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药院校课程调整
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五官97级
徐 鹏
提 要
根据中医药学科特点及当前对人才概念的新转移,笔者 就当前中医药高等教育在本科阶段课程设置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个人见解,以求抛 砖引玉。
关键词
创新能力〓中医药学科特点〓课程设置调整 〖HT〗
随着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社会竞争的增强,对中医药学及中 医药人才也相应地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使中医药院校必须尽快进行主动、大胆、具有前瞻性 的改革。本文就课程设置做一讨论。 一、课程调整的必要性
, 百拇医药
1〓新形势下的新要求
首先,“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创造能力已成为评价新型人才的重要标准。而 中医药学科的发展更离不开创新,“培养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的核心和关键是具有创新精神 和创造能力。”〈1〉因此学校课程设置必须有利于具有创新能力的中医药人才的培 养。
其次,由于现今社会竞争日趋多元化、复杂化,而学科发展又是日新月异,因而笔者认 为大学本科教育应属培养高等专业人才的奠基阶段,故重点应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 其今后的社会应变能力及可持续发展潜力,使其成为“在遥远年代都能工作的专家”。 〈2〉因而应建立综合性,开放型课程体系。高等教育的课程是内容广泛,融成一体的基 础知识体系……复合性课程和专业有利于培养现代人才的各种素质和思维能力……”〈 2〉这就要求课程设置上注重人文社会科学等综合性学科,重视专业基础理论课程,适当 减少专业技能性课程。
2〓当前现状
, 百拇医药
新形势下对高校课程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现状却与此不相适应。具体表现为本科专 业课过多,人文社会学科课程,提高同学艺术修养社会适应能力的课程过少,且不被重视 ,学生人文素质艺术修养普遍不高。而在专业学习中又明显轻理论钻研,重临床技能,急功 近利。这使学生缺乏长远发展潜力及创造力。为此,有必要对现行课程设置进行大胆改革。 二、改革思路
关于课程设置的调整围绕“培养同学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增强社会适应性及长远发 展潜力”进行。
1 加大人文社会学科及其相关课程比例
1.1〓理论依据
首先,这是由中医学科自身特点所决定的。中医药学有着五千年的深厚文化底蕴,“在 其产生和发展的漫漫历史长河中,本身就已融入了数理化、天地生、文史哲以及宗教、民族 、美学和艺术等多学科知识的精化”。〈3〉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其理论 体系是建立在中国古代哲学等一批人文科学和大量临床实践基础上的,理论本身具有很大的 开放性,而“人文的思辨是中医学的核心。”〈4〉因此我们要真正继承并发展中医 药学,首先必须具备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相应的文化艺术修养,形成开放型思维系统 。而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也要求当代医生必须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及广 博的知识面。
, 百拇医药
其次,这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所必需的。
其一,人文素质教育对完善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必不可少。创造心理研 究表明,在一定逻辑思维基础上,形象思维,特别是想象、创造的源泉,而丰富的想象正是 通过文化素质教育、特别是通过文学、艺术的教育培养起来的。正如李政道博士在“科学与 艺术”的论述中曾多次指出“科学与艺术是不可分割的,是一格硬币的两面,它们的共同基 础就是创造力。”〈5〉这些说明,文学艺术教育对于完善人的思维方式,提高创新 能力具有特殊作用。
其二,人文素质教育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供广博的文化底蕴。科学发展 的实践证明创新思维不仅来源于对问题的深入钻研,也得益于深厚的基础知识和宽广的知识 面。知识丰富才能产生联想和综合,才能产生新的思想。而且新的发现往往在交叉学科、边 缘学科之间产生。这也要求我们必须具备多学科的丰富知识,而这种知识体系单靠专业教育 是难以达到的,必须加强文化素质教育。
, 百拇医药
12〓具体措施〖STBZ〗
