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发展是中医体质学研究的方向
中医体质学的发展历经近三十年的历史,在全国学者共同努力与参与下,形成了蓬勃的发展局面,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反响。
2004年8月21~23日,中华中医药学会、北京中医药大学、安徽中医学院共同主办了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届中医体质分会学术年会,此次会议的召开,在对前一阶段中医体质学研究工作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下一阶段的发展任务和前进方向,同时引发了对中医学基础理论本质和发展方向的思考,对中医体质学乃至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都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华中医药学会体质分会主任委员王琦教授在会上致开幕词并详细阐述了中医体质学发展的总体历程。他提出中医体质学的发展经过了三个历史时期:第一个时期是20世纪70~80年代对古文献的整理和理论架构;第二个时期是20世纪80~90年代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多学科参与研究;第三个时期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从流调的数据来研究体质的分布规律及利用分子生物学基因芯片技术来研究体质类型的基因表达谱的特征,并加强了多学科参与的研究。王琦教授提出:从中医体质学发展的历程看中医体质学将来的研究方向应确立主体,进行多学科的研究。
, http://www.100md.com
自1978年提出了中医体质学学说及其理论构建以来,中医体质学说引起了国内外许多学者的重视,现已被引入到21世纪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中医体质学的研究也被列入到国家“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中医体质学的研究对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拉动作用,对中药干预人体体质及中医病因病机学、辨证论治的深远影响,对整个中医学理论内涵的拓展与延伸作用都是不可估量的。中华中医药学会孙永章主任就提出“中医体质学为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点亮了一个新的增长点。”
到目前为止,全国许多学者为中医体质学的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研究的方法从理论研究、试验研究及流行病学调查、模型建立等多个方面展开,显示出经纬纵横生动活泼的学术局面。王琦教授多年研究总结出九种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他认为体质分类的水平反映了体质研究的水平,其流调工作可以和国家人口普查相结合,其调查需要流行病学专家、心理学专家、统计学专家的大力协助。
中医体质学关于人群体质分型的研究是在查阅大量古文献及现代研究情况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临床研究最后确定分型的,将体质分为九种类型,在原有七种体质类型的基础上,增加了气郁质、特异质两种体质类型。对于人群复杂的体质类型来说,九种体质尚未将体质兼加现象包括在内,因而称为九种基本的体质类型。这种分类模式是临床诊疗的需要。西方学者对体质的分类偏重于气质和形态结构,并未对临床用药产生重大的指导作用,中医体质学的研究从形体特征、常见表现、心理特征、发病倾向、对外环境的适应五个方面进行,显示出其系统性、完整性、科学性。
, 百拇医药
北京中医药大学图娅教授在谈到中医核心理念的回归和重建时,对中医学的核心理念的继承、在理论上的体现、对临床的指导作用进行了论述,表明了对中医体质学总的看法。她认为中医学许多亘古常新的问题一直在进行着探讨,但很多的问题尚未得到解决,而中医体质学使中医学产生螺旋式上升或深化发展的突破成为可能。中医体质学目前面临两个前沿的问题,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将大力促进中医体质学的发展。第一是证候的相关研究问题。证候的研究是中医学的一个关键点,证候的研究水平影响着中医学的发展,而中医体质学的研究必须正视的一点就是体质和证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体质是疾病、证候得以出现和变化的载体,体质和证候是两个复杂的变量,中医体质学的研究要寻找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其对此问题的探讨既是要解决中医体质学本身的问题,也将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第二是中医学的评价标准和尺度问题。从整个中医学的大视角来看,中医学的研究设计要有自己的体系特征和评价衡量尺度,而现行的评价标准很难体现中医学的特征与优势,导致中医辨证论治活的灵魂如“三因制宜”、“整体观念”得不到真正的体现和应用,中医体质学对此方面的研究使这个问题的解决成为可能,而中医体质学的研究在顶层设计方面的突破将使得它能够更好的承担如此重大的任务。