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将师承教育纳入中医高等教育周仲瑛教授谈中医教育
周 颖
“中医教育是基础,发展中医药事业必须从基础做起。中医药事业后继有人,中医药学术繁荣昌盛,中华民族繁衍生息,足以证明中医教育在中医药继承发展历史上所起的奠基作用。”在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周仲瑛简陋的办公室里,这位76岁老人的几句开场白,就引出中医教育的话题,可见他关注教育、关心人才、情系中医的赤子之心。
提高学术水平是根本
现代中医高等教育是近代教育史上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一门医学专业教育。当过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的周仲瑛认为,当前中医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规格,已经从单一的本科教育发展为专科、本科、硕士生、博士生以及博士后等多层次。这标志着中医教育的兴旺发达。但对如今中医药高校扩大招生和专业设置的做法也感到困惑。他说,中医高校与综合大学不一样,突出的是专业特色,是精品教育,如同京剧要原汁原味一样,它不同于大众教育。不能把发展综合大学的思路来要求中医高等教育,而应该树立精品意识,满足社会对中医人才的需求。对高层次中医人才的培养,他强调,提高中医学术水平,是振兴中医的根本。必须引导他们树立浓厚的继承意识,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才能将源头的活水汇集为浩瀚的大海。
, http://www.100md.com
周仲瑛体会,提高中医学术水平,一要学当求径。按照从源到流或从流到源两种途径,系统学习内经、伤寒、金匮、本草及温病等古典著作,弄清水源木本,打下较好的理论根基。二要学精于勤。精读、勤记、深思、熟背、多问缺一不可,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三要学忌门派。从古至今多家学派,都创造了各自宝贵的经验,如滋阴、补土、攻下、泻火、补肾、祛瘀诸法,理应兼收并蓄,扩大自己知识和能力,绝不宥于一家之言,以偏概全。四要学有专攻。树立专业思想,敬业爱岗,并乐此不疲。五要学以致用。早临床、多临床,有计划地跟师学习,增长自身的实践知识。六要学无止境。在干中学,在学中干,积累正反面经验,并反复揣摩思考,有所创新。
提高中医学术水平,还要借他山之石以攻玉。取西医学之长为我所用,可有助于联系、汇通、补充、结合,但前提是必须以中医学理论体系为本,根深则叶茂。他强调,这是嫁接而不是刨根,这是洋为中用,西为中用,而不是以西代中,以西化中。明乎此,则在整个培养过程中,自能环绕本门专业需要,选修西医或其它相关学科课程,做到有的放矢。
, 百拇医药
加强临床实践是关键
实践可以证实中医理论的实用价值,从医几十年的周仲瑛自有一番感慨。中医治病强调临床辨证,不但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而且还要随着病情变化而灵活用药,病人的“证”可因个体差异、病期先后及气候、饮食、情绪等不断变化,治疗方药亦随之发生变化。因此,中医绝不应该,也绝不可能以一种方法套定一个病,一病固定一个或几个协定方剂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培养高层次人才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临床实践。只有通过临床实践,才能对理论的理解与应用得到深化和提高,才能积累资料,开拓思路,才能在本专业水平上达到化境,了解法外之法。同时由于中医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即使基础门类的各个学科,也有必要强化临床实践,证实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中医学理论源于临床,可以认为在很大程度上它是一门实践医学,中医教育实际是适应病人需求的职业性教育。为此在教学全过程中,必须狠抓临床基本功训练,培养动手能力,早临床、多临床,如能把传统的师徒传授,有计划地纳入现代中医高等教育范畴之中,就可弥补当前教学安排中的薄弱环节。在进入毕业实习阶段,必须认真随师实践,增长自身的实践知识,为今后的独立临床医疗,增强信心和能力。
, http://www.100md.com
至于实验研究与临床实践,周仲瑛说,虽然二者之间有互补关系,但实验研究不能替代临床实际。应该理解到中医长期在人体实验的经验与认识,更为真实、可信,假如忽视临床实践这一基本要求,把重点放在实验研究上,以此作为培养提高动手能力的支柱,既不符合中医药学实际,也难以作为指导实践的依据。
掌握科研技术是手段
