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青龙汤加减法第五条之本意论
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医二类98级
廖宇
提〓要 通过从正反两方面对《伤寒论》小青龙汤第五条加减法 进行分析,得其本意。
关键词 小青龙汤加减法第五条〓正反论证〓本意
读仲景书,无论从《伤寒论》还是从《金匮要略》中,均可知小青龙汤 是主治外寒内饮和水寒射肺所致咳喘的名方。
《伤寒论》第40条小青龙汤证原文云“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 、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 脉证治第十二篇云“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此二条的病因病机都是外有表寒 ,内有伏饮,痰饮为外寒所激发,水寒射肺,而造成了咳喘或更重的哮喘——咳逆倚息不得 卧。成无己概括为“两寒相感,中外皆伤。”《素问·咳论》对这种“外寒内饮,水寒射肺 ”之机理论述颇详。“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 ,从肺脉上致肺则肺寒,肺寒则内外合邪,因而咳之,则为肺咳。”因此,解决此咳喘的关 键在于内外兼顾,既要解表散寒——消除诱因,又要温肺化饮——解决内患,才能做到标本 同治、让病患霍然而解。
, 百拇医药
仲景又在小青龙汤下列出五个加减法,以补其不足。然第五条“若喘者,去麻黄,加杏 仁半升,去皮尖。”此条历来在医家中颇有争议,解说不一。现已形成三种观点:一是以尤 在 泾为代表的医家认为“喘者,水气在肺,故加杏仁下气泄肺,麻黄亦能治喘,而不用者,恶 其发气也。”二者以柯琴为代表的医家认为“若微利与噎,小便不利与喘者,病机偏向于里 ,故去麻黄之发表加附子以除噎……杏仁以定喘耳。”还有些医家干脆就认为麻黄在《本经 》中的功用有“治咳逆上气”,而此条却去之不用,疑非仲景本意,乃后人增注耳。
笔者最初也对此大惑不解,也认为这条非仲景本意,似乎有不妥当之处,理由如下:
众所周知,小青龙汤之功用是散寒解表,温肺化饮,本方又是从桂枝汤加入细辛、半夏 、干姜、五味子等治里之剂衍化而来。桂枝汤乃治太阳中风之剂,能发汗解肌调和营卫,其 发汗解表散寒之力远逊于麻黄汤。本方只有麻黄一味药具散寒解表之功,同时本条已明确指 出本证是由“伤寒表不解”所致,因此若遇外寒内饮之咳喘而去麻黄加杏仁,小青龙汤解表 散寒力顿减,尤如青龙失去“布雨”之能,外寒诱因未除,仍可再次诱发本病。
, 百拇医药
纵观 仲景治喘名方,喜用麻黄,故有“仲景治喘,必用麻黄”之说。如著名的“麻杏石甘汤”、 “厚朴麻黄汤”、“越婢加半夏汤”等等。而与小青龙汤证病因病机最相似的射干麻黄汤证 —肺中寒饮,由外寒所诱发,上入喉间,与呼吸之气相激,则造成“咳而上气,喉中水鸣 声。”其方中重用麻黄达四两之多,并未“恶其发气”而不用也。再观小青龙汤方药,里有 麻桂之辛散,但也有芍味之敛收,使全方散中有收,正是制方精妙之在。 种种迹象表明,似乎这条加减法确实有识,疑是后人有增注。但笔者却不敢妄下结论, 在反复细读《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名家注解和查阅伤寒大家刘渡舟的见解后,冥思苦想 终霍然而悟,故将仲景此加减法的本章所悟叙之。
小青龙汤中,麻、桂并用作辛温发散之峻剂,又加干姜,发散力强,虽有芍、味约制, 仍能“上耗肺气,下拔肾根。”若虚人服之,就会产生一系列副作用,如《金匮要略》痰饮 咳嗽病脉证治篇中就记载了小青龙汤禁忌证:“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 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 时复冒者,与苓桂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尤在泾对此条也作了很好的说明,他说“服青龙 汤已,设其人下实不虚,则邪解而病除;若虚则麻黄、细辛辛甘温散之品,虽能发越外邪 , 亦易动人冲气。