息样呼吸、呼吸暂停、潮式呼吸、中枢性换气过度以至最后呼吸停止。乙脑病人的中枢性呼吸衰竭可与外周性呼吸衰竭同时存在。而外周性呼吸衰竭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呼吸频率改变、呼吸动度减弱、发绀,但节律尚规则。
, 百拇医药
    5.脑膜刺激症及颅内压增高症状

    成人及较大儿童均有不同程度的脑膜刺激症,如颈项强直、克氏征与布氏征阳性,重者有角弓反张。颅内压增高的症状主要有病人剧烈头痛、呕吐、血压升高、脉搏变慢、婴儿前囟门隆起。

    6.循环衰竭

    部分病人出现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循环衰竭的现象,并常伴有呕吐咖啡色液体。其原因可能是内脏淤血、出血而使循环血量减少、心功能不全、血管运动中枢受损害、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因素引起。多数病人在极期持续4~7天,以后体温开始下降,病情好转,进入恢复期。少数病人因高热、呼吸衰竭或严重并发症而死于极期。

    (三)恢复期

    极期过后体温在2~5天降至正常,神志转清,部分患者经过短期的“精神呆滞阶段”后,言语、表情、运动及神经反射逐渐恢复正常。少数病人恢复较慢,需1~3个月以上。个别病人可留有低热、多汗、失语、瘫痪等症状。经积极治疗,也可在6个月内恢复。但是极个别重症患者于发病6个月后仍留有失语、运动障碍及精神异常等症状,被称为乙脑的后遗症。其发生率大约为5~20%。但如能继续积极治疗,仍有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恢复。
, 百拇医药
    以上是流行性乙脑典型病例的演变过程,为了在临床上表述方便,又根据疾病的轻重不同,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轻型 体温通常在38~39℃,患者神志清楚,一般无抽搐表现,仅有全身不适、头痛、呕吐、轻度嗜睡症状。病程大约5~7天,如病情不在发展病人多在一周内恢复身体健康。

    2.普通型 病人体温常在39~40℃。头痛、呕吐及脑膜刺激征明显,患者可有意识障碍如嗜睡、昏睡或浅昏迷。偶见抽搐及病理反射阳性,浅反射如腹壁反射和提睾反射可减弱或消失。病程约有7~14天,经积极治疗后大部分病人可恢复健康。

    3.重型 起病迅速,高体温在40℃左右,病人可出现昏迷伴反复抽搐,深反射亢进或消失,可有肢体瘫痪,但一般无呼吸衰竭。病程多在2周以上,恢复期常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精神症状。多半病人会留有后遗症。

    4.极重型(爆发型) 起病急骤,体温可迅速上升到40~41℃以上,病人在短期内可出现深昏迷并反复或持续性抽搐。早期可出现瞳孔变化,极易出现呼吸、循环衰竭。病人如不积极抢救常于极期死于呼吸衰竭,即使存活也会有后遗症发生。, 百拇医药(刘文山)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神经内科 > 脑炎和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