培养中医高层次人才,掌握现代科研技术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周仲瑛说,这体现科研课题上。一般来说,应该以导师承担的科研课题为依托,参与或完成其中部分项目内容,必要时也可自行选题。选定的科研课题经导师审查认可,制定具体的研究计划,通过开题报告后付诸实施。
课题设计必须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临床实践经验为依据,在掌握前沿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创新性见解,采用传统的和现代的科学知识、方法和手段,寻求中医理论本质、治法方药的疗效机理,通过科研实践为创立适合中医自身特点的临床科研方法开拓思路,掌握从事实验研究的操作技能,为今后承担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 百拇医药
周仲瑛说,用西医学改造中医学思想,给中医药的发展方向与思路造成了困惑、迷茫与误导,严重干扰了学子的专业思想和自信心,出现姓中不信中的怪现象,导致中医自身的淡化、质化、西化。虽然培养人才数量不断增长,却形成后继乏术的结果。对此,他说,不应把中医的发展放在西医基础上,用西医理论指导中医临床,替代中医研究,而是应该按照中医药学自身发展规律,吸取现代多学科科技知识为我所用,利用科研技术手段发展自己。
师承应成为中医教育组成部分
中医学是一门继承性极强的医学科学,没有继承就谈不上发展,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是振兴中医的重要战略决策。周仲瑛强调,师带徒是继承与发展中医药学的一种模式,应该将师承教育纳入到中医高等教育当中去,成为中医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周仲瑛介绍,师带徒是历史上中医学培养人才的固有做法,通过口传心授,将基本理论、中医特色、临床疗效传承给徒弟。徒弟在抄方侍诊中,了解老师的思维定式、治病用药方法,不仅增强徒弟的从医信念,而且在学习中悟出新意而不断发展创新。
, http://www.100md.com
广东中医院开展的师承模式,他称赞为开明的做法,值得进一步总结与推广。他定期去广东讲学,举办讲座,与林琳、罗翌两个徒弟不断切磋医技,帮助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即使在去年SARS期间,他们还通过打电话、发传真、寄文章等形式探讨学术问题,并指导临床,使在临床一线的徒弟使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抗击SARS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因此,周仲瑛说,继承发展中医事业是中医界后继人才责无旁贷的任务。要根据中医学实际,培养高层次临床型实用人才,师承教育不失为一种好模式。
“中医路在何方”是周仲瑛以及一代名老中医思考的主要问题,他呼吁,“应允许中医有自身发展的空间,”这个问题要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
B21.4
人物档案
周仲瑛,1928年出生于江苏省如东县中医世家。自幼随父学习中医,曾就读于上海中国医学院,1947年毕业后悬壶桑梓。1956年从南京中医进修学校进修(南京中医学院前身)毕业,留附属医院工作。1983-1991年任南京中医学院院长(现更名为南京中医药大学),现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江苏省中医学会名誉会长等职。他为全国著名中医学家、江苏省名中医、国家首批继承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指导教师,是首批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 http://www.100md.com
学术思想与成果
提出审证求机论、辨证五性论、知常达变论、复合施治论;对外感热病提出“气营中心说”,急性肾衰创“三毒说”,内伤杂病提倡“内生六淫说”等;创立以脏腑为内科疾病系统分类基础的内科学总论。
先后承担国家级、部级、省级以上课题32项,获科技进步奖22项,其中省级以上17项,“中医药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的研宄”曾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编写教材、专著27部,其中任主编、副主编13本,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人生感悟
古为今用,根深则叶茂;西为中用,老干发新芽;知常达变,法外求法臻化境;学以致用,实践创新绽奇葩。, http://www.100md.com