基于以上原因,笔者认为学校应根据自身实际,努力尽早通过必修、选修课,学术讲座 ,学生社团等多种途径加大人文社会学科、艺术等教育,尤其应尽早把哲学、文学、社会学 、心理学、美学、学习学、思维方法等列为各专业大一、大二必修课,选修课中增加逻辑学 、生态学、世界历史、文化学等,从而形成一种多学科互相渗透融合,各种学说、思想共同 争鸣的“大学”氛围。
2〓专业课的调整〖STBZ〗
2.1〓增设过渡课程〖STBZ〗
基于中医学自身的独特性,按照现在对中医理论课的设置,使大家难以从早以习惯的自 然科学思维方式、现代思维方式转变过来,从而使许多同学到了中高年级都对中医理论“一 知半解”,感到“难以接受”,更谈不上真正用中医思维方式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极 大阻碍了中医药学精华的继承与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应在大一第一学期增设“中国古代文 化”,“中国古代哲学”等相关课程为必修课,第二学期开设《中医基础理论》、《中国医 学史》、《医古文》,且两科设为考试课。这样,大家便能在短时间内真正理解中医,接受 中医,运用中医思维方式去角决相关问题。
, 百拇医药
2.2〓重视专业基础课,减少专业临床课〖STBZ〗
当今各学科旧知识浩如烟海,学不胜学,新知识层出不穷,应接不暇。那么如何利用有 限的知识去应对这复杂的变化,并且还要有所创新呢?笔者认为关键之一就是要对学科基础 理论有深入而又广泛的研究。只有具备了深厚的理论基础,才能保证在学科飞速发展中具备 较强的适应性和更高的发展潜力。因而在本科阶段重点应放在基础理论课程的深度与广度上 。适当减少过多、过细的临床技能课程。故凡医学专业均应重点学习《内经》、《伤寒杂病 论》、《中医内科学》,增开《诸病源候论选读》,而且这些课程均应由在该领域已有相当 深入研究且临床经验丰富的专家讲授。而外、妇、儿科及眼科、耳鼻喉骨科学等则可适当 减少课时或列为选修课。这样也才能有更多时间钻研基础理论,丰富知识视野。
同时,笔者认为还应根据中医学科自身优势,重点开设中医优势所在的课程、专业,而 不必去追求课程体系的面面俱到。
, 百拇医药
对于中医药院校开设西医课程的目的、内容、方式等也应作重新定位(笔者将专文讨论) 。
以上仅为个人管见,提出以求共同讨论。
参考文献
1、3崔文志.坚持“三个面向”,提高人才素质.中医教育,2000;1:9.
2许建领.高校课程综合化的渊源及实质.教育研究,2000;3.
4韩葆磊高等中医药院校加强素质教育的思考.中医教育,2000;2.
5史影,等.以艺术教育为切入点培养面向本世纪的高素质人才.科学中国人,2000 ;2.
(编辑/骆承伟), 百拇医药
徐 鹏
提 要
根据中医药学科特点及当前对人才概念的新转移,笔者 就当前中医药高等教育在本科阶段课程设置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个人见解,以求抛 砖引玉。
关键词
创新能力〓中医药学科特点〓课程设置调整 〖HT〗
随着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社会竞争的增强,对中医药学及中 医药人才也相应地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使中医药院校必须尽快进行主动、大胆、具有前瞻性 的改革。本文就课程设置做一讨论。 一、课程调整的必要性
, 百拇医药
1〓新形势下的新要求
首先,“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创造能力已成为评价新型人才的重要标准。而 中医药学科的发展更离不开创新,“培养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的核心和关键是具有创新精神 和创造能力。”〈1〉因此学校课程设置必须有利于具有创新能力的中医药人才的培 养。
其次,由于现今社会竞争日趋多元化、复杂化,而学科发展又是日新月异,因而笔者认 为大学本科教育应属培养高等专业人才的奠基阶段,故重点应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 其今后的社会应变能力及可持续发展潜力,使其成为“在遥远年代都能工作的专家”。 〈2〉因而应建立综合性,开放型课程体系。高等教育的课程是内容广泛,融成一体的基 础知识体系……复合性课程和专业有利于培养现代人才的各种素质和思维能力……”〈 2〉这就要求课程设置上注重人文社会科学等综合性学科,重视专业基础理论课程,适当 减少专业技能性课程。
2〓当前现状
, 百拇医药
新形势下对高校课程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现状却与此不相适应。具体表现为本科专 业课过多,人文社会学科课程,提高同学艺术修养社会适应能力的课程过少,且不被重视 ,学生人文素质艺术修养普遍不高。而在专业学习中又明显轻理论钻研,重临床技能,急功 近利。这使学生缺乏长远发展潜力及创造力。为此,有必要对现行课程设置进行大胆改革。 二、改革思路
关于课程设置的调整围绕“培养同学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增强社会适应性及长远发 展潜力”进行。