冲气,冲脉之气也。冲脉起于下焦,挟肾脉上行至喉咙。多唾口燥,气冲胸 咽,面热如醉,皆冲气上入之候也,寸沉尺微,手足厥厥而痹者,厥气上行,而阻气不治也 。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冲气不归,而仍上逆也。”万氏认为下虚之人误服了小青 龙汤才出现拔肾根,动冲气的种种后果,其说是符合仲景之精神的。可见小青龙汤对虚人属 禁忌之列,从这里不难看出:小青龙汤只能适用于外寒内饮咳喘实证中,人处于邪实正不虚 的急需之时,而对年老体弱以及肾虚衰患者,则不可猛浪投用,以防其噩变。
, 百拇医药
《伤寒论》自太医令王叔和撰次整理、历经魏晋明清等朝代,迄今已有一千七百年的历 史,不愧为辨证论治之巨著。其文以言简义深寓意奥妙见称,严器之曰:“其方精而奥,其 法简而详”;所以,我们应细心学习研究《伤寒论》文法之特点,这是打开仲景宝藏秘密之 钥匙,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正如伤寒大家刘渡舟教授就提出有“实主假借”、“虚实反 正”、“对比发明”三种文法。因此我们不能对某一些条文感到疑惑不解,有争议时,就认 为不是仲景本意而否认它。相反,我们更应该不断去研究它,揣摩出其本质含义。笔者认为 此条加减法正体现了“虚实反正”的文法,“虚”不是空虚无物,乃是义藏于内的一种文体 ;“实”是对虚而言,是脉因证治,一目了然,毫无隐晦的一种写法。例如,第23条在“一 日二三度发”前提下,连举三种转归,仲景就用了虚实对写文法,第一个转归是:“脉微缓 者,为欲愈。”第二个转归是:“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第三个转归是:“面色仅 有微色者,……身必痒。”在此仲景写证而略脉,不与上四段等同,这并非仲景疏漏, 乃是在“实写”之后,改用 了“虚写”文笔,必然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与猜想。此是无声胜有声。从发热身痒太阳之未解 ,则其必见脉,亦呼之欲出,跃于纸上。所以“虚写”比“实写”更能引起人联想翩翩。同 样,仲景在此条中就运用了“虚写”。其真正含义是:虚人喘,而有小青龙汤之外寒内饮证 时,为了防止小青龙汤峻猛发散之力使病人产生一系列不适,就去麻黄之发汗辛散峻剂,而 用杏仁,“杏仁味辛能散,味苦能发,力虽不及,与证适宜也。”此意在《金匮要略》痰饮 咳嗽病脉证治第十二条中得以体现,误服小青龙汤所发各种变证及相互治疗方法中有 水 去呕止。“其人形肿,加杏仁主之。其证应用麻黄,以其人遂痹,故不用之,若逆而用之者 ,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因此可见,尤怡之说最近仲景本意, 但尤怡虽明仲景之意,却太过含蓄,使后世学者易陷入误解之中。其中还有一点是值得注意 的:虚人喘不等同于虚喘。本文虚人喘乃是指正虚邪实,上实下虚之喘,所以所用之药仍以 祛邪为主,而虚喘在治疗上则是以扶正为主,二者切不可混淆。若是病人体虚,而又犯了外 寒内饮之证,小青龙汤对证但又不能用,那么该怎办?笔者认为:这时就应遵循《金匮要略 》中“病痰饮者、以温药和之”的要旨,以苓桂剂化解。据刘渡舟教授经验,常在苓桂剂中 加上仲景治寒饮惯用的干姜、细辛、五味等,此方在某种 程度上讲能治疗小青龙汤之不及 ,并且即使能服用小青龙汤,在其冲峰陷阵、使病情得以缓解后仍应用苓桂剂剿抚相兼、善 后调理,方能有始有终,使治疗井然有序。
, 百拇医药
总而言之,仲景用了虚实反正法,暗示后人,在治疗虚人犯外寒内饮之咳喘应变发散峻 剂为苓桂温和之剂,正符合小青龙变化多端之本意,并在《金匮要略》中得以完善。
参考文献
1尤在泾伤寒贯珠集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8
2陈明,等刘渡舟伤寒临证指要,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
3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
4柯琴伤寒来苏集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
