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医要突出中医特色
长春中医学院基础教学部医专95级(130000) 张法才
中医学是一门科学,已逐渐为世人所共识。但中医学又因为它的深奥和玄妙而让人难以理解。因而有人称中医学为“怪科学”。如何打破这层“怪圈”,真正学好中医就需要我们抓住中医学的特点,归根结底:要有中医特色!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在中国古代哲学影响下逐渐形成的。中医学既具有高度灵活的哲学思想,又具有中国文化的鲜明特色,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是其两大基本特点。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遵从它自身的发展规律,特殊问题要用特殊方法来解决,特色科学也就需要特殊的学习方式。因此,学习中医要遵从以下几条原则:
1 要有丰富的联想力
人生活在大千世界中,春花、秋月都给我们不同的感受棗四季变幻;江河湖泊,名山大川,无处不体现自然鬼斧神工造化的力量,其中无不蕴藏着医学哲学的巨大思想源泉。万物生、长、壮、老、已的发展趋势,世间百态的突变迷离,无不体现着客观规律和反客观规律的和谐与对立。古代先哲们将这种既和谐又对立的两类事物称之为“阴阳”。阴阳理论是自然界赋于人类的思想,它无疑带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色彩,以物质第一性,一分为二地去研究事物。阴阳理论是科学的,三千多年的实践证明了其正确性。事实上,只要我们去观察生活,很多事物和现象都可以从阴阳中得到诠释。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我们冬天都喜欢吃热的东西,夏天都喜欢喝冷饮,这是维持身体阴阳相对平衡的需要。可见自然生活是科学的源泉。失去了它,一切都将没有意义。“一叶落知天下秋,睹一蕊而晓春将至。”我们应该踏出校园这小小空间,走向大自然与社会,这样想象力才会丰富。只有与生活中的某些事物紧密联系才能在治疗疾病中慧眼识真,不为假象所迷惑。有医学家如是说:立根于生活中的联想,贯穿于整个医学体系,其结果必然会使医学领域上的思维体系得到发展。丰富的联想力,也许正是最终创立属于自己思维体系理论的前提。联想力也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临床实践,否则,想象就成了无稽之谈,痴人说梦。
, 百拇医药
2 精读典籍 博览群书
我们现在学的理论课,如《黄帝内经》、《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中医诊断学》都是精心组织筛选出来的中医精髓。精髓就需精读,用心品味,仔细思考,反复咀嚼,以微小联系广博,见微而知著,杂取种种,提炼精髓,知识体系才能得以完善充实。但读完精髓并不意味着大功告成,现代社会人情世态千奇百怪,病因病机变化万端,因此,凡可读之书皆可阅览,有利于拓宽知识面,对治病有益无害。要精读又要泛读,就好比人两条腿走路,总比一条腿强许多,否则,仅仅局限于专业、医药典籍,思想不免于僵化,视野不够开阔,头脑有欠灵活,又哪里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创造性地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呢?
