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食品”每天“放倒”500人
监管难题亟待破解
许多食品添加剂安全不安全,都在于食品加工者能否依法、合理、适量使用。对添加剂食品的安全性,不仅缺乏相关知识和检测手段的消费者难以了解,连监管人员也很难明察秋毫。由于缺乏有效监管,食品添加剂过量使用、不当使用,甚至使用工业化学“添加剂”在食品加工企业成了家常便饭。
即使进行检测,由于设备、检测水平等原因,同样的商品可能在不同的检测条件下出现不同的结果。在南京,不久前发生了这样的事:为检测同一厂家的腐竹是否含有甲醛,3个部门对之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令人大跌眼镜:工商部门的检测结果为甲醛超标100多倍,质检所的检测结果为合格,省、市疾病控制中心检测结果均为含有甲醛,且含量超标严重。
有识之士呼吁,终结食品“毒化美容”行为,必须加强对危险化学用品销售及食品添加剂使用的管理。北京市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列席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罗益锋呼吁,北京市政府应加强协调建立“北京危险化学品交易市场”,通过电子商务的方式,商品在政府指定的仓库集中储存,专业的物流配送公司实行配送,从而使整个危险化学品的交易处于政府的掌控之中。
, 百拇医药
祸源:生产与流通之痛
一日三餐虽然是人们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事,但一个民族的饮食,可以影响这个民族的未来。
透视我国餐桌不安全之祸,祸源在于食品加工与流通过程中的“遍地开花”式生产经营与诚信缺位情况下的“无恶不作”式恶性竞争。
70%的小作坊,如之奈何?
“10大类大中型食品生产企业获生产许可证的力争达到90%”,这是今年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的目标之一。然而这种“抓大放小”式的认证工作,和有关部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专项检查,对于淘汰来自“70%的小作坊”的食品,显得力不从心。
2001年至2003年的专项调查发现,我国食品企业70%是10人以下的“家庭小作坊”,超过一成的企业没有营业执照,两成无标准生产,近七成不具备食品检验能力,近一半食品出厂不检验,近三成对进厂原材料不进行任何形式的把关,六成根本不具备基本生产条件,难以保证食品质量安全。
, 百拇医药
在四川省质监局,记者听到这样一种说法:“未获证的40%企业只占有市场5%的份额,这对食品安全总体形势影响不大。”这也体现了部分监管部门“抓大放小”的思维方式。
事实说明,在食品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小的是危险的。近期媒体曝光的“夺命酒”、杀婴奶粉等事件中,问题食品的“出生地”多来自城乡接合部的小作坊、名不见经传甚至找不到办公地点的小企业。
隐患良多,70%的食品加工小作坊却是现实的国情。它适应了数量可观的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国务院提出“监管重心下移”,对实际情况很有针对性,但移到什么地方?这对有关执法部门传统工作方式是一种挑战。
“要管的太多喽!”四川省工商局消费者权益保护处李辉处长话语中透出一些无奈。他告诉记者,当前食品制假售劣活动出现向城乡接合部转移的趋势,特别是城市的社区单元房、出租屋,市郊失地农民私搭乱建房里,食品加工生产条件非常恶劣,食品安全很难保证。相对复杂的情况,又给职能部门的监管带来很大难度。
, 百拇医药
QS认证能否“一认了之”
从抓数量保证供给,到抓质量确保安全,我国政府对食品的管理目标和方式已经发生巨大的转变。从“源头”抓食品安全,是有关部门工作的一大着力点。
国家质检总局2002年的一项专项调查显示,在对人民群众日常所需的小麦粉、大米、植物油、酱油、食醋等5类食品抽查发现,全国平均合格率只有59.9%。这一尴尬的调查数据,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我国实施食品市场准入制度、推行QS认证这一从“源头”抓食品安全之举。
