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徒相授有利经验传承——干祖望教授谈中医教育
一向耿直执著的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干祖望虽然93岁高龄了,但谈起中医教育来,依然神清气爽,思维敏捷,诙谐幽默。他遵循自己“说真话,做实事”的座右铭,分析起“培养中医人才的关键问题”来有理有据,师徒相授的亲身体验给人以启迪,提出的建议和意见发人深省。
中医后继乏人亟待解决
干祖望说,自1956年第一所中医学院建立到如今,我国已有百所中医院校,培养了大批的中医从业人员,确实“荣我中医,功不可灭。”但我们看到的是,真正传统的中医寥寥无几,特别是西医学院的毕业生很少想干中医,而很多中医学院毕业生却想干西医的现实,不能不引起中医界的深思。
究其原因,我国的中医教育是以西医作为模式的。干祖望分析,把一位毫无医学知识的人培养成造诣极深的西医名家,是经过“懂—通—熟—精—至精”五级。西医高等学校是负责“懂—通”两级,“熟—精—至精”则靠本人。中医不然,是经过“懂—通—化—熟—精—悟—神”七级。中医高等学校负责“懂—通—化”三级,其他靠自己。这里的“化”指辨证论治,“悟”是为什么要这样辨证论治,“神”是在辨证论治中裁方取药。中医高等学校从西医那里照抄了“懂—通”两级,而忘掉了“化”一级,或讲了辨证论治,而缺少大量临床实践。因此,只能纸上谈兵,毫无用处。中医无“化”一级,就如深藏在矿里的金子,怎能即可取用。要解决中医后继乏人的局面,必须解决中医教育模式问题。
, 百拇医药
他建议,中医教育要采取学校教育、师承教育(内含家传)、自学3种形式,严把考试关,重点抓住笔试考古文和临床;上级机关人员要深入基层,倾听真正中医的呼声,发现、重用德学兼优之人充实师资队伍;不论教学、临床、研究、宣传等从事中医的人员,一律凭证上岗,严格把关,力求各级评审公开、公正、公平;废除职称终身制。
中医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中医的生命是建立在丰富的理论学说和独特的治疗手段基础上的。过去,培养一个合格的中医是靠师徒相授,而如今全靠教学。从事一辈子教学工作的干祖望体会,教学工作内容主要有两个:一为教材,即中医经典著作及诸子百家学说。二为师资,即精通理论、临床经验丰富的带教教师。
如何获得医术?干祖望认为,是从中医独有的理论体系中寻觅方法和临床中积累经验,并不断进行研究、探索和创新。古圣今贤的经验告诉我们,必须从经典入手。这就要求既要读烂中医经典,又要博览群书。不仅读中医学诸子百家之书,有条件还要扩大到历代名人儒士的札记、散文、现代医药杂志及书籍。只有把纵的“掌握传统理论”作经,把横的“不断临床实践”作纬,再把这纵横相加、经纬交织组成“中医的传统理论与治病手段”之纲,才算是真正拥有中医医术。
, http://www.100md.com
从教材来说,中医一向缺乏系统性,虽然有分类、分系,但不是按一定秩序和内部联系自成体系的整体系统。所以不论在学习上、使用上都带来了一定困难,阻止了中医药学的发展空间。他建议重新修订一本《中医学总论》作为重点必读启蒙书。这本书包括天人合一、阴阳、五行、表里、十二经、辨证方法等。内容如能编得好,学生的中医基础可以打得结实牢固,终生受用,而且以后阅读任何一部中医书,都可一目了然。
从师资来说,选择合格的师资很重要。首先是医德高尚,其次是医术精湛。此外还要具有热爱第二代、有精力教诲别人、善于表达等特点。
从课程安排上,一、二年级教理论课,内科占70%、针灸占30%。三、四年级实习,应选品学双优者带教老师负责。第五年,返校复习补缺,实习分科。
师徒相授有利经验传承
17岁开始拜师学医的干祖望对师徒相授自然有很多的体会。他从师傅那里学到“医生当以德为先”的深刻道理;师傅不顾年迈、风雪之夜出诊救治百姓的事迹影响自己一生;在师傅的“约法三章”中,他勤读书,勤练功,勤干活;跟随师傅捧墨侍诊,抄录医案,并从中观察、揣摩医理医术;师傅每月一小考,每年一大考,内容是考背书、考擎拿功,考配方磨药,促使干祖望早练功,午随诊,晚读书。几年下来,他尽得师传。
, http://www.100md.com
从1946年收徒起,干祖望有50多年的教学历史。他以传统带徒形式,培养中医专科人才80余名,有些已成为各地的学术带头人。1991年干祖望收徐轩、陈国丰为徒,带徒三载,留墨万言,整理出版《干祖望耳鼻喉科医案选粹》一书,两位高徒成为江苏省中医界的栋梁之才。
博学多才的干祖望讲课方法自有一套,自成一家。讲述中医耳鼻咽喉口腔脏腑经络的联系,把要求掌握的重点编成七言诗:“耳为肾窍肝胆附,鼻属肺经阳明过,咽胃喉肺少阴循,舌心齿肾口唇土。”4句话就把主要的脏腑经络归纳起来,便于理解记忆。他把耳鼻咽喉口腔疾病的诊断、辨证、治疗、护理和预防,变成易懂易记的“三字经”,有时讲课还穿插生动的临床事例和绘画,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自从广东省中医院聘请干祖望为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老师以来,他始终尽心尽责,培育后人。像他的师傅一样,干祖望不顾年迈,下广东传授自己的经验;挑灯夜战,为学生李云英、廖月红批改论文;钻进自己的“茧斋”书屋,潜心苦读,查阅资料,著书立说,以致著作等身。他“做实事”的目的只有一个,传承经验,发展中医。
, 百拇医药
离开干祖望的家门,记者不禁在想,老中医之所以成为一代名医,除了本人的勤奋与努力之外,师徒相授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们的经历与经验,是不是能给如今的中医教育一点启示呢?