3 理论联系实际
现在中医院校教育很大程度上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教学体系极不适应优秀人才的培养,其结果是中医院校的学生毕业后,理论难以运用于实践,而西医知识深度又不够,以致有人将“中医药大学”戏称为“庸医药大学”。医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科学,医学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让理论在医学生头脑中磨合,寻找到良好的切入点。中医认识来源于实践,而教学中理论与实践不能分离,更不能单以考试的教条形式对待医学理论课。诚然,考试能检查学生的一定水平,但分数并不能完全代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中医学是一门“奇怪”的学科棗很多教授和老中医都赞同这个观点,那么还能不能以现在的形式去考查一个中医学生呢?答案是否定的。学习《中药学》我们需要接触、品尝药物;学习《中医诊断学》需要我们接触病人,否则又怎知什么是四气五味,何为弦紧浮芤?现在学风糟糕,原因较复杂,其中之一是枯燥无味的理论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单一呆板的教学模式可称之为中医教条主义。有人说中医成材晚,我们到老再说嘛!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学好中医,不是悠闲地等,而是不断积累,不断进取。我们院的一批博士、教授,年龄也才三十几岁,根本称不上“老中医”,他们在学术报告中一再强调:研究中医理论,一定要和实践相结合。否则就会失去其意义。 4 爱心
, 百拇医药
提到爱心使我想到1988年到长春看病的事。当时我正上初中,因先天禀赋不足,腿有严重残疾,一则专治小儿麻痹后遗症、脑瘫、颈椎病的广告打动了我的父母,老人家坚持到长春,找到广告中的女“神医”,后来才逐渐认清,她原来是个大骗子和极其冷酷的人。对病人凶残,不讲良心,巧舌如簧,鼓动病家交钱治病,钱一到手马上凶相毕露,言称:凡是已交钱者,一概不退;又称:能否治愈,要看造化。对于她的医术,也绝不是广告和她本人吹嘘的那么“神”。我就是其中费钱耗力而没治愈的病人之一。记得还有一位女青年,父母双亡,在外地打工,后来不幸得了颈椎病,向左严重侧弯,慕名而来,一个月后初见成效,但身上已无分文,这才向这位大夫哭诉了她的不幸,希望得到一点儿同情。可这位大夫满脸寒霜地说:“不交钱,那你只好走人!”此情此景令我刻骨铭心。这也是我最后选择了学医这条道路的原因之一。现在生活中有多少被病痛折磨得生不如死、处在生活边缘的人,是多么希望医生向他们献出一点爱心,为她们减少一点痛苦啊! 5 坚定信念
有很多人看不起中医,且其中不乏科学界人士。因而,有的同学动摇了,产生了学中医无前途的念头。中医真的无前途和希望吗?笔者认为他们根本不了解中医,没有认识中医。中医应该是二十一世纪的主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试看学中医的留学生:美国人有之,日本人有之,韩国人有之……美国、日本的科学技术够发达了吧?他们的医疗水平够先进了吧?难道他们都疯了,一窝蜂跑来学习中国的针灸按摩,研究中医的草根树皮?作为中国人,更应该有理由坚定自己的信念。只要我们扎根于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土壤,信而不迷乱,专而不偏激,学中医,用中医,研理论,勤实践;坚定信念,展开想象,广泛学习,联系实际,我们就一定能够学好中医,中医的前途必然是光明灿烂而辉煌的!
, 百拇医药
中医学有过辉煌的昨天,但未来发展的道路又是怎样的呢?《中国传统医学发展的理性思考》这本书提出的论点值得从们深思。该书主编陈可冀先生本着“百花齐放才是春”的思想,主张学术上人人平等,所收文章观点各异、理由充分,颇有研究价值。 读完该书后,我对几个问题很感兴趣,觉得有必要提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 大多数中医专家及研究者都认为实现中医再度辉煌应走中医现代化的道路。
可中医现代化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呢?他们认为“中医现代化”就是“中西医结合”。 我很赞成马骏先生《谈谈我对中医现代化的见解》一文中的观点。他认为:“中医现代化”与“中西医结合”不能等同。在我国,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队伍应当是长期共存,都要发展的,而中医现代化只是中西医结合的基础。 中医学是我们的国粹。它渊源流长,博大精深,千百年来造福人类。我们除了学习、继承,更应该在保持中医特色的基础上创新、超越。但无论在物力严寒是人力方面,我们的付出都有不及日本或韩国。假使将“中西医结合”作为“中医现代化”,而忽略中医这支队伍的发展,那么若干年后,还会有中医的一席之地吗?此时的“中西医结合”又真能担此重任吗?许多的疑问将摆在我们眼前。我并非一味强调中医的重要性,只是认为任何一门学科都具有自己的奥妙所在。比如中医中有许多名词术语,常见的“气”、“阴阳”、“经络”、“穴位”等,在西医的精确检测仪器下是缺乏可检验性的。但运用这些“模糊”的理论,审证求因,却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针刺镇痛辅助麻醉、理气活血治疗宫外孕等就是很好的例子。所以中医既需要与西医结合,适应现代科技的发展,又应该保持其特色,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中医现代化”。
, 百拇医药
二 中国传统医学的“医”与“药”能分家吗?