(编辑/钱敏娟), 百拇医药
廖宇
提〓要 通过从正反两方面对《伤寒论》小青龙汤第五条加减法 进行分析,得其本意。
关键词 小青龙汤加减法第五条〓正反论证〓本意
读仲景书,无论从《伤寒论》还是从《金匮要略》中,均可知小青龙汤 是主治外寒内饮和水寒射肺所致咳喘的名方。
《伤寒论》第40条小青龙汤证原文云“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 、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 脉证治第十二篇云“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此二条的病因病机都是外有表寒 ,内有伏饮,痰饮为外寒所激发,水寒射肺,而造成了咳喘或更重的哮喘——咳逆倚息不得 卧。成无己概括为“两寒相感,中外皆伤。”《素问·咳论》对这种“外寒内饮,水寒射肺 ”之机理论述颇详。“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 ,从肺脉上致肺则肺寒,肺寒则内外合邪,因而咳之,则为肺咳。”因此,解决此咳喘的关 键在于内外兼顾,既要解表散寒——消除诱因,又要温肺化饮——解决内患,才能做到标本 同治、让病患霍然而解。
, 百拇医药
仲景又在小青龙汤下列出五个加减法,以补其不足。然第五条“若喘者,去麻黄,加杏 仁半升,去皮尖。”此条历来在医家中颇有争议,解说不一。现已形成三种观点:一是以尤 在 泾为代表的医家认为“喘者,水气在肺,故加杏仁下气泄肺,麻黄亦能治喘,而不用者,恶 其发气也。”二者以柯琴为代表的医家认为“若微利与噎,小便不利与喘者,病机偏向于里 ,故去麻黄之发表加附子以除噎……杏仁以定喘耳。”还有些医家干脆就认为麻黄在《本经 》中的功用有“治咳逆上气”,而此条却去之不用,疑非仲景本意,乃后人增注耳。
笔者最初也对此大惑不解,也认为这条非仲景本意,似乎有不妥当之处,理由如下:
众所周知,小青龙汤之功用是散寒解表,温肺化饮,本方又是从桂枝汤加入细辛、半夏 、干姜、五味子等治里之剂衍化而来。桂枝汤乃治太阳中风之剂,能发汗解肌调和营卫,其 发汗解表散寒之力远逊于麻黄汤。本方只有麻黄一味药具散寒解表之功,同时本条已明确指 出本证是由“伤寒表不解”所致,因此若遇外寒内饮之咳喘而去麻黄加杏仁,小青龙汤解表 散寒力顿减,尤如青龙失去“布雨”之能,外寒诱因未除,仍可再次诱发本病。
, 百拇医药
纵观 仲景治喘名方,喜用麻黄,故有“仲景治喘,必用麻黄”之说。如著名的“麻杏石甘汤”、 “厚朴麻黄汤”、“越婢加半夏汤”等等。而与小青龙汤证病因病机最相似的射干麻黄汤证 —肺中寒饮,由外寒所诱发,上入喉间,与呼吸之气相激,则造成“咳而上气,喉中水鸣 声。”其方中重用麻黄达四两之多,并未“恶其发气”而不用也。再观小青龙汤方药,里有 麻桂之辛散,但也有芍味之敛收,使全方散中有收,正是制方精妙之在。 种种迹象表明,似乎这条加减法确实有识,疑是后人有增注。但笔者却不敢妄下结论, 在反复细读《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名家注解和查阅伤寒大家刘渡舟的见解后,冥思苦想 终霍然而悟,故将仲景此加减法的本章所悟叙之。
小青龙汤中,麻、桂并用作辛温发散之峻剂,又加干姜,发散力强,虽有芍、味约制, 仍能“上耗肺气,下拔肾根。”若虚人服之,就会产生一系列副作用,如《金匮要略》痰饮 咳嗽病脉证治篇中就记载了小青龙汤禁忌证:“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 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 时复冒者,与苓桂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尤在泾对此条也作了很好的说明,他说“服青龙 汤已,设其人下实不虚,则邪解而病除;若虚则麻黄、细辛辛甘温散之品,虽能发越外邪 , 亦易动人冲气。冲气,冲脉之气也。冲脉起于下焦,挟肾脉上行至喉咙。多唾口燥,气冲胸 咽,面热如醉,皆冲气上入之候也,寸沉尺微,手足厥厥而痹者,厥气上行,而阻气不治也 。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冲气不归,而仍上逆也。”万氏认为下虚之人误服了小青 龙汤才出现拔肾根,动冲气的种种后果,其说是符合仲景之精神的。可见小青龙汤对虚人属 禁忌之列,从这里不难看出:小青龙汤只能适用于外寒内饮咳喘实证中,人处于邪实正不虚 的急需之时,而对年老体弱以及肾虚衰患者,则不可猛浪投用,以防其噩变。
