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问经典开思路
恩师张学文教授在中医临床、教学、科研的50余年生涯中,执问经典而思路开阔,法崇先贤而师古不泥,积累了丰厚的临床经验和学术心得,特别在温病、急症以及血瘀证、中风、中医脑病等疑难杂症方面造诣颇深,自成风格。我们有幸跟师临证学习多年,受益颇多。
学生时期,张老要求我们背诵了大量经典、药性、汤头等,开始不知道如何使用这些知识,觉得是“死知识”,但经过一段时期的临床以后,就觉得原来学的东西、背的东西“活了”,面对病人时,一段段经文、一条条方歌在脑海里浮现。张老还要求每周要跟他出一次门诊或查一次房,这对我们后来的中医生涯影响深远。
记得第一次跟师查房,张老为一位50来岁的女性喘证病人诊断。患者经西医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但用多种抗生素无效。中医按“痰湿壅肺”治疗,效果也不理想。经过细心检查,张老指出该病人为心阳不振、肺气郁闭、血行不畅,治疗应温通心阳、开宣肺气、活血化瘀。
当时我们就很不理解,这个病人痰热壅肺征象比较明显,口苦而粘,小便黄,大便干,舌红苔黄腻,若用温通心阳之剂,会不会火上浇油呢?张老解释道,这个病人本质属阳虚有寒,所以怕冷,脉沉细。口苦而粘,小便黄,大便干,舌红苔黄腻,似属热象,但此热乃痰郁气阻而化热,故芩、连、鱼腥草之属,必要时可用一两次,万不可久用重用。该病人入院后,已用过芩、连、鱼腥草之类,故现在应急予温通心阳、开宣肺气、活血化瘀之剂。果然,服张老方一周后,患者诸症大减,病情明显好转。
, http://www.100md.com
跟张老出诊,遇到病情比较复杂的病人,他都会用简练的语言告诉我们,从哪本经典中找答案,病人的本证是什么?假象是什么?或者在多个证候兼见情况下,要先处理什么,后处理什么。在后来的工作中遇到类似病人时,我们就会想起经典上的有关段落和方法以及老师的一招一式,不仅感到信心十足,而且处理起来也得心应手。
张老在防治温病功夫独到,探索内科杂病也成绩斐然。他在治疗方法上根据《理瀹骈文》
“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理论,主张药物内服和外洗相结合,即中草药煎熬,药汁内服,药渣用于泡脚;或针药并用;或药物内服结合药物敷贴,疗效相得益彰。跟他学习,我们受益匪浅。
跟随张老临证,印象最深的是首先要求你背诵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强调业医必先重医德。身为陕西省孙思邈研究会副会长的张老,对孙思邈的医德思想颇为推崇,自己也以实际行动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 http://www.100md.com
去年张老来我院参加院庆期间,时间安排得特别紧,白天查房、病例讨论,和医护人员座谈,晚上批改弟子们的读书心得和准备第二天的讲稿。晚上11点多,来自湛江农村的一对夫妇带着八岁的儿子风尘仆仆地来到张老的住处。
这是张老的一个老病号,几年前,夫妇俩就怀抱患脑积水的儿子到陕西咸阳请张老鉴定一下自己的儿子还有没有救,因为当地医院已经不收治他们的儿子了。张老查看完患儿后,说有希望,夫妇俩这才松了一口气。经过张老半年多的调治,这个患儿竟然基本痊愈了,只是有时头痛。现在这夫妇俩特地来感谢张老,二是再请求为其子继续诊治。
当时,张老与弟子们还在研讨医籍中存在的问题,一弟子就把他们挡在门外。张老得知有病人来看病,不容分说,就把他们请到房间。起初张老还真没把他们认出来,听了夫妇俩的叙述,张老才回忆起这么一回事。他细心地给孩子诊察,开药,嘱咐如何把中药做成丸药。临别这对夫妇拿出红包以示感谢。张老婉拒说,这红包我不能收,收了有辱我的信念。
, http://www.100md.com
在临证中,我们觉得张老是非常严厉的。弟子稍稍对病人处理不恰当,或对病人稍稍流露出不耐烦,就会遭到张老的严厉责骂。他不管是在病房,还是在诊室,不管是当着全科同事的面,还是当着病人的面,都会毫不留情。目的就是让你永远记住这件事。
张老责骂过学生、弟子、家人,但唯独对病人敬如上宾。一次我们在张老家里吃饭时,有一对中年农村夫妇来看病。这对农村夫妇穿戴非常脏,一屁股坐在了沙发上,还将一捆带着泥土的野菜放到茶几上。张老的儿子很不高兴,说:“老头子看了一上午病人,动都没动,你们也不让他休息一下。”张老听到这里,把筷子用力往桌子上一摔,将儿子骂了出去,并耐心地给这对夫妇看了病。看完病,张老对我们说,病人不是迫不得已不会到家里来看病的。果然,这对夫妇家在陕北,由于下午没有班车,怕天黑山路难行,所以到家里看病。其实张老家就是病人接待站,师母常常端茶倒水伺候已经习惯了。
我们跟师时间不长,但老师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激励我们刻苦钻研经典,勤于临床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医疗水平,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百拇医药(符文彬 孙景波)
