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健康之路
编号:10467577
我为乡亲出趟诊
http://www.100md.com 2004年9月16日 央视国际
     1、刘克玲 秘书长 《我为乡亲出趟诊》组委会

    2、张侃 教授 《我为乡亲出趟诊》倡议人之一

    主持人:观众朋友们,你们好!这里是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直播节目,今天我们来聊的是“我为乡亲出趟诊”活动方面的问题。

    主持人:《我为乡亲出趟诊》活动是怎样的一项活动呢?

    刘克玲:这项活动是根据中宣部等14部委关于深入开展全国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大型公益活动,主要是为了亿万农民的健康而组织实施的,首站在甘肃。我们卫生工作的重点在农村,因为那里更加需要。

    张侃:解放后的调查发现农村卫生非常薄弱,当时有30%的县没有医院,80%的区没有卫生所,七八十个村庄甚至没有医生。那时候的疾病也很多,天花、霍乱、麻疹等流行病很厉害,国家采取组建医疗队的办法,派了很多的医疗队去扑灭疾病。在这个过程中农民们就提出一个很深刻的问题,那就是希望能够留下一支不走的医疗队。这个问题引起了我们的思考,最后研究认为就是要建立农村医疗基层组织,培训医务人员。因此当时的医疗队起到了加强农村医疗建设的带头作用。国家也很重视医疗卫生工作,我们又想到了用医疗队这种形式再来起到一次带头作用。
, http://www.100md.com
    主持人:从个人的角度来说,参加这样的活动有哪些考虑?

    刘克玲:我们医生有着很好的传统,因为医生这个职业就是要解除病人的痛苦,因此医生本人就应该爱护人、关心人的生命,而农民又是最需要医疗卫生帮助的群体,因此这样的活动的开展也在情理之中,也是医生职业的要求和良好的传统。

    主持人:一起来看看活动启动的仪式:

    旁白:金秋时节《我为乡亲出趟诊》甘肃行的出发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甘肃厅隆重举行。在这里聚集了老中青三代医务工作者,他们都是自愿参加此次我为乡亲出趟诊活动的。

    胡亚美(中国工程院院士 当年医疗队队员):我是去张掖肃南县裕固族自治县。

    李佩文(中日友好医院 当年医疗队队员):我是1967年下半年去的,去的是甘肃高台、临泽这些地方。
, 百拇医药
    傅天真(北京同仁医院 当年医疗队队员):我们离开那里已经31年了,现在还记得那个乡叫做倪家营乡,是一个很艰苦、很边远的地方。

    旁白:在志愿者中还有许多年轻的医生,他们怀着对老一辈医务工作者的敬佩和对医疗下乡工作的热情,从各地走来。发出倡议的著名医学专家和卫生部相关领导出席了出发仪式,他们希望通过医疗队的活动,将党和政府对农民的关怀带到基层。许多当年去过甘肃的老医生们一起回忆起当时的青春岁月,三十多年过去了,一切仍然是历历在目。当年奔波在甘肃乡间的年轻医生如今已经是两鬓斑白,许多人也以成为了著名的医学专家,今天他们要再为乡亲出趟诊。

    刘克玲:吴阶平、胡亚美等老专家发出倡议一周后就有100多人来报名,我们挑选了69名,其中有27为是曾经去过甘肃的,不仅仅是老专家,还有一批年轻的志愿者,最大的82岁,最小的只有20岁。

    主持人:来看看医疗队出发后到达当地的一些情况:
, http://www.100md.com
    旁白:医疗队到达兰州后立即奔赴各自的服务地区,此次为乡亲出诊活动在甘肃有三个点,行程最远的是张掖地区,距兰州市大约500多公里,张掖是河西走廊上主要的粮食基地,在这里生活着汉、藏、蒙等38个民族,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老队员们三十年后到达这里感到这里的变化实在太大了。今天当百姓得知北京医疗队又来到了他们身边,他们仍然用他们质朴的方式迎接着远方来的白衣天使,从早到晚张掖市人民医院的各个楼层里,来找北京医生看病的病人络绎不绝。

    张侃:我当时是第九批到达那里的医疗队队员,前八批医疗队已经在那里和群众建立了很深厚的感情,医疗队队员对农民很熟悉,农民同样也很熟悉医疗队员,这种感情是很多批医疗队共同建立起来的。当时我去的时候生活非常苦,一些群众经常自己去打野鸭子给医疗队送来,队员们当时非常感动,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情。医生尽心尽力给农民朋友治病,农民朋友也真心对待队员。

    刘克玲:这次有些病人都是提前了两天来挂北京医生的号,等到北京来的医生看过之后他们也感觉心里塌实了。群众对于北京来的医生是非常信任的。
, 百拇医药
    张侃:这次去我们发现北京医疗队和当地群众的感情三十多年来仍然联系的非常紧密。周总理曾经对医务工作者提出两点,一个是思想过硬,一个是技术过硬,农民信任医生就是信任的这两条,而医生对待农民也就是这两条。

    主持人:来看看医生们三十多年后返回甘肃发现了哪些变化:

    旁白:第二天医疗队离开市区来到县乡,我们随傅天真大夫来到了他们当年工作过的倪家营乡卫生院,从市区到乡卫生院60公里的路程走高速公路40分钟就到了,二三十年前傅大夫他们坐拖拉机要走4个多小时。

    王师傅(司机):当年就是在露天院子里做手术,鼻窦炎手术的时候连电灯都没有,头抬起来就做。

    旁白:来到卫生院,傅大夫想寻找一下当年的线索,可是已经找不到当年的影子了。这里不仅房子变了,人也变了。当时这个乡卫生院只有一个赤脚医生,而现在这里有六位医生,小小的诊所里也有了一些简单的医疗设备,可以做心电图、B超、透视检查,这与当年相比,医疗队员感慨颇深。
, http://www.100md.com
    傅天真:当时条件非常有限,当地群众对我们的期望很大。当然现在虽然有了一些变化,但是还缺乏一些检验设备,比如尿常规检查、血液常规检查等设备,如果能够有这些设备,这些医生又是全科医生,再加上一些辅助检查,就应该是比较完善了。

    张侃:看到这个状况非常高兴,我87年和95年去过,当时也有很大改变,可是回想起第九批队员去的时候就只有三大件,也就是听诊器、血压表、体温计。现在变化真大,看到后很兴奋。

    刘克玲:九十年代国家卫生部、财政部专门为加强农村基层医疗水平做了一些工作,现在我感觉在全面开发功能上还有欠缺,还有掌握技术人员的基本技能还有不足。

    主持人:接着来看医疗队的工作情况:

    傅天真:当时传染病很多,麻疹、小儿麻痹后遗症、流行病都很多,同时当时营养不良、佝偻病、营养不良性贫血等也很多。现在看来基本上都是一些儿科常见病,传染病基本没有看到,大家对孩子保健方面的需求加强了,在这样的基层知道给孩子吃配方奶粉,跟过去的概念就不一样了。

    刘克玲:三十年后现在他们喝上了自来水,用上了煤气,环境绿化也好多了。这次去我们发现主要是有一些生活方式疾病,比如糖尿病、高血压现在有很多了,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另外还发现风湿病很多,还有的患者开始并不把感冒当回事儿,可是到后来损害到了心脏,有一个28岁的患者都到了心衰的程度了,因此我们感觉到他们渴求预防疾病的知识。

    张侃:当时我去的时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风湿病心脏病晚期的老太太,我们给她用了毛地黄后,一周后她终于可以睡着觉了,她非常高兴,我们当时也很高兴。, http://www.100md.com(回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