, 百拇医药
《伤寒论》自太医令王叔和撰次整理、历经魏晋明清等朝代,迄今已有一千七百年的历 史,不愧为辨证论治之巨著。其文以言简义深寓意奥妙见称,严器之曰:“其方精而奥,其 法简而详”;所以,我们应细心学习研究《伤寒论》文法之特点,这是打开仲景宝藏秘密之 钥匙,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正如伤寒大家刘渡舟教授就提出有“实主假借”、“虚实反 正”、“对比发明”三种文法。因此我们不能对某一些条文感到疑惑不解,有争议时,就认 为不是仲景本意而否认它。相反,我们更应该不断去研究它,揣摩出其本质含义。笔者认为 此条加减法正体现了“虚实反正”的文法,“虚”不是空虚无物,乃是义藏于内的一种文体 ;“实”是对虚而言,是脉因证治,一目了然,毫无隐晦的一种写法。例如,第23条在“一 日二三度发”前提下,连举三种转归,仲景就用了虚实对写文法,第一个转归是:“脉微缓 者,为欲愈。”第二个转归是:“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第三个转归是:“面色仅 有微色者,……身必痒。”在此仲景写证而略脉,不与上四段等同,这并非仲景疏漏, 乃是在“实写”之后,改用 了“虚写”文笔,必然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与猜想。此是无声胜有声。从发热身痒太阳之未解 ,则其必见脉,亦呼之欲出,跃于纸上。所以“虚写”比“实写”更能引起人联想翩翩。同 样,仲景在此条中就运用了“虚写”。其真正含义是:虚人喘,而有小青龙汤之外寒内饮证 时,为了防止小青龙汤峻猛发散之力使病人产生一系列不适,就去麻黄之发汗辛散峻剂,而 用杏仁,“杏仁味辛能散,味苦能发,力虽不及,与证适宜也。”此意在《金匮要略》痰饮 咳嗽病脉证治第十二条中得以体现,误服小青龙汤所发各种变证及相互治疗方法中有 水 去呕止。“其人形肿,加杏仁主之。其证应用麻黄,以其人遂痹,故不用之,若逆而用之者 ,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因此可见,尤怡之说最近仲景本意, 但尤怡虽明仲景之意,却太过含蓄,使后世学者易陷入误解之中。其中还有一点是值得注意 的:虚人喘不等同于虚喘。本文虚人喘乃是指正虚邪实,上实下虚之喘,所以所用之药仍以 祛邪为主,而虚喘在治疗上则是以扶正为主,二者切不可混淆。若是病人体虚,而又犯了外 寒内饮之证,小青龙汤对证但又不能用,那么该怎办?笔者认为:这时就应遵循《金匮要略 》中“病痰饮者、以温药和之”的要旨,以苓桂剂化解。据刘渡舟教授经验,常在苓桂剂中 加上仲景治寒饮惯用的干姜、细辛、五味等,此方在某种 程度上讲能治疗小青龙汤之不及 ,并且即使能服用小青龙汤,在其冲峰陷阵、使病情得以缓解后仍应用苓桂剂剿抚相兼、善 后调理,方能有始有终,使治疗井然有序。
, 百拇医药
总而言之,仲景用了虚实反正法,暗示后人,在治疗虚人犯外寒内饮之咳喘应变发散峻 剂为苓桂温和之剂,正符合小青龙变化多端之本意,并在《金匮要略》中得以完善。
参考文献
1尤在泾伤寒贯珠集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8
2陈明,等刘渡舟伤寒临证指要,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
3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
4柯琴伤寒来苏集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
(编辑/钱敏娟),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