学生时期,张老要求我们背诵了大量经典、药性、汤头等,开始不知道如何使用这些知识,觉得是“死知识”,但经过一段时期的临床以后,就觉得原来学的东西、背的东西“活了”,面对病人时,一段段经文、一条条方歌在脑海里浮现。张老还要求每周要跟他出一次门诊或查一次房,这对我们后来的中医生涯影响深远。
记得第一次跟师查房,张老为一位50来岁的女性喘证病人诊断。患者经西医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但用多种抗生素无效。中医按“痰湿壅肺”治疗,效果也不理想。经过细心检查,张老指出该病人为心阳不振、肺气郁闭、血行不畅,治疗应温通心阳、开宣肺气、活血化瘀。
当时我们就很不理解,这个病人痰热壅肺征象比较明显,口苦而粘,小便黄,大便干,舌红苔黄腻,若用温通心阳之剂,会不会火上浇油呢?张老解释道,这个病人本质属阳虚有寒,所以怕冷,脉沉细。口苦而粘,小便黄,大便干,舌红苔黄腻,似属热象,但此热乃痰郁气阻而化热,故芩、连、鱼腥草之属,必要时可用一两次,万不可久用重用。该病人入院后,已用过芩、连、鱼腥草之类,故现在应急予温通心阳、开宣肺气、活血化瘀之剂。果然,服张老方一周后,患者诸症大减,病情明显好转。
, http://www.100md.com
跟张老出诊,遇到病情比较复杂的病人,他都会用简练的语言告诉我们,从哪本经典中找答案,病人的本证是什么?假象是什么?或者在多个证候兼见情况下,要先处理什么,后处理什么。在后来的工作中遇到类似病人时,我们就会想起经典上的有关段落和方法以及老师的一招一式,不仅感到信心十足,而且处理起来也得心应手。
张老在防治温病功夫独到,探索内科杂病也成绩斐然。他在治疗方法上根据《理瀹骈文》
“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理论,主张药物内服和外洗相结合,即中草药煎熬,药汁内服,药渣用于泡脚;或针药并用;或药物内服结合药物敷贴,疗效相得益彰。跟他学习,我们受益匪浅。
跟随张老临证,印象最深的是首先要求你背诵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强调业医必先重医德。身为陕西省孙思邈研究会副会长的张老,对孙思邈的医德思想颇为推崇,自己也以实际行动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 http://www.100md.com
去年张老来我院参加院庆期间,时间安排得特别紧,白天查房、病例讨论,和医护人员座谈,晚上批改弟子们的读书心得和准备第二天的讲稿。晚上11点多,来自湛江农村的一对夫妇带着八岁的儿子风尘仆仆地来到张老的住处。
这是张老的一个老病号,几年前,夫妇俩就怀抱患脑积水的儿子到陕西咸阳请张老鉴定一下自己的儿子还有没有救,因为当地医院已经不收治他们的儿子了。张老查看完患儿后,说有希望,夫妇俩这才松了一口气。经过张老半年多的调治,这个患儿竟然基本痊愈了,只是有时头痛。现在这夫妇俩特地来感谢张老,二是再请求为其子继续诊治。
当时,张老与弟子们还在研讨医籍中存在的问题,一弟子就把他们挡在门外。张老得知有病人来看病,不容分说,就把他们请到房间。起初张老还真没把他们认出来,听了夫妇俩的叙述,张老才回忆起这么一回事。他细心地给孩子诊察,开药,嘱咐如何把中药做成丸药。临别这对夫妇拿出红包以示感谢。张老婉拒说,这红包我不能收,收了有辱我的信念。
, http://www.100md.com
在临证中,我们觉得张老是非常严厉的。弟子稍稍对病人处理不恰当,或对病人稍稍流露出不耐烦,就会遭到张老的严厉责骂。他不管是在病房,还是在诊室,不管是当着全科同事的面,还是当着病人的面,都会毫不留情。目的就是让你永远记住这件事。
张老责骂过学生、弟子、家人,但唯独对病人敬如上宾。一次我们在张老家里吃饭时,有一对中年农村夫妇来看病。这对农村夫妇穿戴非常脏,一屁股坐在了沙发上,还将一捆带着泥土的野菜放到茶几上。张老的儿子很不高兴,说:“老头子看了一上午病人,动都没动,你们也不让他休息一下。”张老听到这里,把筷子用力往桌子上一摔,将儿子骂了出去,并耐心地给这对夫妇看了病。看完病,张老对我们说,病人不是迫不得已不会到家里来看病的。果然,这对夫妇家在陕北,由于下午没有班车,怕天黑山路难行,所以到家里看病。其实张老家就是病人接待站,师母常常端茶倒水伺候已经习惯了。
我们跟师时间不长,但老师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激励我们刻苦钻研经典,勤于临床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医疗水平,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百拇医药(符文彬 孙景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