从古至今,医药并重,许多名家也从中摸索出“理、法、方、药”的治病路线。但前不久,从报刊上看到的一篇有关“上海医院制度改革”的文章却令我费解。该文说,上海将按片区成立中心医院,中医诊断有可能与中药分家。二者分开是弊多还是利多?周金黄先生的《展望远镜21世纪中医药学发展前景》给出了答案:医药互存互助,断然不能分割。 日本对中药的研究走在了我国的前面。据统计,目前世界中药出口贸易额约法三章150亿元,日本占70%左右,大大高于中国。日本还扬言:21世纪中药研制将是日本 的“天下”,要将中国传统医学更名为“东方医药学”。可是,日本研制中药的思维是西医的模式,比较重视中药单味的提取,对单味中药的主要活性成分比较清楚,并就此制成单味散剂、冲剂等,而相对忽视了是“有药无医”,这自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传统中医的发展,所以我们应吸取教训,不要重犯。
三 如何发展“医”与“药”
, 百拇医药
3.1 医的完善 中医的基石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比较抽象、难懂。随着几千年的变迁,某些术语已缺乏吸确的外延与内涵,台气血、阴阳、五行等亦是模糊而难以验证的。若生搬硬套,则不易领悟其精髓。同时,中医也是一门经验性较强的学科,“熟读王叔和,不如临床多”。诊断时应注意整体与局部、内因与外因、分析与综合的统一。在保持中医辨证论治的前提下,结合现代病理,创立新的中医辨证标准。
3.2 药的改进 中药由汤剂、成药丙大类组成。汤剂善加减,适合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但也有不尽意之处:药物繁多、煎法复杂、品口味不美、花费时间等;成药多指冲剂、针剂、胶囊剂等,服用方便,但无法通过辨证施药,疗效上比不过汤剂。两者皆有优劣。但我们总不能将黑乎乎的汤药喝进一步21世纪吧?所以,在中药制剂上如何发展,是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课题。
总之,中医未来发展将随着中医传统理论的深化,以现代科学的新观念的引入、新技术的应用, 互相渗透、融合,带来中医新的发展。, 百拇医药
中医学是一门科学,已逐渐为世人所共识。但中医学又因为它的深奥和玄妙而让人难以理解。因而有人称中医学为“怪科学”。如何打破这层“怪圈”,真正学好中医就需要我们抓住中医学的特点,归根结底:要有中医特色!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在中国古代哲学影响下逐渐形成的。中医学既具有高度灵活的哲学思想,又具有中国文化的鲜明特色,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是其两大基本特点。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遵从它自身的发展规律,特殊问题要用特殊方法来解决,特色科学也就需要特殊的学习方式。因此,学习中医要遵从以下几条原则:
1 要有丰富的联想力
人生活在大千世界中,春花、秋月都给我们不同的感受棗四季变幻;江河湖泊,名山大川,无处不体现自然鬼斧神工造化的力量,其中无不蕴藏着医学哲学的巨大思想源泉。万物生、长、壮、老、已的发展趋势,世间百态的突变迷离,无不体现着客观规律和反客观规律的和谐与对立。古代先哲们将这种既和谐又对立的两类事物称之为“阴阳”。阴阳理论是自然界赋于人类的思想,它无疑带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色彩,以物质第一性,一分为二地去研究事物。阴阳理论是科学的,三千多年的实践证明了其正确性。事实上,只要我们去观察生活,很多事物和现象都可以从阴阳中得到诠释。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我们冬天都喜欢吃热的东西,夏天都喜欢喝冷饮,这是维持身体阴阳相对平衡的需要。可见自然生活是科学的源泉。失去了它,一切都将没有意义。“一叶落知天下秋,睹一蕊而晓春将至。”我们应该踏出校园这小小空间,走向大自然与社会,这样想象力才会丰富。只有与生活中的某些事物紧密联系才能在治疗疾病中慧眼识真,不为假象所迷惑。有医学家如是说:立根于生活中的联想,贯穿于整个医学体系,其结果必然会使医学领域上的思维体系得到发展。丰富的联想力,也许正是最终创立属于自己思维体系理论的前提。联想力也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临床实践,否则,想象就成了无稽之谈,痴人说梦。
, 百拇医药
2 精读典籍 博览群书
我们现在学的理论课,如《黄帝内经》、《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中医诊断学》都是精心组织筛选出来的中医精髓。精髓就需精读,用心品味,仔细思考,反复咀嚼,以微小联系广博,见微而知著,杂取种种,提炼精髓,知识体系才能得以完善充实。但读完精髓并不意味着大功告成,现代社会人情世态千奇百怪,病因病机变化万端,因此,凡可读之书皆可阅览,有利于拓宽知识面,对治病有益无害。要精读又要泛读,就好比人两条腿走路,总比一条腿强许多,否则,仅仅局限于专业、医药典籍,思想不免于僵化,视野不够开阔,头脑有欠灵活,又哪里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创造性地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呢?