人物档案
干祖望,1912年出生于上海市金山县张堰镇。著名中医耳鼻咽喉科学专家。中医耳鼻咽喉科奠基人。现任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国中医药学会耳鼻咽喉科学会主任委员。干祖望17岁学医,21岁开业,擅长咽喉外科。1951年在上海松江县城厢第四联合诊所挂出全国第一块“中医耳鼻咽喉科”招牌,1956年,在《新中医药》杂志连载发表第一部《中医耳鼻咽喉科学》。1972年,他在南京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创办了“中医耳鼻咽喉科”,并于1984年被国家卫生部确定为全国重点专科建设单位。1991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学术思想与成果
, 百拇医药
提出“中介证”学说、“五诊”学说、“十纲”学说;
设计“辨证公式”,使教者言之有物,学者有则可寻。
发现“多涕症”、“喉原性咳嗽”新病种;
研制“五味子合剂”、“参梅含片”、“鼻渊合剂”等中成药;
出版专著10余部,发表医话400余篇,论文100余篇。
人生感悟
说真话,不说客气话。做实事,不做表面文章。
誓鼓余年勇,辰光不负春。
长寿秘诀
童心、蚁食、龟欲、猴行。, http://www.100md.com(周 颖)
中医后继乏人亟待解决
干祖望说,自1956年第一所中医学院建立到如今,我国已有百所中医院校,培养了大批的中医从业人员,确实“荣我中医,功不可灭。”但我们看到的是,真正传统的中医寥寥无几,特别是西医学院的毕业生很少想干中医,而很多中医学院毕业生却想干西医的现实,不能不引起中医界的深思。
究其原因,我国的中医教育是以西医作为模式的。干祖望分析,把一位毫无医学知识的人培养成造诣极深的西医名家,是经过“懂—通—熟—精—至精”五级。西医高等学校是负责“懂—通”两级,“熟—精—至精”则靠本人。中医不然,是经过“懂—通—化—熟—精—悟—神”七级。中医高等学校负责“懂—通—化”三级,其他靠自己。这里的“化”指辨证论治,“悟”是为什么要这样辨证论治,“神”是在辨证论治中裁方取药。中医高等学校从西医那里照抄了“懂—通”两级,而忘掉了“化”一级,或讲了辨证论治,而缺少大量临床实践。因此,只能纸上谈兵,毫无用处。中医无“化”一级,就如深藏在矿里的金子,怎能即可取用。要解决中医后继乏人的局面,必须解决中医教育模式问题。
, 百拇医药
他建议,中医教育要采取学校教育、师承教育(内含家传)、自学3种形式,严把考试关,重点抓住笔试考古文和临床;上级机关人员要深入基层,倾听真正中医的呼声,发现、重用德学兼优之人充实师资队伍;不论教学、临床、研究、宣传等从事中医的人员,一律凭证上岗,严格把关,力求各级评审公开、公正、公平;废除职称终身制。
中医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中医的生命是建立在丰富的理论学说和独特的治疗手段基础上的。过去,培养一个合格的中医是靠师徒相授,而如今全靠教学。从事一辈子教学工作的干祖望体会,教学工作内容主要有两个:一为教材,即中医经典著作及诸子百家学说。二为师资,即精通理论、临床经验丰富的带教教师。
如何获得医术?干祖望认为,是从中医独有的理论体系中寻觅方法和临床中积累经验,并不断进行研究、探索和创新。古圣今贤的经验告诉我们,必须从经典入手。这就要求既要读烂中医经典,又要博览群书。不仅读中医学诸子百家之书,有条件还要扩大到历代名人儒士的札记、散文、现代医药杂志及书籍。只有把纵的“掌握传统理论”作经,把横的“不断临床实践”作纬,再把这纵横相加、经纬交织组成“中医的传统理论与治病手段”之纲,才算是真正拥有中医医术。
, http://www.100md.com
从教材来说,中医一向缺乏系统性,虽然有分类、分系,但不是按一定秩序和内部联系自成体系的整体系统。所以不论在学习上、使用上都带来了一定困难,阻止了中医药学的发展空间。他建议重新修订一本《中医学总论》作为重点必读启蒙书。这本书包括天人合一、阴阳、五行、表里、十二经、辨证方法等。内容如能编得好,学生的中医基础可以打得结实牢固,终生受用,而且以后阅读任何一部中医书,都可一目了然。
