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教育 > 研讨
编号:10468584
高等中医教育面临的尴尬景况与对策刍议
http://www.100md.com 2004年9月23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217期
     笔者从事中医医疗、教学和行政管理工作20余年,体会到当前高等中医教育面临的巨大困难和挑战:如社会各界、医疗机构和上级主管部门对中医专业学生的临床工作能力不满意,以致中医专业学生就业率和高等中医院校的声誉受到很大影响。由此引发了转变教育思想,改革教学工作,提高中医专业学生的临床工作能力的思考。笔者认为宏观上医学生的临床工作能力要符合卫生服务的需求,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疾病谱的变化和就诊流向。微观上,医学生的临床工作能力要适应医院工作的需要,要为医院的建设与发展服务。只有这样,中医专业学生才能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高等中医院校的声誉才能提高。但来自高等中医教育系统内外的阻力使高等中医教育处境尴尬,改革异常艰辛且迟缓。

    一、当前高等中医教育面临的尴尬景况

    (一)来自医院、社会的压力和对中医人才认识的误区

    当前医疗市场竞争激烈,中医院较之同级西医院建院时间短,底子薄,业务范围较局限,技术相对滞后,含金量低,故在市场竞争中相对处于劣势。为改变这种状况,各级中医院积极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加强急诊和病房建设。由此导致对西医人才的需求和引进大于对中医人才的需求和引进,用西医人才的标准(如急诊救治能力、病房工作和手术能力)来衡量中医人才。不言而喻,由于历史的原因,在这些方面中医不如西医。但却因此得出结论:中医院校毕业生动手能力差。
, http://www.100md.com
    由于市场的需求、对中医人才认识的误区和中医专业学生就业面临的巨大压力,以及现代医学的理论知识和技术不断更新等原因,迫使高等中医教育的目标从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等方面向着“西化”道路迈进,在学时分配上,中西医课时安排比例从7:3演化为6:4;为就业的需要,学生在自习时间的分配上,往往为5:5,甚至更多。同时,由于中医实习基地等级较低且带教力量较弱,使得中医专业学生毕业实习在基地和时间安排上、学生对西医实习的重视程度上“西化”更加严重。所有这些都削弱了中医教育,导致了学生中医底子差、基本功不扎实的结局。

    (二)中医专业学生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及学术标准与现实存在巨大差距

    1998年~1999年扩招以来,有关部门笼统地将大学教育统称为大众教育和基础教育,强调公共基础课程以拓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渠道,提高就业率,其主观愿望不错。公共课、素质教育课比重加大,就高等中医药院校而言,已占中医专业学生总学时数(3500学时左右)的30%左右。由于医院和社会的压力,中医专业的学生要学习中西医两套课程体系,除公共课和素质教育课外,剩下2000多学时再按中、西医课程6:4分配,中医课程授课学时仅1000多学时。时间和精力不合理分配的结果是:大多数中医专业学生“中不中、西不西”,而西医院校不存在此类似问题。其次,临床实习期间,由于强调训练学生的急诊救治、病房工作和外科处置能力,中医实习基地能胜任者很少,故临床实习大部分安排在地市级以上的西医院进行,中西医实习时间约为3:7。上述种种原因决定了中医专业学生的中医基本功和临床技能都不强。但是医学不同于其它专业教育,它是职业教育,它的对象是人,动辄关系到患者的生死存亡,所以医学不应该是大众教育和基础教育,应该是精英职业教育!
, 百拇医药
    再次,学校和有关部门制定的培养目标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抬高了学术标准,把医学本科毕业生定位为高级人才、医师,完全与现实脱节,误导了医学本科毕业生的认识。医学本科生毕业后如果参加工作,第一年是见习医师,无处方权,不能独立工作;一年后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合格即为正式医师,拥有处方权,可独立工作。故医学生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医师队伍的后备人才。

    (三)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及其教学内容问题严峻

    1.教学计划问题:中医学的基础是文、史、哲与自然辩证法(包括部分天文、地理知识等)。但由于学时不够,长期以来高等中医院校对文、史、哲和自然辩证法重视不够,学习过于肤浅,文、史、哲与自然辩证法功底不扎实,思维方式方法有偏差,亦不活跃,故难以理解中医学的精髓,导致中医四大经典学习效果不佳,兴趣不大。如此又怎能奢谈继承与发扬呢?