“中医教育是基础,发展中医药事业必须从基础做起。中医药事业后继有人,中医药学术繁荣昌盛,中华民族繁衍生息,足以证明中医教育在中医药继承发展历史上所起的奠基作用。”在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周仲瑛简陋的办公室里,这位76岁老人的几句开场白,就引出中医教育的话题,可见他关注教育、关心人才、情系中医的赤子之心。
提高学术水平是根本
现代中医高等教育是近代教育史上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一门医学专业教育。当过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的周仲瑛认为,当前中医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规格,已经从单一的本科教育发展为专科、本科、硕士生、博士生以及博士后等多层次。这标志着中医教育的兴旺发达。但对如今中医药高校扩大招生和专业设置的做法也感到困惑。他说,中医高校与综合大学不一样,突出的是专业特色,是精品教育,如同京剧要原汁原味一样,它不同于大众教育。不能把发展综合大学的思路来要求中医高等教育,而应该树立精品意识,满足社会对中医人才的需求。对高层次中医人才的培养,他强调,提高中医学术水平,是振兴中医的根本。必须引导他们树立浓厚的继承意识,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才能将源头的活水汇集为浩瀚的大海。
, http://www.100md.com
周仲瑛体会,提高中医学术水平,一要学当求径。按照从源到流或从流到源两种途径,系统学习内经、伤寒、金匮、本草及温病等古典著作,弄清水源木本,打下较好的理论根基。二要学精于勤。精读、勤记、深思、熟背、多问缺一不可,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三要学忌门派。从古至今多家学派,都创造了各自宝贵的经验,如滋阴、补土、攻下、泻火、补肾、祛瘀诸法,理应兼收并蓄,扩大自己知识和能力,绝不宥于一家之言,以偏概全。四要学有专攻。树立专业思想,敬业爱岗,并乐此不疲。五要学以致用。早临床、多临床,有计划地跟师学习,增长自身的实践知识。六要学无止境。在干中学,在学中干,积累正反面经验,并反复揣摩思考,有所创新。
提高中医学术水平,还要借他山之石以攻玉。取西医学之长为我所用,可有助于联系、汇通、补充、结合,但前提是必须以中医学理论体系为本,根深则叶茂。他强调,这是嫁接而不是刨根,这是洋为中用,西为中用,而不是以西代中,以西化中。明乎此,则在整个培养过程中,自能环绕本门专业需要,选修西医或其它相关学科课程,做到有的放矢。
, 百拇医药
加强临床实践是关键
实践可以证实中医理论的实用价值,从医几十年的周仲瑛自有一番感慨。中医治病强调临床辨证,不但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而且还要随着病情变化而灵活用药,病人的“证”可因个体差异、病期先后及气候、饮食、情绪等不断变化,治疗方药亦随之发生变化。因此,中医绝不应该,也绝不可能以一种方法套定一个病,一病固定一个或几个协定方剂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培养高层次人才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临床实践。只有通过临床实践,才能对理论的理解与应用得到深化和提高,才能积累资料,开拓思路,才能在本专业水平上达到化境,了解法外之法。同时由于中医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即使基础门类的各个学科,也有必要强化临床实践,证实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中医学理论源于临床,可以认为在很大程度上它是一门实践医学,中医教育实际是适应病人需求的职业性教育。为此在教学全过程中,必须狠抓临床基本功训练,培养动手能力,早临床、多临床,如能把传统的师徒传授,有计划地纳入现代中医高等教育范畴之中,就可弥补当前教学安排中的薄弱环节。在进入毕业实习阶段,必须认真随师实践,增长自身的实践知识,为今后的独立临床医疗,增强信心和能力。
, http://www.100md.com
至于实验研究与临床实践,周仲瑛说,虽然二者之间有互补关系,但实验研究不能替代临床实际。应该理解到中医长期在人体实验的经验与认识,更为真实、可信,假如忽视临床实践这一基本要求,把重点放在实验研究上,以此作为培养提高动手能力的支柱,既不符合中医药学实际,也难以作为指导实践的依据。
掌握科研技术是手段