3 理论联系实际
现在中医院校教育很大程度上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教学体系极不适应优秀人才的培养,其结果是中医院校的学生毕业后,理论难以运用于实践,而西医知识深度又不够,以致有人将“中医药大学”戏称为“庸医药大学”。医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科学,医学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让理论在医学生头脑中磨合,寻找到良好的切入点。中医认识来源于实践,而教学中理论与实践不能分离,更不能单以考试的教条形式对待医学理论课。诚然,考试能检查学生的一定水平,但分数并不能完全代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中医学是一门“奇怪”的学科棗很多教授和老中医都赞同这个观点,那么还能不能以现在的形式去考查一个中医学生呢?答案是否定的。学习《中药学》我们需要接触、品尝药物;学习《中医诊断学》需要我们接触病人,否则又怎知什么是四气五味,何为弦紧浮芤?现在学风糟糕,原因较复杂,其中之一是枯燥无味的理论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单一呆板的教学模式可称之为中医教条主义。有人说中医成材晚,我们到老再说嘛!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学好中医,不是悠闲地等,而是不断积累,不断进取。我们院的一批博士、教授,年龄也才三十几岁,根本称不上“老中医”,他们在学术报告中一再强调:研究中医理论,一定要和实践相结合。否则就会失去其意义。 4 爱心
, 百拇医药
提到爱心使我想到1988年到长春看病的事。当时我正上初中,因先天禀赋不足,腿有严重残疾,一则专治小儿麻痹后遗症、脑瘫、颈椎病的广告打动了我的父母,老人家坚持到长春,找到广告中的女“神医”,后来才逐渐认清,她原来是个大骗子和极其冷酷的人。对病人凶残,不讲良心,巧舌如簧,鼓动病家交钱治病,钱一到手马上凶相毕露,言称:凡是已交钱者,一概不退;又称:能否治愈,要看造化。对于她的医术,也绝不是广告和她本人吹嘘的那么“神”。我就是其中费钱耗力而没治愈的病人之一。记得还有一位女青年,父母双亡,在外地打工,后来不幸得了颈椎病,向左严重侧弯,慕名而来,一个月后初见成效,但身上已无分文,这才向这位大夫哭诉了她的不幸,希望得到一点儿同情。可这位大夫满脸寒霜地说:“不交钱,那你只好走人!”此情此景令我刻骨铭心。这也是我最后选择了学医这条道路的原因之一。现在生活中有多少被病痛折磨得生不如死、处在生活边缘的人,是多么希望医生向他们献出一点爱心,为她们减少一点痛苦啊! 5 坚定信念
有很多人看不起中医,且其中不乏科学界人士。因而,有的同学动摇了,产生了学中医无前途的念头。中医真的无前途和希望吗?笔者认为他们根本不了解中医,没有认识中医。中医应该是二十一世纪的主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试看学中医的留学生:美国人有之,日本人有之,韩国人有之……美国、日本的科学技术够发达了吧?他们的医疗水平够先进了吧?难道他们都疯了,一窝蜂跑来学习中国的针灸按摩,研究中医的草根树皮?作为中国人,更应该有理由坚定自己的信念。只要我们扎根于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土壤,信而不迷乱,专而不偏激,学中医,用中医,研理论,勤实践;坚定信念,展开想象,广泛学习,联系实际,我们就一定能够学好中医,中医的前途必然是光明灿烂而辉煌的!