    2.课程设置及其教学内容问题:从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学专业规划教材的第二版到第七版,其课程设置体系和教学内容没有发生质的变化,处于超稳态。在学科与课程高度整合又高度分化的今天,中医学过分强调各门课程的重要性及其分化,课程之间的整合不够,衔接性差。如中医常见证型及病因病机、方药、辨证分析等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方剂学和临床各门课程中多次重复,经典著作教学与基础课程及临床课程之间的重复,各门课程之间的重复等。另外,教学内容与临床实际工作联系不紧密,必然导致时间分配不合理和浪费。也必将导致学生随着入学时间的增长,学习的兴趣反而下降,学习效果不好,专业思想不巩固,部分学生出现厌学现象或把大部分精力和时间转移到西医课程的学习上。
, http://www.100md.com
    (四)临床实践质量不高、时间不足

    各级中医院建院短、底子薄,各级卫生行政部门长期以来对中医临床教学基地重视不够,投入严重不足;加之市场经济的冲击,医院首重医疗,视临床教学工作可有可无,人力物力投入亦不够,故能胜任中医临床教学的基地绝对数量不足,带教质量不高。随着高等中医药院校规模扩大,教学条件和教学资源不足的情况将越演越烈,临床实践质量也必将继续下滑。

    临床教学基地数量不足、学校师资和办学经费紧张影响到近几年中医专业学生课间见习的时间,甚至导致有些课程的课间见习无法进行,相当一部分教学工作停留在理论上。

    此外,由于就业影响,很多院校在修订教学计划时,取消了第三学年的教学实习,使得学生接触临床时间较晚,这势必影响学生临床学习的效果。近几年来,各地“双向选择”的时间大大提前,严重冲击了医学生的毕业实习。为了就业,学生从毕业前1年的11月忙到毕业当年5月~6月,耗去了学生半年甚至更多时间。这无形中使医学生5年的学习时间缩减到4年半,其结果也不言而喻。
, 百拇医药
    二、对策

    加大中医药的政策支持和宣传力度,加大投入,重视中医药、中医药人才和中医药教育成为大势所趋。同时高等中医教育要为医院的生存和发展服务,要主动适应医院的建设需要,要“与时俱进”。

    (一)高等中医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及学术标准的重新认识及定位

    1.高等中医教育的重新认识及定位:高等中医教育是中医药的重要部分,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故应允许它按照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去办学,不能以西医学的办学方法和特点来衡量和规范中医教育。同时高等中医教育也是精英教育和职业教育,不能用大众教育和基础教育的理论去指导和要求。

    2.人才培养模式及学术标准的重新认识及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和学术标准应与人才培养层次及培养方向相一致:在层次和学术标准上应有专科、本科、研究生之分;在培养方向上应有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及其它专业与方向之分;从整体上讲,在层次上还应有在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之分。不同层面上相互之间要有一定的交叉,但应各有侧重与特点,各有具体的教学要求和学术标准。如:
, 百拇医药
    专科教育应偏重于中医学的职业技能教育,培养方向和学术标准,如针灸技师、推拿技师、美容技师、康复技师与保健技师等。

    本科教育应介于精英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培养方向和学术标准为掌握中医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临床操作技能,熟练运用“三基”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中医师、针灸推拿医师和康复治疗医师队伍培养后备人才。

    7年制和研究生教育应偏重于精英教育,应系统地学习中医学,强化其基本功和专业技能,发展专业技能性较强的专业:如中西医临床医学、骨伤、五官和外科专业,打造精品。学术标准高于本科,除掌握“三基”、临床操作技能、熟练运用“三基”解决问题的能力之外,重在培养其综合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一定的科研意识及能力,培养高级医师队伍的后备人才。为满足社会和医院对复合型及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应大力发展长学制与研究生教育。

    目前,中医学终身教育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在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层次不清晰,任务和重点不明确,整个社会和医院对这三个层次的教育亦认识不清,把很多需要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解决的问题,全部加在了在校教育上,导致在校教育负担过重,学校和学生难以周全。为此应积极建立中医学终身教育体系,把学校和学生从过重的学习负担中解放出来,给他们一定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与创新的时间与空间。
, 百拇医药
    (二)改革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

    由于对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学术标准的重新定位,高等中医教育各专业的性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必须做出相应的改革和修正。

    1.从临床工作实际着手,改革教学计划,整合与优化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现行各高等中医院校中医学类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其构架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初,40多年来未有根本性变革和突破,明显滞后于社会、经济和卫生事业的发展、疾病谱的变化。故应从培养模式的全局出发,打破现行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超稳态,重新修订与设置,对现有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及深化,构建中医专业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在课程设置上要适应人才知识结构整体优化的需要,突出主干课程的地位,把一些非核心课程转变为选修课程,把学科相近的几门课程优化整合,重组为一门新课程,或整合到其它课程中,减少横向和纵向的重复。处理好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与经典著作的关系,如处理好《内经》、《难经》与中医基础课程的关系,整合中药学和方剂学为《方药学》,探索《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与中医临床课程的整合与优化。在课程的时间分配上加大基础课程和经典著作的时间,适当减少临床课程讲授时间。加强临床课程的改革,及时引入反映医学模式、医学服务模式转变所必须的各种新概念、新知识和新技能,开设一些反映临床诊治理论和技术新进展的选修课程,以增强和提高学生临床工作的适应性和动手能力。在临床课程的教学中,要多练少讲。在教学内容上突出主要内容,讲授基本的和共性的部分,减少讲授个性的和特殊性的部分;重点是讲方法,给拐杖,当向导,训练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基本技能。加强基础与临床、理论与实践内在联系的教学,突出实践对促进知识理解和掌握、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作用。
, 百拇医药
    重编有学术特色、时代性强、文字精练的教材,增加临床实用性,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2.夯实中医学基础:重视和加大文、史、哲和自然辩证法及四大经典等基础课程的教学力度和时间,夯实中医专业学生的基本功,为学习、继承与发扬中医学术思想打下坚实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工作中有所发展,有所发明,有所创新。综观历代名医,其文、史、哲和自然辩证法功底深厚,深刻理解中医精髓,原创性潜力大,故每遇疑难怪病,能随机应变,遵古不泥古,妙手叠出,所拟方药或遵经方或加减化裁皆中病机,药到病除,令同行叹服,堪为后世习医者之楷模。