培养中医高层次人才,掌握现代科研技术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周仲瑛说,这体现科研课题上。一般来说,应该以导师承担的科研课题为依托,参与或完成其中部分项目内容,必要时也可自行选题。选定的科研课题经导师审查认可,制定具体的研究计划,通过开题报告后付诸实施。
课题设计必须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临床实践经验为依据,在掌握前沿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创新性见解,采用传统的和现代的科学知识、方法和手段,寻求中医理论本质、治法方药的疗效机理,通过科研实践为创立适合中医自身特点的临床科研方法开拓思路,掌握从事实验研究的操作技能,为今后承担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 百拇医药
周仲瑛说,用西医学改造中医学思想,给中医药的发展方向与思路造成了困惑、迷茫与误导,严重干扰了学子的专业思想和自信心,出现姓中不信中的怪现象,导致中医自身的淡化、质化、西化。虽然培养人才数量不断增长,却形成后继乏术的结果。对此,他说,不应把中医的发展放在西医基础上,用西医理论指导中医临床,替代中医研究,而是应该按照中医药学自身发展规律,吸取现代多学科科技知识为我所用,利用科研技术手段发展自己。
师承应成为中医教育组成部分
中医学是一门继承性极强的医学科学,没有继承就谈不上发展,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是振兴中医的重要战略决策。周仲瑛强调,师带徒是继承与发展中医药学的一种模式,应该将师承教育纳入到中医高等教育当中去,成为中医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周仲瑛介绍,师带徒是历史上中医学培养人才的固有做法,通过口传心授,将基本理论、中医特色、临床疗效传承给徒弟。徒弟在抄方侍诊中,了解老师的思维定式、治病用药方法,不仅增强徒弟的从医信念,而且在学习中悟出新意而不断发展创新。
, http://www.100md.com
广东中医院开展的师承模式,他称赞为开明的做法,值得进一步总结与推广。他定期去广东讲学,举办讲座,与林琳、罗翌两个徒弟不断切磋医技,帮助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即使在去年SARS期间,他们还通过打电话、发传真、寄文章等形式探讨学术问题,并指导临床,使在临床一线的徒弟使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抗击SARS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因此,周仲瑛说,继承发展中医事业是中医界后继人才责无旁贷的任务。要根据中医学实际,培养高层次临床型实用人才,师承教育不失为一种好模式。
“中医路在何方”是周仲瑛以及一代名老中医思考的主要问题,他呼吁,“应允许中医有自身发展的空间,”这个问题要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
B21.4
人物档案
周仲瑛,1928年出生于江苏省如东县中医世家。自幼随父学习中医,曾就读于上海中国医学院,1947年毕业后悬壶桑梓。1956年从南京中医进修学校进修(南京中医学院前身)毕业,留附属医院工作。1983-1991年任南京中医学院院长(现更名为南京中医药大学),现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江苏省中医学会名誉会长等职。他为全国著名中医学家、江苏省名中医、国家首批继承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指导教师,是首批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 http://www.100md.com
学术思想与成果
提出审证求机论、辨证五性论、知常达变论、复合施治论;对外感热病提出“气营中心说”,急性肾衰创“三毒说”,内伤杂病提倡“内生六淫说”等;创立以脏腑为内科疾病系统分类基础的内科学总论。
先后承担国家级、部级、省级以上课题32项,获科技进步奖22项,其中省级以上17项,“中医药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的研宄”曾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编写教材、专著27部,其中任主编、副主编13本,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人生感悟
古为今用,根深则叶茂;西为中用,老干发新芽;知常达变,法外求法臻化境;学以致用,实践创新绽奇葩。,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