, 百拇医药(王睿林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4年8月21~23日,中华中医药学会、北京中医药大学、安徽中医学院共同主办了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届中医体质分会学术年会,此次会议的召开,在对前一阶段中医体质学研究工作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下一阶段的发展任务和前进方向,同时引发了对中医学基础理论本质和发展方向的思考,对中医体质学乃至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都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华中医药学会体质分会主任委员王琦教授在会上致开幕词并详细阐述了中医体质学发展的总体历程。他提出中医体质学的发展经过了三个历史时期:第一个时期是20世纪70~80年代对古文献的整理和理论架构;第二个时期是20世纪80~90年代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多学科参与研究;第三个时期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从流调的数据来研究体质的分布规律及利用分子生物学基因芯片技术来研究体质类型的基因表达谱的特征,并加强了多学科参与的研究。王琦教授提出:从中医体质学发展的历程看中医体质学将来的研究方向应确立主体,进行多学科的研究。
, http://www.100md.com
自1978年提出了中医体质学学说及其理论构建以来,中医体质学说引起了国内外许多学者的重视,现已被引入到21世纪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中医体质学的研究也被列入到国家“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中医体质学的研究对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拉动作用,对中药干预人体体质及中医病因病机学、辨证论治的深远影响,对整个中医学理论内涵的拓展与延伸作用都是不可估量的。中华中医药学会孙永章主任就提出“中医体质学为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点亮了一个新的增长点。”
到目前为止,全国许多学者为中医体质学的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研究的方法从理论研究、试验研究及流行病学调查、模型建立等多个方面展开,显示出经纬纵横生动活泼的学术局面。王琦教授多年研究总结出九种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他认为体质分类的水平反映了体质研究的水平,其流调工作可以和国家人口普查相结合,其调查需要流行病学专家、心理学专家、统计学专家的大力协助。
中医体质学关于人群体质分型的研究是在查阅大量古文献及现代研究情况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临床研究最后确定分型的,将体质分为九种类型,在原有七种体质类型的基础上,增加了气郁质、特异质两种体质类型。对于人群复杂的体质类型来说,九种体质尚未将体质兼加现象包括在内,因而称为九种基本的体质类型。这种分类模式是临床诊疗的需要。西方学者对体质的分类偏重于气质和形态结构,并未对临床用药产生重大的指导作用,中医体质学的研究从形体特征、常见表现、心理特征、发病倾向、对外环境的适应五个方面进行,显示出其系统性、完整性、科学性。
, 百拇医药
北京中医药大学图娅教授在谈到中医核心理念的回归和重建时,对中医学的核心理念的继承、在理论上的体现、对临床的指导作用进行了论述,表明了对中医体质学总的看法。她认为中医学许多亘古常新的问题一直在进行着探讨,但很多的问题尚未得到解决,而中医体质学使中医学产生螺旋式上升或深化发展的突破成为可能。中医体质学目前面临两个前沿的问题,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将大力促进中医体质学的发展。第一是证候的相关研究问题。证候的研究是中医学的一个关键点,证候的研究水平影响着中医学的发展,而中医体质学的研究必须正视的一点就是体质和证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体质是疾病、证候得以出现和变化的载体,体质和证候是两个复杂的变量,中医体质学的研究要寻找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其对此问题的探讨既是要解决中医体质学本身的问题,也将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第二是中医学的评价标准和尺度问题。从整个中医学的大视角来看,中医学的研究设计要有自己的体系特征和评价衡量尺度,而现行的评价标准很难体现中医学的特征与优势,导致中医辨证论治活的灵魂如“三因制宜”、“整体观念”得不到真正的体现和应用,中医体质学对此方面的研究使这个问题的解决成为可能,而中医体质学的研究在顶层设计方面的突破将使得它能够更好的承担如此重大的任务。, 百拇医药(王睿林 北京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