, 百拇医药
中医学有过辉煌的昨天,但未来发展的道路又是怎样的呢?《中国传统医学发展的理性思考》这本书提出的论点值得从们深思。该书主编陈可冀先生本着“百花齐放才是春”的思想,主张学术上人人平等,所收文章观点各异、理由充分,颇有研究价值。 读完该书后,我对几个问题很感兴趣,觉得有必要提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 大多数中医专家及研究者都认为实现中医再度辉煌应走中医现代化的道路。
可中医现代化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呢?他们认为“中医现代化”就是“中西医结合”。 我很赞成马骏先生《谈谈我对中医现代化的见解》一文中的观点。他认为:“中医现代化”与“中西医结合”不能等同。在我国,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队伍应当是长期共存,都要发展的,而中医现代化只是中西医结合的基础。 中医学是我们的国粹。它渊源流长,博大精深,千百年来造福人类。我们除了学习、继承,更应该在保持中医特色的基础上创新、超越。但无论在物力严寒是人力方面,我们的付出都有不及日本或韩国。假使将“中西医结合”作为“中医现代化”,而忽略中医这支队伍的发展,那么若干年后,还会有中医的一席之地吗?此时的“中西医结合”又真能担此重任吗?许多的疑问将摆在我们眼前。我并非一味强调中医的重要性,只是认为任何一门学科都具有自己的奥妙所在。比如中医中有许多名词术语,常见的“气”、“阴阳”、“经络”、“穴位”等,在西医的精确检测仪器下是缺乏可检验性的。但运用这些“模糊”的理论,审证求因,却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针刺镇痛辅助麻醉、理气活血治疗宫外孕等就是很好的例子。所以中医既需要与西医结合,适应现代科技的发展,又应该保持其特色,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中医现代化”。
, 百拇医药
二 中国传统医学的“医”与“药”能分家吗?
从古至今,医药并重,许多名家也从中摸索出“理、法、方、药”的治病路线。但前不久,从报刊上看到的一篇有关“上海医院制度改革”的文章却令我费解。该文说,上海将按片区成立中心医院,中医诊断有可能与中药分家。二者分开是弊多还是利多?周金黄先生的《展望远镜21世纪中医药学发展前景》给出了答案:医药互存互助,断然不能分割。 日本对中药的研究走在了我国的前面。据统计,目前世界中药出口贸易额约法三章150亿元,日本占70%左右,大大高于中国。日本还扬言:21世纪中药研制将是日本 的“天下”,要将中国传统医学更名为“东方医药学”。可是,日本研制中药的思维是西医的模式,比较重视中药单味的提取,对单味中药的主要活性成分比较清楚,并就此制成单味散剂、冲剂等,而相对忽视了是“有药无医”,这自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传统中医的发展,所以我们应吸取教训,不要重犯。
三 如何发展“医”与“药”
, 百拇医药
3.1 医的完善 中医的基石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比较抽象、难懂。随着几千年的变迁,某些术语已缺乏吸确的外延与内涵,台气血、阴阳、五行等亦是模糊而难以验证的。若生搬硬套,则不易领悟其精髓。同时,中医也是一门经验性较强的学科,“熟读王叔和,不如临床多”。诊断时应注意整体与局部、内因与外因、分析与综合的统一。在保持中医辨证论治的前提下,结合现代病理,创立新的中医辨证标准。
3.2 药的改进 中药由汤剂、成药丙大类组成。汤剂善加减,适合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但也有不尽意之处:药物繁多、煎法复杂、品口味不美、花费时间等;成药多指冲剂、针剂、胶囊剂等,服用方便,但无法通过辨证施药,疗效上比不过汤剂。两者皆有优劣。但我们总不能将黑乎乎的汤药喝进一步21世纪吧?所以,在中药制剂上如何发展,是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课题。
总之,中医未来发展将随着中医传统理论的深化,以现代科学的新观念的引入、新技术的应用, 互相渗透、融合,带来中医新的发展。,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