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病心悟
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针灸英语97级 王小龙
提 要
通过对咳喘、咳嗽两病例的分析,引申出“ 诸病多可作郁论”、“诸郁多可从肝治”等观点思想,并从郁病概念、病机、治法等方面加 以引证论述,皆在强调辨证论治,以期能达到真正“治病求本”的目的。
关键词
郁病 五郁 逍遥散 一法代五法
近日捧读《续名医类案》,见其一咳喘案例记述颇为精当,论述颇 多启发。书载“ 李士材治一人,发热干咳,呼吸喘急。始用苏子降气不应,乃服八味丸,喘急益甚。诊之, 见其两颧俱赤,六脉数大,此肺肝蕴热也。以逍遥散用牡丹皮一两,苡仁五钱,竹叶三钱, 连进两剂,喘息顿止,以地黄丸料用麦冬、五味煎膏,及鹿胶为丸,至十日而康。”这是一 例较为典型的肝郁化火,上逆犯肺而喘的病案,治肺治肾皆不效,独治肝如桴鼓。此治病求 本也。假期跟师门诊,亦见得此类似病例,略有心得。现报道如下:
, 百拇医药
1.案例报道及分析
余××,女,44岁,2000年8月12日初诊。自诉干咳反复十余年,近日加重三天,一遇辛辣 、怪味等刺激物则阵咳不止。夜晚加重,甚至梦中亦咳而醒。观其体质略瘦,神色尚可,查 苔正常,舌边有瘀斑,脉沉细略弦。
时值初秋,燥邪易于犯肺,先处以杏苏散,治其标症。三日后病人复诊,症状如前,且咳时 咽 干、咽痒明显。考虑咳嗽日久,肺阴必耗,内外相兼为病,于是用沙参麦冬汤合杏苏散加减 。三诊时干咳略缓,且咳时已有泡痰,唯喉痒即咳不改。询问得知平素胃纳欠佳,喜静恶动 ,郁郁寡欢。细审其脉,左关脉盛,鼓动如珠。疑恐有肝郁病机,遂用逍遥散合以生地、麦 冬等润燥之药。一周之后病人来告喉痒如释,干咳大缓。现仍系夜间微咳,关脉弦大。效不 便方,缓服一周,病渐向愈。 这是一例较为典型的因肝气郁结,反侮于金而致咳嗽的病例。余女脾胃素弱 ,情 志不调,而肝木不荣不达。既成肝郁,久则妄动,上逆犯肺而咳。刺激之气,辛辣之味,经 肺道入内,煽散木火,引动欲达之肝气而阵咳不止,喉痒即为肝气欲畅而不达之征也。夜时 阳入阴分,使郁伏之肝火妄动,故咳而入夜尤甚。左肝右肺,气机升降之枢。今木郁日久, 反侮于金,则金郁继发,肺气不得宣畅,因而掩盖木郁关脉盛之象,此病所以难测也。唯先 宣肺滋阴以探路,待金郁一缓,木郁凸现,而病变之机亦昭然。对证之药即用即效。
, 百拇医药
在临床中,因肝气郁结而变生他病者并不少见,而其郁结之象多不显,病机隐匿,给诊治带 来一定迷惑性。下面笔者试从概念、病机、治法等方面对郁病作引申讨论,以便能达到真正 的“治病求本”的目的。
2.引申及讨论
2.1 细审病机,探求病之本源,诸病多可作郁论
2.1.1 广义之郁,所指甚广
郁者,抑而不通,滞而不畅,有“积、滞、蕴结”的意思。郁病应当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内经》始论郁,乃五运之气相乘而致郁,即“木郁”、“火郁”、“土郁”、“金郁”、“ 火郁”。后经历代注家医家引申发挥,郁病所含更广。元代朱丹溪提出气、血、痰、火、湿 、食六郁之说,并创立六郁汤、越鞠丸等治郁之方。又有七情郁如怒郁、思郁、忧郁、悲郁 、惊郁、恐郁。明代医家赵献可论郁更为别开生面,其言:“伤风伤寒伤湿,除直中外俱 作郁看。”甚至不少内伤杂病,如血证、喘咳、黄疸、呕吐、腹满、腹痛、疝痛、飧泄等等 ,他也从郁论治。狭义之郁,只作气机郁滞解,甚至可缩小在“肝气郁结,情志不舒”范围 内。自仲景始论妇人脏躁及梅核气,明代之后,“情志之郁”已渐为郁病主要内容。如《古 今医统大全》说:“郁为七情不舒,遂成郁结,既郁之久,变病多端。”本文所论郁病,为 广义之郁,宗《内经》五气之郁而言,而狭义之郁亦包含于其中。
, 百拇医药
