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理伦探讨 > 专家讲坛
编号:10458890
浅析:“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敛”
http://www.100md.com 2004年8月26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201期
     明清以前古人对温病暑温的论述较少,叶天士说:“若夫暑病,专方甚少,皆因前人略于暑详于寒耳。”明清时期中医对暑温的认识得以深入和发展,出现我国第一部论暑专著——张凤逵的《伤暑全书》,及周禹载所著《温热暑疫全书》、清代名医张畹香所著《温暑医旨》等,并且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确立“暑温”病名。清代温病大家叶天士在《幼科要略》中谈到暑温的治疗原则时引用了明末清初医家张鹤腾(号凤逵)的一句名言:“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敛,不必用下。”

    暑温是由于外感暑热或暑湿病邪而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以起病急骤,热象重,传变快,易耗气伤津为主要特征,初起即见壮热、烦渴、多汗、脉洪大等阳明热盛表现,暑热内陷多化火、动风、生痰之变,因此易见惊厥、神昏和津气外脱。本病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是夏至到处暑期间,临床往往以此作为诊断本病的主要依据之一。根据暑温的发病季节和临床表现,西医学中所说的发生于夏季的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感冒、中暑、小儿夏季热,以及热射病等多属本病范围,可参考辨证论治。
, 百拇医药
    本病具有的证候特点是由暑邪的特性决定的。暑热邪气具有火热炽盛、初起直入阳明、易伤津耗气、易闭窍动风、夹湿兼寒的特点。因此,暑热邪气初袭往往见到阳明气分热盛证,见到壮热、口渴、汗出、苔黄、脉洪大或滑数等表现,应治以辛甘大寒的白虎汤,即张凤逵所说“首用辛凉”之意,而非指银翘散等辛凉表剂。叶天士亦说:“夏暑发自阳明,古人以白虎汤为主方。”

    若暑热较盛,可加入银花、连翘、竹叶、荷叶、西瓜翠衣等,或使用清开灵注射液以增强清暑透热之力,又可清心除烦。由于暑多夹湿的特点,在清暑热的方中还可少佐一些藿香、佩兰、滑石、大豆卷或六一散等芳化渗利之品。暑热邪气致病除了一般温热邪气邪热亢盛的特点以外,兼夹津气之虚是其重要的病机特点。所以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很快出现津气受损的表现,见口渴明显、身热气短、心烦不安、肢倦神疲,汗多,脉虚无力,应治以甘寒之品生津益气清热,如王孟英的清暑益气汤,即“继用甘寒”。若津气受损而暑热仍重者,当加重清透暑热药的用量,或合用石膏、银花之类清涤暑热。若暑热久羁,耗伤肾阴,导致水火不济证,见心热烦躁,消渴不已,肢体麻痹,舌红,苔薄黄或薄黑而干,脉细数等表现,可用吴鞠通的连梅汤。方中乌梅与黄连相合酸苦泄热;乌梅与生地、麦冬相合酸甘化阴,充分体现了暑温后期“酸泄酸敛”的治疗原则。若津气耗伤较重,出现身热骤降,汗出不止,喘喝欲脱,脉散大,为正气欲脱之危象,则以酸甘之品益气敛津固脱,代表方生脉饮。生脉饮并非治暑之剂,只适用于邪热已去的津气虚证,暑热仍盛者不宜单用,如徐灵胎所说:“此伤暑之后,存其津液之方也。……用此方者,须详审其邪之有无,不可徇俗而视为治暑之剂也。”如邪热未尽,可加入银花、连翘、石膏、知母等清暑除热。
, 百拇医药
    张凤逵的这一治暑名言在临床中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如《叶熙春医案》记载:某男,二十一岁,七月患暑温,汗出,壮热不退,头昏而胀,渴欲冷饮,面垢烦闷,小溲短赤,脉来濡数,舌红苔黄,一派暑热蕴蒸阳明之象。仿白虎汤法处方:生石膏八钱、知母二钱、青连翘三钱、银花三钱、鲜生地五钱、花粉三钱、益元散三钱(荷叶包)、淡竹叶二钱

