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各科临床 > 中医儿科
编号:10464789
小儿调理脾胃探析
http://www.100md.com 2004年9月12日 成都中医药大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97级研究生 唐 彦

    提要 从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出发,说明小儿调理脾胃的重要性。调理的内容应包括调乳母、节饮食的合理运用三方面,其治疗原则应以平为期,以和为贵,以顾护脾胃为根本。

    关键词 调理脾胃 小儿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对小儿尤为重要。因小儿初生,脏腑虽成而未全,虽全而未壮,水谷精微不公要提供其生命活动所需,还要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而其脾常不足,存在对营养需求量大而相对脾胃功能不足的内在矛盾;加之小儿乳食不知自节,冷热饥饱无度,脾胃易先损伤脾胃,故内伤疾病以脾胃尤多。脾胃与全身其他器官和肮脏互有关联,互相影响,“脾胃一病,五乱并作”,“脾胃虚弱,百病蜂起”。但小儿生机蓬勃,只要调摄适宜,则不易发生疾病,所谓“四季脾旺不受邪”。故调理脾胃在儿科预防保健治疗疾病方面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历代诸多医家也很重视调理脾胃,认为“小儿脾常不足,尤不可不调理”,甚者有“调理脾胃者,医中之王道”之说。调理脾胃之法,除借助医药功效,万密斋还提出:“不专在医,唯调乳母,节饮食,慎医药,使脾胃无伤,则根本常固矣”。可谓深得小儿调治之要。
, http://www.100md.com
    一、调乳母

    婴儿时期主要依靠母乳营养维持生命,助其生长。乳母的日常驻饮食、健康状况直接影响乳汁的质、量。《幼科发挥》提出:“乳母饮食入胃,气通于乳,母食热则乳亦热,母食冷则乳亦冷,乳少令儿饥,乳多易使小儿吐乳”。乳汁过多过少,过寒过热都可损伤脾胃,故乳母忌荤酒油腻甘肥辛热之物。万氏更注重乳少对小儿的影响,因乳少时,多以他物饲之,为害甚大,提倡乳母宜多食猪蹄,以物营养,必要时以加减四物汤助气血生化;同时对乳母经闭、经漏等可致乳少的疾病,宜早医治之。早在《诸病源侯论》就认识到疾病可通过乳汁感染婴儿,其记载“乳母触冒生冷,食饮生冷物皆冷气流入乳,令乳变败,儿若饮之,亦成霍乱吐痢,亦经药与乳母服”,《***成》提出“母食毒,子中毒”;另一方面,婴儿患病,也可调治其母,某些小疾,乳母服相应药物,使药味随乳汁而被小儿摄入,可以起到祛病的作用,或“乳母忌口,即不药亦能自愈”。

    二、节戒饮食

    张景岳认为:“小儿气血未充,而一生盛衰之基全在幼时,此饮食宜调”。饮食不节,喂养不当是小儿脾胃病的首要原因。调节饮食首先应控制好入量,过饱伤胃,饥则伤脾,且化源不足,影响生长发育;其次调节饮食的五味、四气,“脾胃属土,寄于四季,无定位,无从逆,故于五味相济,四季均平,以中和为主”,五味偏胜则损伤五脏,小儿多风味过于甘,巴蜀则嗜食辛辣,造成脾胃受伤亦多。饮食还应寒温适宜,过热则伤胃,寒则伤脾。《素问》就认为饮食必四气俱备,五味调和,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此外发生疾病,则多提倡忌口,“小儿病后,必不可妄用荤腥”。《***成》主张“素食调理一月半月,待其脾已健,始可略与清汤,仍不得过用甘肥”。对后世影响颇深。
, http://www.100md.com
    三、慎用医药

    此意有三,其一,无病时不可用药。“无是病而用是药,则无气受之矣”,张景岳认为即使肥儿丸之类也不能常服,否则会“损胃气败元阳”。目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家长给小儿滥用补益之品,或妄用寒凉成药预防外感,不仅损伤脾胃,还会发生其他疾病;其二,小儿脾胃虽本质嫩弱,但生长之气旺盛,《保婴要言》提出“小儿气体壮实,即有微病,不必服药,待其自愈,可无大患”;其三,药应中病即止。《内经》认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蔬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宗其义,用药祛邪,不可伤胃气,只要病邪已去大半,可停药用饮食调理,无毒之药,即使性味平和之品,也应停用。

    四、药物调理贵乎平和

    小儿稚阴稚阳之体,易为虚实,用药稍呆滞,稍重则伤;但小儿脏气清灵,随拔随应,用药原则宜顺脾胃之所喜而去其恶,宜健宜通和畅为本。脾主化,胃主纳,脾主湿,胃主燥,调治脾胃随临证虽各有侧重,但理脾不忘和胃,调胃不忘健脾。调补脾胃之虚时,予缓而轻补之法,补中寓清,补中寓通,如异功散之陈皮,枳术丸之倍白术,参苓白术散之砂仁;调脾胃之实时,消中兼补,通中有补,如泻脾胃之火用三黄枳术丸之白术,保和丸、肥儿丸、消积丸之白术、茯苓,清胃散之当归;湿证宜燥,但燥中寓濡,利中有滋,使胃津不伤;阴伤宜滋,须滋中潜化,养阴不碍脾,使脾胃燥湿相济。同时,脾气宜升则健,胃气宜降则和,所谓脾贵在运动而不在补,常用葛根升麻、柴胡,升发脾阳,木香、陈皮、菜菔、苍术等理气通胃,都寓平和、兼顾之理于其中。
, http://www.100md.com
    调理脾胃药物的选择、配伍也应轻灵平和,精炼不杂,轻补轻调。质轻味薄之品,既不损伤正气,又能灵气机,醒脾胃,且煎成汤剂后,药味清淡,苦味不甚,易于接受;而药量过重,易药过病所,亦犯胃气,致胃不受药,不唯无益反而有害。故多投以性质平和之品,如常用益气健脾之党参、山药、扁豆、莲米、白术;理脾开胃之藿香、佩兰、砂仁、白蔻;理气之木香、枳壳、陈皮、槟榔;消导之焦楂、谷麦芽、建曲、鸡内金;运脾化湿之苍术、厚朴花,皆合脾胃之性。调小儿之味,甘味药居多,《内经》说:“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张介宾也认为“盖药食之人,必先脾胃,而脾亦喜甘温,客观上甘味也易为小儿接受。调理亦喜脾胃名家如张仲景之甘温健中,李东垣甘温升发脾阳之论,叶天士甘寒养胃,吴鞠通甘淡实脾均不离甘,皆含顾护脾胃之意。

    总之,由于脾胃在小儿时期的重要作用以及脾胃病在儿科临床有较高的发病率,使调理脾胃成为儿科防治疾病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无论是调乳统一计母,节饮食,慎医药,还是以药调之,都应始终不离脾胃以平为期,以和为贵这要旨,以顾护脾胃为根本,达到“乳食能进,大小便调,肠胃之气早间的目的。,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