1 加大人文社会学科及其相关课程比例
1.1〓理论依据
首先,这是由中医学科自身特点所决定的。中医药学有着五千年的深厚文化底蕴,“在 其产生和发展的漫漫历史长河中,本身就已融入了数理化、天地生、文史哲以及宗教、民族 、美学和艺术等多学科知识的精化”。〈3〉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其理论 体系是建立在中国古代哲学等一批人文科学和大量临床实践基础上的,理论本身具有很大的 开放性,而“人文的思辨是中医学的核心。”〈4〉因此我们要真正继承并发展中医 药学,首先必须具备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相应的文化艺术修养,形成开放型思维系统 。而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也要求当代医生必须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及广 博的知识面。
, 百拇医药
其次,这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所必需的。
其一,人文素质教育对完善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必不可少。创造心理研 究表明,在一定逻辑思维基础上,形象思维,特别是想象、创造的源泉,而丰富的想象正是 通过文化素质教育、特别是通过文学、艺术的教育培养起来的。正如李政道博士在“科学与 艺术”的论述中曾多次指出“科学与艺术是不可分割的,是一格硬币的两面,它们的共同基 础就是创造力。”〈5〉这些说明,文学艺术教育对于完善人的思维方式,提高创新 能力具有特殊作用。
其二,人文素质教育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供广博的文化底蕴。科学发展 的实践证明创新思维不仅来源于对问题的深入钻研,也得益于深厚的基础知识和宽广的知识 面。知识丰富才能产生联想和综合,才能产生新的思想。而且新的发现往往在交叉学科、边 缘学科之间产生。这也要求我们必须具备多学科的丰富知识,而这种知识体系单靠专业教育 是难以达到的,必须加强文化素质教育。
, 百拇医药
12〓具体措施〖STBZ〗
基于以上原因,笔者认为学校应根据自身实际,努力尽早通过必修、选修课,学术讲座 ,学生社团等多种途径加大人文社会学科、艺术等教育,尤其应尽早把哲学、文学、社会学 、心理学、美学、学习学、思维方法等列为各专业大一、大二必修课,选修课中增加逻辑学 、生态学、世界历史、文化学等,从而形成一种多学科互相渗透融合,各种学说、思想共同 争鸣的“大学”氛围。
2〓专业课的调整〖STBZ〗
2.1〓增设过渡课程〖STBZ〗
基于中医学自身的独特性,按照现在对中医理论课的设置,使大家难以从早以习惯的自 然科学思维方式、现代思维方式转变过来,从而使许多同学到了中高年级都对中医理论“一 知半解”,感到“难以接受”,更谈不上真正用中医思维方式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极 大阻碍了中医药学精华的继承与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应在大一第一学期增设“中国古代文 化”,“中国古代哲学”等相关课程为必修课,第二学期开设《中医基础理论》、《中国医 学史》、《医古文》,且两科设为考试课。这样,大家便能在短时间内真正理解中医,接受 中医,运用中医思维方式去角决相关问题。
, 百拇医药
2.2〓重视专业基础课,减少专业临床课〖STBZ〗
当今各学科旧知识浩如烟海,学不胜学,新知识层出不穷,应接不暇。那么如何利用有 限的知识去应对这复杂的变化,并且还要有所创新呢?笔者认为关键之一就是要对学科基础 理论有深入而又广泛的研究。只有具备了深厚的理论基础,才能保证在学科飞速发展中具备 较强的适应性和更高的发展潜力。因而在本科阶段重点应放在基础理论课程的深度与广度上 。适当减少过多、过细的临床技能课程。故凡医学专业均应重点学习《内经》、《伤寒杂病 论》、《中医内科学》,增开《诸病源候论选读》,而且这些课程均应由在该领域已有相当 深入研究且临床经验丰富的专家讲授。而外、妇、儿科及眼科、耳鼻喉骨科学等则可适当 减少课时或列为选修课。这样也才能有更多时间钻研基础理论,丰富知识视野。
同时,笔者认为还应根据中医学科自身优势,重点开设中医优势所在的课程、专业,而 不必去追求课程体系的面面俱到。
, 百拇医药
对于中医药院校开设西医课程的目的、内容、方式等也应作重新定位(笔者将专文讨论) 。
以上仅为个人管见,提出以求共同讨论。
参考文献
1、3崔文志.坚持“三个面向”,提高人才素质.中医教育,2000;1:9.
2许建领.高校课程综合化的渊源及实质.教育研究,2000;3.
4韩葆磊高等中医药院校加强素质教育的思考.中医教育,2000;2.
5史影,等.以艺术教育为切入点培养面向本世纪的高素质人才.科学中国人,2000 ;2.
(编辑/骆承伟),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