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理伦探讨 > 中医学与辩证法
编号:10464753
试论从肝治痰
http://www.100md.com 2004年9月12日 成都中医药大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中医94级 樊冤桥 尹镇郁

    提 要:针对痰的产生、转化、消散与肝的相互关系,从辨证、治疗、用药等方面进行探讨,提出从肝治痰论。关键词:痰 肝 从肝治痰

    痰之为病,临床十分常见,中医认为“诸般怪症,皆属于痰”,“百病皆为痰作祟”,因此,研究痰的致病性甚为重要。由于痰的产生与肺、脾、肾三脏的关系较为密切,历代常以“治痰先治肺、脾、肾”为主论,本文试就“从肝治痰”作一初步探讨。

    1 问题的提出痰的生成、转化与肝密切相关,痰的特点与肝的生理功能相互对应,《仁斋直指方》中云:“疗痰之法,理气为上”。提出“从肝治痰”之说,希望能为临床上治疗痰证引起的慢性、顽固性疑难病症提供一条新的思路。

    2 痰与肝的关系中医认为:肝藏血并主疏泄,是调畅气机,推动气血津液运行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正常生理情况下,使人体水液的运化输布保持畅通顺达,行于全身,滋润五脏六腑。一旦失常,则凝聚为痰,影响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肝在人体水液代谢过程中,发挥着整体协调作用。如果肝的气、血、阴、阳失调,则会出现肝的疏泄失常,而致津液输布不畅,浊阴聚而凝阻,化生为痰。
, http://www.100md.com
    21 肝气郁结可生痰肝主疏泄,其性刚强,喜条达而恶抑郁,肝气与脾肺之气息息相关,肝木克制脾土;若肝木疏泄太过,则木强乘土;若疏泄不及,则木不疏土,均可导致脾失健运,水湿不化,蕴结成痰,如《血证论》云:“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设肝之清阳不开,则不能疏泄水谷……”。肝失升发,则肺失肃降,水液不能行,停留于肺聚成痰饮,如《治病活法秘方》云:“将理失宜,七情气乱,阴阳失理,郁于经络,气升而不降,痰涎壅滞。”

    22 肝火上炎可炼津成痰肝失条达,气郁化火,火性炎上,上扰心神。肝属木,心属火,火为木之子,母病及子,导致心、肝两经火盛,营血被火热煎熬,津液为火热灼伤;或肝郁化火,郁火蒸津,炼津成痰;或肝气升发太过,气火上逆,循经犯肺,灼伤肺阴;或水饮停留集聚,为郁火燔灼,炼津为痰。张景岳有所谓:“逆气内连肝膈,皆能骤至痰饮。”

    23 肝阴血不足可凝痰肝为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主升主动。若肝阴暗耗,阴不敛阳,肝阳偏亢,以致疏泄失常,水津停滞,凝聚成痰。肝肾同源,肝阴充足,则下藏于肾;肾阴旺盛,则上滋肝木。肝阴不足,子盗母气,则肾阴受损,无以制阳光,导致肾中相火妄动。肾主水液,相火偏妄,则水液温化太过,相互凝集,聚而成痰。肝藏血,“血为气之母”,血能载气亦能化气,而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全赖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肝血不足则肝气亦随之而虚,肝气虚则肝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从而影响津液的正常输布、排泄。气不行津,津液停滞,聚集成痰。此外,肝血不足,肝脉失濡,日久成瘀,肝络瘀阻,导致肝失疏泄,津液溢于脉外,日久聚集为痰,正如唐容川所云:“瘀血滞久,化为痰火”。
, http://www.100md.com
    3 治肝以治痰痰性粘滑,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内至五脏六腑,外达体表皮毛,故痰证变化多端。而肝主疏泄,能够调畅全身气机,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推动血液的运行和津液的输布代谢,因而治肝以治痰是切实可行的。

