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移植专家彭志海
彭志海教授在器官移植研究方面业绩突出,肝脏移植和腹部器官联合移植获上海市临床医学成果奖二等奖第1名,其领导的移植医护研小组获2003至2004年度上海市劳动模范集体,临床器官移植工作辐射范围已扩大到江西、西安、山东、江苏、青海、深圳及福建等地区。
彭志海,现任上海交大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教授及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委员、上海医学会普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肿瘤》副主编、《中华实验外科杂志》常务编委、《临床外科杂志》常务编委、《中国实用外科杂志》编委等。首批被国家人事部等部委列入“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是上海市卫生系统百名跨世纪优秀学科带头人。他主持并参加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上海市卫生系统百人计划项目、上海市科学技术发展基金项目、上海市中西部合作研究基金项目等十余项研究课题,在腹部大器官移植、肝脏及胃肠肿瘤发病的基因机制、生物人工肝脏方面有创新研究。
获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上海市卫生系统第六届“银蛇奖”二等奖、上海市卫生局的行政记大功1次、上海市临床医学成果奖二等奖1次,享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获国家专利2项,出版或合著专著5部。
彭志海教授领导的科研小组在腹部大器官移植及肝脏及胃肠肿瘤发病的基因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共获得包括国家自然基金在内的资助金额约550万元,并取得以下研究成果:率先在国内完成大肠癌及胃癌的全基因扫描及精细定位;氧化应激对端粒酶及凋亡调节、细胞周期基因及蛋白和Fas系统对肝硬变转癌机制及预后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自2001年开始,始终保持年度肝移植总量国内第三。手术成功率高,终末期肝硬化患者移植后的1年生存率和移植物有功能率皆为96%,近30%%患者手术基本做到不输血。
在国内进行了首例胰腺内分泌门脉系统引流及外分泌肠内引流式一期胰肾联合移植,代表了国际胰腺移植的最新科学水平和潮流。
肝硬变及肝癌患者的氧化应激对端粒酶、凋亡调节及组织稳态的影响为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攻关项目,该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细胞周期基因及蛋白和Fas系统研究肝硬变转癌机制及预后,是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人才培养项目,该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百拇医药(张诚)
彭志海,现任上海交大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教授及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委员、上海医学会普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肿瘤》副主编、《中华实验外科杂志》常务编委、《临床外科杂志》常务编委、《中国实用外科杂志》编委等。首批被国家人事部等部委列入“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是上海市卫生系统百名跨世纪优秀学科带头人。他主持并参加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上海市卫生系统百人计划项目、上海市科学技术发展基金项目、上海市中西部合作研究基金项目等十余项研究课题,在腹部大器官移植、肝脏及胃肠肿瘤发病的基因机制、生物人工肝脏方面有创新研究。
获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上海市卫生系统第六届“银蛇奖”二等奖、上海市卫生局的行政记大功1次、上海市临床医学成果奖二等奖1次,享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获国家专利2项,出版或合著专著5部。
彭志海教授领导的科研小组在腹部大器官移植及肝脏及胃肠肿瘤发病的基因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共获得包括国家自然基金在内的资助金额约550万元,并取得以下研究成果:率先在国内完成大肠癌及胃癌的全基因扫描及精细定位;氧化应激对端粒酶及凋亡调节、细胞周期基因及蛋白和Fas系统对肝硬变转癌机制及预后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自2001年开始,始终保持年度肝移植总量国内第三。手术成功率高,终末期肝硬化患者移植后的1年生存率和移植物有功能率皆为96%,近30%%患者手术基本做到不输血。
在国内进行了首例胰腺内分泌门脉系统引流及外分泌肠内引流式一期胰肾联合移植,代表了国际胰腺移植的最新科学水平和潮流。
肝硬变及肝癌患者的氧化应激对端粒酶、凋亡调节及组织稳态的影响为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攻关项目,该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细胞周期基因及蛋白和Fas系统研究肝硬变转癌机制及预后,是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人才培养项目,该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百拇医药(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