2.1.2 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郁者,蕴结而不得发越,当升不升,当降不降,当运化不运化,当变化不变化,失度于常。 由是人身脏腑气血津液阴阳皆可为之郁,百疾相衍而生。丹溪有云:“气血冲和,万病不生 ,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不独如此,外感内伤,他端之疾亦能致 郁。诚如戴思恭论中焦郁:“凡有六淫七情,劳役妄动,上下所属之脏气出现虚实克胜之变 ,必影响及中焦之气。故四脏一有不平,中气必为之先郁。”因他病而生郁,因郁而致他症 ,以五行相生相克,上下表里传变,或他病之征掩盖郁病,或郁病之余复生他病,是故郁病 他病变化难测也。于此当详辨,细审病机,探求病之本源,诸病或可察有郁病之因、郁病之 本 ,而可从郁论治。为医者亦必留心。上文两病案,郁病之机皆不显,而症状最易迷人眼,诶 而施之常法。喘咳案中,两颧俱赤,六脉数大,此郁病之证尚可辨,而干咳案中,只见金郁 之症,木郁之象不显。然细审之,亦有微小之处可察。病久经年,定非一脏之病,虽症状轻 微,亦必因气致血。平素喜静,寡言少动,犯病多因肝起;而脾胃乏健,则更易成肝郁之证 。详审其舌,边有瘀斑,此即为木气不达,营血为之凝滞之象。蛛丝马迹,亦不可不详辨也 。
, 百拇医药
2.2 谨守病机,诸郁之治,多可从肝入手
2.2.1 五郁之治
郁病之治法,《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 水 郁折之。”木郁,即肝胆郁结之证;达之,达即通畅条达,以顺木之升发伸展之性。《杂病 源流犀烛·诸郁源流》:“木郁风之属,脏应肝,腑应胆,主在筋爪,伤在脾胃,症多呕酸 。木喜条达,宜用轻扬之药,在表疏经,在里疏其脏,但使气得行,均谓之达。”王太仆释 文“达之即吐之令其条达”,而王安道扩充拓展其义:“肝性急,怒气逆,〖HT5,6〗月〖 KG-*2〗去[HT5SS]胁或胀,火时上炎,治以苦寒辛散之药而不愈者,则用升发之药,加以厥 阴 报使而从治之。又如久风入中为飧泄,及不因外风之入而清气在下为飧泄,则以轻扬之剂举 而散之。凡此之类,皆达之之法。”火郁,即心火怫郁之证。《杂病源流犀烛》卷十八:“ 火郁之病,为阳为热,脏应心,腑应小肠、三焦,主在脉络,伤在阳分。”发之即汗之,升 举之,顺火之性,使势穷而止。土郁,脾胃郁滞之证,“食滞中焦,痰凝脾脏,热蕴肠胃, 皆土郁也”(《证治汇补》)。夺之,直取之谓,滞在上宜吐,滞在中宜伐,滞在下宜泻。金 郁即肺气闭郁之证;泄之即解闭,疏通其气,解表渗泄利小便。水郁,“水肿胀满,二便阻 隔,皆水郁也。治宜折之。折者制御之也,伐而挫之也,渐杀其势也”(《证治汇补》)。《 杂病源流犀烛》卷十八:“水之本在肾,标在肺。实土可以制水,治在脾;壮火可以制水, 治在命门;自强可以帅水,治在肾;分利可以泄水,治在膀胱。凡此皆谓之折。”
, 百拇医药
2.2.2 一法代五法
五气之郁,木郁为郁病之本,而达之为治郁之通法,以顺五行之性,而健运其体用也。盖肝 木乃生生之气,寓万物萌动之机,升发五脏而使气运不止,流通周身,“人之元气,根基于 肾而 萌芽于肝”(《医学衷中参西录》)。五行相因,自然之理也,故木郁而可致火、土、金、水 诸郁。又《张氏医通》言:“郁证多缘于志虑不伸,而气先受病。”是故诸郁皆可寻气病之 迹,而治郁必先调气,使其畅达,复其升降出入之旨,故达之可为治郁之通法。又肝为气之 大主,调气必定治肝,治肝必兼调气,故独治乎木而诸郁可解。此即赵献可“一法代五法” , “一方治诸郁”之论。一方者何?逍遥散是也。肝木升发而喜微风,柴胡辛以发散之,薄荷 轻扬似风以舒展之,故用此最妙。此用药以顺物之性也。如时珍“四时用药论”:“春月宜 加 辛温之药,薄荷、荆芥之类,以顺春升之气;夏月宜加辛热之药,香薷、生姜之类,以顺夏 浮之气……”柴胡、薄荷辛香轻扬之属,以顺气之轻清善行,而可用于诸郁。又木郁常伴火 生,日久则火亦郁于中矣,故献可治郁常配左金丸,佐以栀子、牡丹皮;而火郁既久,阴液 必损,故又复以六味地黄丸善后。逍遥散者,以风畅木;左金丸者,复木之清灵;六味丸者 ,以雨露润水。郁证处方用药如此,则未尝不致速效矣。
3.结语
郁之为病,相因变化者多,而征象亦多有不显。于此当细心审察,从体质、爱好询及病史、 用药,留心微妙信息,而或有豁然之功。于处方用药,当谨守病机,求其本源,而不必停留 于表象,反复枉然也。
参考资料
1.任应秋.中医各家学说.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6.
2.李经纬,邓铁涛.中医大辞典.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