    31 疏肝以化痰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肝郁乘脾,脾运不健,生湿为痰,治疗当以疏肝理气而化痰。如“梅核气”一症,多以半夏厚朴汤加减治之,方中半夏、厚朴、茯苓等降逆化痰,紫苏、生姜舒肝行气散结,若加制香附、枳壳、佛手、香椽等,能够增强疏肝理气、开郁化痰之功。正如《本草纲目》云:“佛手煮酒饮,治痰气咳嗽”。《本草便读》亦云:“香椽下气消痰,宽中快膈”。素体痰热之人,由于肝气不舒,气机逆乱,上壅心胸,痰气互结,阻塞清窍而致的气厥实证,方用顺肝气解肝郁的五磨饮子加减。方中沉香、乌药、木香调肝降气,槟榔、枳实行气破结,另加胆星、贝母、竹沥涤痰清热。此外,精神刺激常可导致本病反复发作,因此,平时可服逍遥丸以调和肝脾,理气开郁,防止其复发。可见疏肝理气对痰证能够起到良好作用。
, http://www.100md.com
    32 泻肝以清痰肝火上炎所致痰证,其痰多黄赤粘稠,口干而苦,面红目赤,便秘尿黄。治疗多以泻肝火以清痰。肝火泻,则肝气顺。“土得木而达”(《素问·宝命全形论篇》),俾脾之运化正常,痰化而为水津,滋养五脏六腑。如痰火上扰之狂证,由于暴怒伤肝,肝火暴张,鼓动阳明痰热,上扰神明,蒙闭清窍,故性情急躁,头痛失眠,狂乱无知,治疗常用当归龙荟丸加宁心安神药以泻肝清火,镇心涤痰。

    33 养肝以散痰对于肝阴虚,肝血不足所致痰证,当采用滋阴养血药补肝阴,以振奋肝阳。肝之升发功能正常,痰散饮消,机体功能方能恢复正常。方中常配酸枣仁、当归、麦冬、川芎、生地等滋阴养血,补益肝肾,如《金匮要略心典》云:“虚劳之人,肝气不荣,则魂不得藏,以酸枣仁为君,补肝敛气。魂不归容,必有浊痰燥水乘间而袭其舍,故以茯苓、川芎行气除痰、理气疏肝,知母、甘草清热润燥,皆所以求肝之治而宅其魂。”肝藏血,“津血同源”,痰为血、津液代谢后的病理产物,补肝养血,肝藏血及功能正常,则血的运行及津液输布代谢正常,痰饮自然消散。
, 百拇医药
    4 结语痰为体内水液运行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而形成的病理产物。一旦形成便成为致病因素,引起多种病理变化,表现为多种证候。传统理论认为,痰的产生责之于肺、脾、肾三脏。肺主治节,通调水道,肺失宣肃,则津液凝聚为痰;脾为土脏,主运化水湿,脾失健运,则水聚为痰,上犯于肺,故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肾主水液,若肾阳不足,气化失权,则水湿上泛,可聚而成痰。故而临床治疗多从调理肺、脾、肾三脏入手,着重宣肺、健脾、温肾,然而肝主疏泄,调畅气机,痰为阴邪,其性凝滞,痰之所之,不能自至,唯气机升降不息,痰方随气升降,但临床辨治,却常常忽略了肝在痰的形成、凝聚、转化、消散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故提出从肝治痰,以冀引起同道重视。

    (编辑/梅 红)试析宣肺达肝治呃逆

    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中医95级 黄时燕

    提 要:从中医的整体观出发,通过分析脏腑间的联系,特别是脏腑间气机的相互影响,着重从肺肝二脏寻胃气上逆之因,得出宣肺达肝治呃逆的结论。关键词:宣肺达肝 呃逆
, http://www.100md.com
    

    呃逆,又名“哕”,“哕逆”。“呃逆”一词首见于《景岳全书·呃逆》篇,是一种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为主症的疾病,其主要病机是由胃气上逆动膈而成。《素问·宣明五气篇》曰:“胃为气逆为哕……”。然分析其致病的各种病理因素,其发病不止于胃,还与其它脏腑密切相关。人体是一有机整体,各脏腑之间在功能上相互协调,在病理上相互影响。笔者认为,在五脏中,肺肝和胃气上逆关系尤为密切,故此治呃逆,宣肺达肝为要法。特撰文阐述如下:

    1 肺与胃肺胃自身的功能特点,决定了它们之间的必然联系,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1 首先,肺主气,素有气海之称。“诸气者,皆属于肺”,肺气的升降出入可以直接调节和影响全身气机的升降出入。一旦肺失宣降,必会导致全身气机不畅。《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诸气*>郁,皆属于肺”,肺病是引发气机病的重要因素。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为水谷气血之海。“胃者,五藏之本也”,“五藏者,皆禀气于胃”。一方面,在气的生成中,肺为气之主,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二者相互影响。另一方面,功能上肺胃又同主于降。肺气宜宣宜降,胃气以下为顺。肺胃之气本相通,“胃气上注于肺”,胃气的升降依赖于肺肃降功能的正常。
, http://www.100md.com
    12 其次,从经络系统看,肺胃间经络相联。“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贯膈,属肺”,从而加强了肺胃间的联系。若肺失宣降,必会通过经脉相传于胃,影响胃的升降。膈居肺胃之间,当各种致病因素乘袭肺胃时,亦每使膈间气机不畅,引动胃气,上逆动膈而发生呃逆。肺胃间的生理联系,决定了肺胃病理上也必然密切相关。因而,也为我们提供了从肺论治呃逆的可行性。早在《内经》中就有“肺主为哕,取手太阴”,取嚏宣肺,使肺及膈间之气疏通,以助胃气复降而从肺论治呃逆的记载。另外,在《景岳全书》中也载有:“治呃逆服药不效者,用硫黄乳香等分以酒煎,令患人以鼻嗅之效”。“雄黄一味煎酒嗅”,肃肺以降胃气,使胃气不逆,呃逆自止。临床应用时,可用杏苏散加减(杏仁、苏梗、枳壳、桔梗、厚朴、荆芥、防风、半夏、麻黄)。俾肺气疏通,则胃气得以转输而呃逆自止。

