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专家 > 专家咨询
编号:10465712
快乐“眼针”疗法擦亮心灵之窗 ——记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弱视治疗中心主任葛惠玲
http://www.100md.com 2004年9月10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210期
     童年应该是和阳光、欢乐、灿烂、斑斓联系在一起的,然而那些受到弱视侵袭的孩子们,在他们的眼里这个世界却是蒙眬的、晦涩的,而且一旦错过了治疗时机,就可能是他们一生的痛。弱视是一种在儿童中发病率高达3%的疾患,危害很大。如何让孩子完全看到这个绚丽多彩的世界一直是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弱视治疗中心葛惠玲主任的最大愿望。为了实现这个愿望,几年来她一直在探索弱视治疗的有效方式,经过不懈的努力,她从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眼针”疗法,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使很多患病儿童的视力恢复到正常水平,重新擦亮了他们的心灵之窗。

    据葛惠玲主任介绍,弱视是一种表面看不出来的眼病,孩子的眼睛看起来没有异常,眼球内外部无器质性病变,但无论配戴什么样的眼镜,视力都不能达到正常水平。目前,将矫正视力≤0.8者定为弱视。小儿出生2年内是视觉发育的关键时期,如果这个时期视觉系统发育不完善,或者出现其他致病因素,都有可能导致弱视。

    从1988年毕业以后,葛惠玲长期从事眼科临床的一线工作,她发现,治疗弱视的方法很多,比如,遮盖法、激光法、手术法等等,但是很多方法都存在治疗显效慢、复发率高的缺点。从1999年开始,葛惠玲探索用中医的针灸法治疗弱视。中医认为弱视属于先天禀赋不足,采用“肝肾两补”的办法,通过针灸太阳、承泣、睛明、百会、风池等穴位,刺激经络,来达到治疗效果。
, 百拇医药
    最初的探索是艰难的,当时医院的眼科处于低谷时期,而且孩子的家长不是很愿意尝试这种新的疗法,有几个孩子在经过其他一些疗法治疗没有效果的情况下,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选择了针灸方法。让家长惊喜的是,仅仅经过一个月的治疗,就有了比较明显的好转。葛惠玲笑着说,当时自己也有些出乎意料,不过这越发坚定了她继续探索的决心。这样一来,陆续有患者到这里接受针灸治疗。现在弱视中心收治了很多年龄偏大、病情比较严重的慕名而来的孩子。

    目前,弱视治疗中心的“眼针”疗法有效率达94%~96%,治愈率达90%以上,已经治愈上千例患者。一般的患者半年内就可以基本恢复,见效很快,治疗费用不高。而此疗法最大的特点是复发率很低。弱视治疗中心已成为医院的主要特色专科治疗中心之一,这种疗法的突破性进展,也受到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山西省卫生厅的重视。

    葛惠玲称这种“眼针”疗法为“快乐疗法”。患病本来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快乐何在呢?因为相对成人来说,孩子对疼痛的承受力较低,所以葛惠玲运用比较平和的针灸手法,最大程度地减少孩子的痛感,让孩子在一种愉快的情绪中接受治疗。弱视中心还专门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配备了不同的学习娱乐设施。年龄大的已经上小学,所以给他们准备了课桌,让他们在针灸过程中可以写作业、温习功课;年龄小的,给他们开设拼图活动场所,一边治疗一边玩,所以有的孩子非常愿意来这里治疗。葛惠玲深有感触地说,这种“快乐疗法”不仅仅使孩子在治疗中变得轻松愉悦,而且我也通过和孩子的交流获得了快乐。
, http://www.100md.com
    2001年冬,山西北部山区宁武县,一个六周岁的孩子来医院治疗弱视。由于离太原比较远,孩子每次都要赶夜里11点的长途车,第二天早晨5点多钟到太原,上午来医院针灸。葛惠玲说:“这么小的孩子不畏旅途奔波劳顿来治病,是因为她渴望和别人一样看世界啊,所以给我的触动很大。”经过葛惠玲和同事们的精心治疗,仅仅三个月,孩子的视力就从治疗之前的0.1恢复到1.2,三年来孩子的视力没有出现反弹现象,每年寒暑假都来医院复查,一切正常。我想,“快乐疗法”的真正内涵也体现在这里:为病人解除病痛,患者和医生同乐。

    谈到“眼针”疗法的发展时,葛惠玲充满了信心和期待。现在弱视治疗中心正在积极进行临床疗效的统计分析,然后将进行理论总结,并准备申报国家级的的科研课题。在条件成熟的时候,打算开设分门诊,以便能给更多的弱视儿童提供治疗的机会,同时也可以发展壮大弱视中心乃至医院的规模。

    最让葛惠玲忧心的事情是这种疾病往往不能及早发现,她说,这种病比较特殊,治疗期限有年龄的限制,最佳的治疗时机是5周岁左右,越早治疗效果越好。很多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没有及早发现,这样就延误了时机。孩子到3岁半时,就可以教孩子识别视力表,她还建议幼儿园把视力检查列为入托升班的常规检查,这样有利于早期发现弱视。“来我们中心治疗的孩子当中处于最佳治疗年龄的很少,大部分都是已经上小学的了,有的时候看到家长和孩子很无奈的表情,我就异常惋惜,当然对大龄的孩子我们也是尽最大的努力,效果也还是可以的。”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顾城所诠释的是一种诗意思考;“我希望更多的孩子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用它来寻找光明。”葛惠玲所诠释的则是医者的现实生命关怀,愿这种关怀也像顾城的思考一样深入人们的心灵。, 百拇医药(厉秀昀)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眼科 > 眼外肌病 > 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