从师资来说,选择合格的师资很重要。首先是医德高尚,其次是医术精湛。此外还要具有热爱第二代、有精力教诲别人、善于表达等特点。
从课程安排上,一、二年级教理论课,内科占70%、针灸占30%。三、四年级实习,应选品学双优者带教老师负责。第五年,返校复习补缺,实习分科。
师徒相授有利经验传承
17岁开始拜师学医的干祖望对师徒相授自然有很多的体会。他从师傅那里学到“医生当以德为先”的深刻道理;师傅不顾年迈、风雪之夜出诊救治百姓的事迹影响自己一生;在师傅的“约法三章”中,他勤读书,勤练功,勤干活;跟随师傅捧墨侍诊,抄录医案,并从中观察、揣摩医理医术;师傅每月一小考,每年一大考,内容是考背书、考擎拿功,考配方磨药,促使干祖望早练功,午随诊,晚读书。几年下来,他尽得师传。
, http://www.100md.com
从1946年收徒起,干祖望有50多年的教学历史。他以传统带徒形式,培养中医专科人才80余名,有些已成为各地的学术带头人。1991年干祖望收徐轩、陈国丰为徒,带徒三载,留墨万言,整理出版《干祖望耳鼻喉科医案选粹》一书,两位高徒成为江苏省中医界的栋梁之才。
博学多才的干祖望讲课方法自有一套,自成一家。讲述中医耳鼻咽喉口腔脏腑经络的联系,把要求掌握的重点编成七言诗:“耳为肾窍肝胆附,鼻属肺经阳明过,咽胃喉肺少阴循,舌心齿肾口唇土。”4句话就把主要的脏腑经络归纳起来,便于理解记忆。他把耳鼻咽喉口腔疾病的诊断、辨证、治疗、护理和预防,变成易懂易记的“三字经”,有时讲课还穿插生动的临床事例和绘画,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自从广东省中医院聘请干祖望为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老师以来,他始终尽心尽责,培育后人。像他的师傅一样,干祖望不顾年迈,下广东传授自己的经验;挑灯夜战,为学生李云英、廖月红批改论文;钻进自己的“茧斋”书屋,潜心苦读,查阅资料,著书立说,以致著作等身。他“做实事”的目的只有一个,传承经验,发展中医。
, 百拇医药
离开干祖望的家门,记者不禁在想,老中医之所以成为一代名医,除了本人的勤奋与努力之外,师徒相授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们的经历与经验,是不是能给如今的中医教育一点启示呢?
人物档案
干祖望,1912年出生于上海市金山县张堰镇。著名中医耳鼻咽喉科学专家。中医耳鼻咽喉科奠基人。现任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国中医药学会耳鼻咽喉科学会主任委员。干祖望17岁学医,21岁开业,擅长咽喉外科。1951年在上海松江县城厢第四联合诊所挂出全国第一块“中医耳鼻咽喉科”招牌,1956年,在《新中医药》杂志连载发表第一部《中医耳鼻咽喉科学》。1972年,他在南京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创办了“中医耳鼻咽喉科”,并于1984年被国家卫生部确定为全国重点专科建设单位。1991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学术思想与成果
, 百拇医药
提出“中介证”学说、“五诊”学说、“十纲”学说;
设计“辨证公式”,使教者言之有物,学者有则可寻。
发现“多涕症”、“喉原性咳嗽”新病种;
研制“五味子合剂”、“参梅含片”、“鼻渊合剂”等中成药;
出版专著10余部,发表医话400余篇,论文100余篇。
人生感悟
说真话,不说客气话。做实事,不做表面文章。
誓鼓余年勇,辰光不负春。
长寿秘诀
童心、蚁食、龟欲、猴行。, http://www.100md.com(周 颖)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华名医 > 第二届国医大师 > 干祖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