    13 此外,肺也可通过大肠进而影响胃气的升降而引发呃逆。因为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肃降,有助于大肠传导功能的发挥;大肠传导功能正常,有助于肺的肃降。“大肠之所以能传导者,以其为肺之腑。肺气下达,故能传导。”肺主通调水道,“肺为水之上源”,水道通畅,机体水液代谢平衡,依赖于肺的宣发肃降功能的正常。如果燥热伤肺,气机抑郁,肺失肃降,则津液不能下达,大肠失于濡润,大便干燥秘结,阳明腑实,便闭不行,腑气不通。“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六腑相连,每一腑都必须保持“泻而不藏”的特征,及时排空其内容物,才能保持通畅。六腑皆以降为顺,以通为用。大肠燥结,便闭不行,不通之腑气逆行犯胃,胃失和降,气机上逆动膈,转发呃逆。临床辨证属温病肺燥肠闭(可兼见咳嗽不爽、多痰、便秘、舌红而干等症候),转发呃逆者,可用五仁橘皮汤(杏仁、松子仁、郁李仁、柏子仁、桃仁、橘皮)加桔梗、前胡、紫菀等开通肺气之品,功以肃肺化痰,润肠通便,腑气得通则胃气复降,呃逆自止。
, http://www.100md.com
    2 肝与胃肝自身的功能特性,可直接或间接影响胃气的升降,分析如下: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胃气的升降是肝调畅全身气机的一个组成部分,全身气机调畅,有助于胃气的升降出入,正如《素问·宝命全形论篇》云:“土得木而达”。肝胃为木土相克之脏腑。《金匮要略》:“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肝病亦可直接导致肝郁不发,气机不畅,转而横犯脾胃,导致胃气不和,气机上逆,扰动胸膈,发为呃逆。情志不遂、肝郁不舒、气机不畅,亦可引发呃逆,如《古今医统大全·咳逆门》谓:“凡有忍气郁结积怒之人,并不得行其志者,多有咳逆之证。”气滞郁结,日久导致血瘀,瘀血阻滞于膈,加重气机郁滞,也成为产生呃逆的一大诱因。肝也可通过肺而间接影响胃气的升降。肝肺之间在五行中存在乘侮关系。如果木(肝)气过于亢盛,肺金不仅不能制约肝木,反而为木所侮,即表现为木侮金。因而,当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则常致肺气失宣,相传于胃,从而影响胃气的升降,引发呃逆。治疗时,呃逆因于肝失疏泄在气者,可用柴胡疏肝散(柴胡、枳壳、芍药、甘草、香附、川芎)加郁金、川楝、青皮、陈皮等疏肝理气之品,肝气疏通,胃之逆气亦可由之而和降也;因于气滞血瘀者,可用膈下逐瘀汤加减(当归、川芎、桃仁、丹皮、赤芍、乌药、延胡索、香附、枳壳、大黄、红花、甘草),行气活血,消瘀行滞,使膈间之气顺,则胃气通降,呃逆自止。总之,呃逆与肺肝二脏密切相关。治呃逆不仅要辨其寒热虚实,更重要的是根据其表现症状的主次,究其发病之源,可施以“同病异治”之则。所谓治呃逆之法,不离于胃,不止于胃,见病之源,宣肺达肝,而非见呃止呃,仅限于和胃降逆。所谓宣肺者,宣肺达表,宣肺通肠;达肝者,疏肝理脾,行气通滞,临证常法无效,当虑宣肺达肝。

    参考文献1 赵棣华,等内经新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2 张介宾景岳全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3 张艳从肺治呃逆50例小结四川中医,1995;13(2):28~294 梁友强舒肺达肝法治疗顽固性呃逆一例四川中医,1995;13(12):315 韩纯文顽固性呃逆二则四川中医,1993;11(2):326 彭胜权温病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