    (三)提高“习”的比例,加强临床工作能力的训练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一名优秀的医生,从实践的意义上讲就是丰富经验积累的结果。要想缩短从学生到医生的过程,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就必须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为此,我们要改革从基础教学到临床教学再实习的“老三段”教学模式,克服理论教学结束后再到临床实习——“算总帐”的做法。重新修订教学计划,探索分阶段教学(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交叉进行)或边学习边实践的模式,精简课堂教学时间,大量开展床旁教学;提倡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法,倡导自学。加大开放实验室的力度,强化和增加课间见习、教学实习、农村医疗和社区医疗;建立临床技能实验室,规范中医临床技能标准化考核内容和方式方法。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和反复临床。每年可轮流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或假期到医院见习,观摩和参加适当的临床工作(包括部分急诊工作、教学查房、病案讨论和专题讲座),请临床医师讲授临床医学的新进展新动态。实施总体规划与阶段培养、总体要求与阶段要求、期末考试与平时测验相结合的培养方案。在临床实践中,强调训练学生的临床辨证思维能力是提高其临床工作能力的核心,是培养中医专业学生的关键所在;训练临床基本技能是临床工作能力的基础。
, 百拇医药
    让学生在学习中不间断地到临床工作的第一线去体验医师的工作,使其在反复临床实践中,积累大量感性认识,使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不断强化基本功,反复锻练临床工作能力,并得到不断的提高和升华。可以预见,这种方式培养的学生,其基本功扎实,适应临床工作快,能力强,将会深受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欢迎。

    (四)实施导师制的教学,重视临床辨证诊治思维方法和步骤的培养

    历来临床辨证诊治思维方法就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说,以致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都要经过较长或很长时间的摸索,才能逐步成熟而独立胜任工作。这就从客观上延后了毕业生成才的时间,这也是用人单位认为“中医专业学生临床工作能力低”和学生择业困难的原因之一。

    我们要开展临床辨证诊治思维方法和步骤的培养及教学,积极地进行这方面的探索和研究。我们要吸取传统中医师承教育的可取之处,探索和建立现代“跟师学艺”模式,扩编本地区名医(或高年资医师)为学生导师,组织学生向他们学习。剖析名医辨证施治的思维方法和过程,让学生领会临床思维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和基本原理,掌握临床辨证诊治的思维方法和步骤,同时继承和发扬名医的理论与医术。
, 百拇医药
    组织学生进行典型病案和疑难杂病例讨论,给他们充分发言的机会,组织模拟病人对学生进行临床标准化考试。在讨论和考试中注意训练、培养和规范学生的临床辨证思维方法、能力和临床技能,使学生逐渐成熟起来。

    (五)提高学生中医急诊处治能力与水平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疾病谱的改变,各种危急重病的救治对医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中医生的急诊救治能力和中医的急诊救治率、治愈率,已成为各级中医院能否提高和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自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各级中医院兴衰成败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了这一点。随着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区域卫生规划的实施,各地中医院要力争成为本地区的医、教、研中心,担负起本地区政府赋予的医、教、研任务。这需要各中医院健全临床各科室,发展急诊科室,提高中医院的急诊救治能力。综合协调的发展必将成为各级中医院的发展趋势和奋斗方向。

    对此,中医高等院校在制定教学计划、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组织课间见习、毕业实习和训练临床技能时,要注意培养中医专业学生的急诊救治能力,主动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各级中医院的发展。
, 百拇医药
    (六)建立高等中医教育临床教学工作质量评估体系

    要提高高等中医教育临床教学工作的质量,必须建立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和教学质量评估委员会。只有通过评估才能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评估内容应包括:阶段(学期与学年)评估与毕业评估(整体评估)、理论教学评估和实践教学评估等全程、全方位的评估。评估层次应分为学校教学管理专家评估、同行评估和学生评估等多层面;在实践教学评估中应大量吸收校外专家和同行参加评估。

    为使评估客观、公正、公平、公开,应委托医学专业学术委员会按照中医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学术标准、政府和学校投入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并且长期化和制度化,每次评估结果一定要向社会如实公布。以保证评估全面且结果可信。为使评估达到促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评估机构应将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学校通报,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措施;对存在的问题,学校应向学生和社会承诺并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及时间。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临床工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高等中医院校的声誉,也有利于社会及医院对人才的认识与理解,有利于用人单位与学生的双向选择。, 百拇医药( 江蓉星 成都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