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医学评论 > 人与医学
编号:10461931
“枯 竭”为何激起千重浪? 面对社会赋予医学“超负荷”责任的思考
http://www.100md.com 2004年9月2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205期
     近日在京召开的国际心理大会提出了中国人职业、心理的“枯竭”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千重浪,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反响,很多颇有影响的媒体纷纷进行了深入报道,其数字也令人触目惊心。

    8月17日《中国青年报》报道:“中国社会已经进入职业枯竭高发期……不久前,北京安贞医院公布了其历时10年在70万人中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脑梗塞、脑出血等急性脑猝死,35岁年龄组的男女发病率分别增加了136%和220%;急性冠心病,45~49岁年龄组的男性增加了50%,55~59岁年龄组的女性增加了32%。同时,青年心理与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心脏病发病年龄降至30岁……北京中关村知识分子平均死亡年龄为53.34岁,寿命比10年前缩短了5.18岁。”

    同日,中新网刊出:“《人民日报》报道……国家有关部门一个专项调查数据:中国知识分子平均寿命为58岁,低于全国平均寿命10岁左右。上海社科院的《社会科学报》今年公布一份跟踪了近10年的‘知识分子健康调查’显示:北京知识分子平均寿命从10年前的58~59岁降至调查时期的53~54岁,比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北京市平均寿命75.85岁低近20岁……工作压力大、社会支持低、缺少提升机会,会导致一种广为流传的职业病———心理枯竭。”这些被心理学家称之为心理、职业、情绪“枯竭”的发生者,实际就是今天医院里越来越多的心身疾病患者。他们程度不同地被精力不济、极度疲乏、失眠、头痛、背痛、肠胃不适等等症状困扰着,渐渐地从亚健康状态发展为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脑血栓等疾病患者。提及原因,大多数人会说:社会竞争压力大呗!但事实远不止如此:尽管,众多中国人出现如此严重的“枯竭”问题是在近期短短的一二十年间,但无法回避的深层问题是,在历史、文化、经济各层面两个关键体系所展现的尖锐矛盾。
, http://www.100md.com
    一是,思想、观念、文化体系矛盾。早在百余年前,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就用中、西对比方式精辟描述了中国人的特点。他说:“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明平等;中国亲亲,而西人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中国重节流,而西人重开源;中国追淳朴,而西人求欢虞……中国美谦屈,而西人务发舒……中国委天数,而西人恃人力。”这也就是说,千百年来中国人所遵循的是:忠君而不犯上作乱、崇师尊长而重道,以维持国与家的封建统治;奉行克己忍耐、寡欲清心原则,尽量减少与节制自己的欲望,以遵守忠孝仁义的为人处世法则;安贫乐道、封闭保守,凡事取中庸之道,不标新立异锋芒毕露,以谦受益的心态与行为方式,争得社会的好评与取得较好生存条件。因此,中国人传统的社会心理取向是:集体取向、他人取向、关系取向、权威取向、服从、自我抑制等。而在近年的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现实却要求人们增加全新社会心理取向:个人取向、自我取向、竞争取向、平等取向、享受取向、倾向自主与表达。这与中国人的传统思想、观念、文化体系发生了严重矛盾,特别是在受过较高知识教育、有着较高道德水准、年龄较成熟的人群中更显突出。例如:有40.5%的企业经营者当被问及“当工作中遇到麻烦,心情不佳时,您最愿意与谁交流”时,有将近一半的人选择“独自忍受,一般不与他人交流”。在承受众人羡慕的目光之后,他们象陀螺一样疯狂地工作,但内心却渴望在50岁以前退休,去做一些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这真实地写照了他们内心严重的矛盾冲突:不能完全丢弃传统儒家思想的理念和心态,却又不能离开在经济迅速增长社会中的成功与奋斗。
, 百拇医药
    二是,要用勤劳所得“对冲”高制度成本的矛盾。中国人为何勤劳却不富有?美国耶鲁大学教授从社会经济学角度提出了更深层的问题。他说:“众多廉价劳动力的勤奋工作,可以在经济增长初期弥补制度资本的不足……但是有关统计表明,越勤劳的国家,人均GDP反而越低。当一国的制度机制不利于市场交易时,人们的相当一部分勤劳是为了对冲制度成本,是‘无用功’。这些国家的公民不仅必须更勤奋地工作,而且只能得到更低的收入。”