尽管许多消费者对蓝白色的“QS”标志还有点陌生,这项自2002年8月1日起在我国实施的食品市场准入制度,正成为各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工作的重头戏。
在四川省质监局监督处办公室,记者看到十来平方米大的房间里,桌子、沙发、椅子上到处堆满了企业报上来的认证资料。副处长李敏略带歉意地对记者说:真是,我们这儿连个坐的地方也没有了。
, 百拇医药
食品企业生产许可证制度,即对企业生产的食品实施强制检验的制度,检验合格的食品出厂前要加印(贴)质量安全标志,即QS标志。继米面油酱醋等五类食品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之后,又公布了“新十类”(肉制品、乳制品、饮料、调味品、方便面、饼干、罐头、冷冻食品、速冻食品、膨化食品)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要求。
四川去年年底结束了五类食品生产企业的认证,983个企业获得了1207个证书,企业获证的比率约为60%,这些企业在四川省的市场占有率是95%,“基本保证了五类食品的安全供应”。
然而认证是否可以“一认了之”?四川省工商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与质监等部门联合执法中,一些已经通过QS认证的企业,生产条件还非常之差,仍是小作坊条件。进行QS认证,质监部门作为“把关人”必须有科学的标准。对于不同的食品生产企业,什么样的条件是必须的,是可以给予“认证”的,应有科学的界定,否则进行认证没有意义。
, 百拇医药 对于外界关于QS认证科学性的诟病,李敏处长说:“由于经费严重不足,我们的设备能力与国际要求比差一大截,很多工作力不从心。比如大米,日本要检132个指标,而我们只能做十几个指标。这也造成别国的大米能轻松进中国,而中国的大米出口难。”
在食品生产环节以“准入”为主的制度安排下,对获证企业食品生产质量的把关,主要靠企业的自我检验。由于缺乏诚信、道德评价对企业的淘汰机制,在市场恶性竞争中,一些具备良好生产条件的企业也会放松质量控制以降低成本。这不能不说是抓认证“准入制”的悲哀。“我们确实也发现一些获证企业放松了质量控制”,李敏告诉记者,对“个别企业”出现的质量问题,他们采取了暂扣许可证督促其整改的措施,但还没有出现吊销的情况。
, 百拇医药
许多食品添加剂安全不安全,都在于食品加工者能否依法、合理、适量使用。对添加剂食品的安全性,不仅缺乏相关知识和检测手段的消费者难以了解,连监管人员也很难明察秋毫。由于缺乏有效监管,食品添加剂过量使用、不当使用,甚至使用工业化学“添加剂”在食品加工企业成了家常便饭。
即使进行检测,由于设备、检测水平等原因,同样的商品可能在不同的检测条件下出现不同的结果。在南京,不久前发生了这样的事:为检测同一厂家的腐竹是否含有甲醛,3个部门对之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令人大跌眼镜:工商部门的检测结果为甲醛超标100多倍,质检所的检测结果为合格,省、市疾病控制中心检测结果均为含有甲醛,且含量超标严重。
有识之士呼吁,终结食品“毒化美容”行为,必须加强对危险化学用品销售及食品添加剂使用的管理。北京市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列席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罗益锋呼吁,北京市政府应加强协调建立“北京危险化学品交易市场”,通过电子商务的方式,商品在政府指定的仓库集中储存,专业的物流配送公司实行配送,从而使整个危险化学品的交易处于政府的掌控之中。
, 百拇医药
祸源:生产与流通之痛
一日三餐虽然是人们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事,但一个民族的饮食,可以影响这个民族的未来。
透视我国餐桌不安全之祸,祸源在于食品加工与流通过程中的“遍地开花”式生产经营与诚信缺位情况下的“无恶不作”式恶性竞争。
70%的小作坊,如之奈何?