    、赤苓三钱、淡子芩钱半、广郁金钱半。方中以白虎汤为主方,重用辛甘大寒的石膏与知母相配清暑热,同时合用银花、连翘、竹叶、黄芩等清热解毒除烦之品助石膏、知母清暑;热盛多伤津,故用花粉、生地养阴,又有甘寒清热之功;另佐以赤苓、益元散、荷叶等以清暑利湿。二诊热退不多,口渴明显,烦躁不安,脉濡数,舌尖边绛,苔黄见燥。系阳明蕴热仍盛,而口渴、心烦、苔燥等气津受损的表现更加突出,故再以白虎加人参法继之:西洋参二钱、石斛三钱、生石膏一两、知母三钱、连翘三钱、银花三钱、鲜生地五钱、花粉三钱、六一散三钱(荷叶包)、淡竹叶二钱、淡子芩二钱。该方系上方加西洋参、石斛合生地、花粉甘寒益气养阴,防止正虚邪陷,并加大生石膏、知母、黄芩清暑热药的用量。三诊热势已去其半,口干舌燥亦差,脉濡数,苔黄燥,即阳明暑热已减,津液未复,则继拟甘寒生津,并清余热,依前方并减轻药量。处方:西洋参钱半、银花三钱、生石膏八钱、知母三钱、连翘三钱、鲜生地四钱、花粉三钱、六一散三钱(荷叶包)、鲜芦根一尺、广郁金钱半、生苡仁四钱。方中又加入清热生津而不滋腻、利湿而不伤津的芦根和健脾利湿的薏苡仁,体现清养的治疗思想。服后正胜邪退,热却神清。
, http://www.100md.com
    但并不是所有暑温病候都可遵循张凤逵提出的原则施治。夏季气候炎热,潮湿多雨,暑热邪气易兼夹湿邪为患,形成暑湿邪气。由于湿为阴邪,具有黏腻停滞的特点,所以暑湿袭人并不直入阳明,而表现为暑热内蕴,寒湿束表,腠理闭郁。如叶天士所言:“暑邪必挟湿,状如外感风寒。”此时治疗既不可单用寒凉之品泄阳明,也不可纯以辛温之药发汗。因“暑伤气分,湿亦伤气,汗则耗气伤阳,胃汁大受劫烁,变病由此甚多。发泄司令,里真自虚”。“如肌表热无汗,辛凉轻剂无误。香薷辛温气升,热服易吐,佐苦降如杏仁、川连、黄芩则不吐。宣通上焦,如杏仁、连翘、薄荷、竹叶。暑热深入,伏热烦渴,白虎汤、六一散”(《幼科要略》)。即新加香薷饮、黄连香薷饮、银翘散去牛蒡玄参加杏仁滑石方均可加减使用。名医叶熙春曾治某蒋姓女子,二十七岁,七月就诊。日间冒受暑热,入夜露宿感凉,初起形寒,继而壮热无汗,头胀而痛,胸闷欲呕,周身关节酸痛,舌苔薄白,脉浮弦而数。系暑湿兼寒阻遏卫阳较重,阳气不伸,先以辛味芳化之品疏表散寒化湿,兼清暑热,表气得通则邪气可散:杜苏叶钱半、防风一钱、广藿香三钱、佩兰三钱、蔓荆子二钱、青蒿二钱、白蒺藜三钱、银花钱半、六月霜三钱、夏枯草三钱、丝瓜络五钱。方中苏叶、防风辛温开郁,启腠理之闭;用蔓荆子、青蒿、白蒺藜、银花、六月霜、夏枯草、丝瓜络等清热之品清透暑热,且清而不滞,不碍气机;广藿香、佩兰辛温芳化湿邪,亦有辛散开表之力。二诊:药后汗出热减,仍有胸闷,脉象转缓,舌苔薄腻,为表气已开,暑热渐退,湿邪尚未尽除,阻滞气机,故胸闷明显。舌苔薄腻说明余湿未尽。则以宣气化湿清热法治之,方用正气散加减:广藿梗二钱、佩兰二钱、制厚朴钱半、炒枳壳钱半、陈皮二钱、云苓四钱、陈青蒿二钱、丝瓜络三钱、淡竹叶三钱、六一散三钱(鲜荷叶包)、夏枯草三钱。藿梗、佩兰、厚朴、炒枳壳、陈皮、云苓即正气散加减,意在燥湿行气祛湿邪;丝瓜络、淡竹叶、六一散、荷叶、夏枯草辛凉淡渗意在清透余热。服药两剂后病愈。,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