    面对上述矛盾所造成日益严重的社会——心理——生物医学学问题,我国的心理学家大声呼吁:“心理枯竭应当引起重视,要更加关注职业人群的身心健康,而不是一味提倡奉献精神。”他们忧心忡忡地举例说:“教师的付出和回报不成比例。教师的工作虽然很辛苦,但收入状况却一直不尽如人意。在各地,拖欠中小学教师工资的事件时有发生。而那些在普通学校工作的教师,辛苦程度不比重点学校轻,甚至更操心,可是却很难看到成绩,职称等问题更难解决,在不公平感控制之下也更易引发心理失衡……由于社会日趋功利性,师生关系日渐淡薄,教师既要加倍用心于教学,而获得的心理报偿却又相对渐少,容易导致心理枯竭感的产生。”其实,何止在教师中,即使是为患者医治心身疾病的医生们也面临着同样困境。调查显示:作为心理从业人员的心理咨询师,因其工作的助人性质,反而是最容易患“枯竭”的行业,占总比重的40%;其次,是教师,占20%;此外,是新闻工作者、警察、医护人员等。
, 百拇医药
    当社会机制尚未健全的时候,医学就被赋予了“超负荷”的责任——如何解决“枯竭”对健康与生命的损害?

    有学者建议,面临心理“枯竭”者尽早去找心理咨询师。这在西方发达国家被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但中国的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并不太符合国情人性。首先,中国的心理工作起步很晚,目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心理医生如“凤毛麟角”般稀缺;同时,中国人封闭的内心世界使其心理问题表现与西方人有很大差异,前者躯体化的比率远远高于后者。例如,因长期心理压抑造成的“神经衰弱”诊断在中国普遍流行,患者以头痛、头昏、失眠、精神不振、易激惹为最常见的求医主诉,并以感觉过敏包括畏冷与容易疲劳包括脑力、体力疲劳两个突出症状为特点。另据统计,在这些患者中,焦虑性神经症者占50%左右、抑郁性神经症者占30%~40%。

    而所幸的是:善于观察与思考中国的先贤,早在千百年前创建中医药学时,就将心理问题充分考虑到人的致病因素之中,并在长期的社会发展和医疗实践中,逐步积累了丰富的中医心理治疗和中药情志病治疗经验。
, 百拇医药
    例如,对于郁证,张景岳就对《内经》六郁加以区分,提出“凡五气之郁,则诸病皆有,此因病而郁也;至若情志之郁,则总由乎心,此因郁而病也。”确切地阐明了“病”与“郁”可互为因果。而朱丹溪说:“血脉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生诸病,多生于郁。”他也认为,由于情志抑郁,可致气滞、血瘀、生痰、化火,或兼挟湿、食,多种病机变生,而出现各种心神失调和躯体症状。中医心理治疗,主要针对七情致病的“情志症”,其包括说理开导、以情胜情、以诈治诈、惊者平之、移情易性、气功松弛等方法。

    而中药情志病治疗,在《内经》中早有“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然调其气”辨证施治原则。同时,中医药的汗、和、下、消、吐、清、温、补用药八法在情志病施治中,逐渐被归纳发展为祛痰法、活血化瘀法、清热泻火法、疏肝解郁法、安神法和温阳兴奋法几种常用方法。而在《金匮要略》中,则详细记载了关于“脏躁”、“奔豚病”、“百合病”以及“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即后世所称“梅核气”等多种情志病的遗方用药。

    此外,中医对于情志病还有针灸治疗。

    面对祖先遗留这宝贵而丰富的遗产,中医药工作者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中国人现在因普遍面临心理“枯竭”所造成的医学重任;并且应抓住这一中医药市场的新增长点,努力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http://www.100md.com(胥晓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