“10大类大中型食品生产企业获生产许可证的力争达到90%”,这是今年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的目标之一。然而这种“抓大放小”式的认证工作,和有关部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专项检查,对于淘汰来自“70%的小作坊”的食品,显得力不从心。
2001年至2003年的专项调查发现,我国食品企业70%是10人以下的“家庭小作坊”,超过一成的企业没有营业执照,两成无标准生产,近七成不具备食品检验能力,近一半食品出厂不检验,近三成对进厂原材料不进行任何形式的把关,六成根本不具备基本生产条件,难以保证食品质量安全。
, 百拇医药
在四川省质监局,记者听到这样一种说法:“未获证的40%企业只占有市场5%的份额,这对食品安全总体形势影响不大。”这也体现了部分监管部门“抓大放小”的思维方式。
事实说明,在食品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小的是危险的。近期媒体曝光的“夺命酒”、杀婴奶粉等事件中,问题食品的“出生地”多来自城乡接合部的小作坊、名不见经传甚至找不到办公地点的小企业。
隐患良多,70%的食品加工小作坊却是现实的国情。它适应了数量可观的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国务院提出“监管重心下移”,对实际情况很有针对性,但移到什么地方?这对有关执法部门传统工作方式是一种挑战。
“要管的太多喽!”四川省工商局消费者权益保护处李辉处长话语中透出一些无奈。他告诉记者,当前食品制假售劣活动出现向城乡接合部转移的趋势,特别是城市的社区单元房、出租屋,市郊失地农民私搭乱建房里,食品加工生产条件非常恶劣,食品安全很难保证。相对复杂的情况,又给职能部门的监管带来很大难度。
, 百拇医药
QS认证能否“一认了之”
从抓数量保证供给,到抓质量确保安全,我国政府对食品的管理目标和方式已经发生巨大的转变。从“源头”抓食品安全,是有关部门工作的一大着力点。
国家质检总局2002年的一项专项调查显示,在对人民群众日常所需的小麦粉、大米、植物油、酱油、食醋等5类食品抽查发现,全国平均合格率只有59.9%。这一尴尬的调查数据,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我国实施食品市场准入制度、推行QS认证这一从“源头”抓食品安全之举。
尽管许多消费者对蓝白色的“QS”标志还有点陌生,这项自2002年8月1日起在我国实施的食品市场准入制度,正成为各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工作的重头戏。
在四川省质监局监督处办公室,记者看到十来平方米大的房间里,桌子、沙发、椅子上到处堆满了企业报上来的认证资料。副处长李敏略带歉意地对记者说:真是,我们这儿连个坐的地方也没有了。
, 百拇医药
食品企业生产许可证制度,即对企业生产的食品实施强制检验的制度,检验合格的食品出厂前要加印(贴)质量安全标志,即QS标志。继米面油酱醋等五类食品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之后,又公布了“新十类”(肉制品、乳制品、饮料、调味品、方便面、饼干、罐头、冷冻食品、速冻食品、膨化食品)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要求。
四川去年年底结束了五类食品生产企业的认证,983个企业获得了1207个证书,企业获证的比率约为60%,这些企业在四川省的市场占有率是95%,“基本保证了五类食品的安全供应”。
然而认证是否可以“一认了之”?四川省工商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与质监等部门联合执法中,一些已经通过QS认证的企业,生产条件还非常之差,仍是小作坊条件。进行QS认证,质监部门作为“把关人”必须有科学的标准。对于不同的食品生产企业,什么样的条件是必须的,是可以给予“认证”的,应有科学的界定,否则进行认证没有意义。
, 百拇医药 对于外界关于QS认证科学性的诟病,李敏处长说:“由于经费严重不足,我们的设备能力与国际要求比差一大截,很多工作力不从心。比如大米,日本要检132个指标,而我们只能做十几个指标。这也造成别国的大米能轻松进中国,而中国的大米出口难。”
在食品生产环节以“准入”为主的制度安排下,对获证企业食品生产质量的把关,主要靠企业的自我检验。由于缺乏诚信、道德评价对企业的淘汰机制,在市场恶性竞争中,一些具备良好生产条件的企业也会放松质量控制以降低成本。这不能不说是抓认证“准入制”的悲哀。“我们确实也发现一些获证企业放松了质量控制”,李敏告诉记者,对“个别企业”出现的质量问题,他们采取了暂扣许可证督促其整改的措施,但还没有出现吊销的情况。
,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