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报讯 有的美国同性恋者长期和艾滋病人发生无保护措施的性关系,但始终不会感染,是因为他们天生携带特殊的细胞因子。最新研究发现,中国人群中除了可能具有同样的保护基因,也许还存在特有变异因子。昨日,来自华盛顿大学的艾滋病分子病毒学专家朱托夫,在暨南大学艾滋病基因与疫苗研究开发中心发表了这一成果。
有人天生不会感染艾滋病毒
兼任暨南大学客座教授的联合国艾滋病总署专员、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艾滋病分子病毒学实验室主任朱托夫博士昨日抵达广州。他向众媒体发布了今年9月15日在《美国传染病学杂志》(全球传染病学科最高级别刊物)刊登的一篇科研论文结论。 根据其实验室长达10年的跟踪发现,在他们观察过的1万名同性恋人群中,其中有近100人和艾滋病人长期保持无安全措施的性关系,但始终没有感染艾滋病毒,这一特殊人群被定义为“长期暴露不感染者”。在他们追踪的这100人中,3%的人具有DC-SIGN变异基因,他们终身不会感染HIV;30%的人具有DC-SIGNR变异基因,感染HIV的机会比普通人低19倍。近期朱托夫领导的实验室就这一发现做了首次发布,并向美国当局申请专利。
“DC-SIGN就好像是一个细胞上长的手,专门用来抓艾滋等病毒,再把病毒传给血液淋巴细胞,这样人体就感染了艾滋病。但是变异的DC-SIGN就好像手断了,抓不了病毒,也就无法带到人体里面。”朱托夫生动地解释了这个原理。
中国人或存有特殊基因
朱托夫领导的实验室这一重大发现,目前在广东省基本找到了吻合对象。暨南大学艾滋病基因与疫苗研发中心、广州市传染病院、深圳市传染病院早先已经和朱托夫进行了技术合作,他们共同启动了“中国人群HIV/AIDS相关基因多态性分析和抗性基因筛选”项目。
项目组上月在深圳选取了正常人群、艾滋感染者及发病者、高危人群进行基因测试,采集到几十个基本符合“长期暴露不感染者”条件(每周2次、连续4个月与艾滋病患者发生高危行为但不感染)的样本,其中有1例携带有高度相似的DC-SIGN、DC-SIGNR变异基因。但因为存在人种、选样标准的差别,该变异基因是否对艾滋病存在同样的抗性还需最后确定。朱托夫还透露了更为惊人的消息:“除了这两种已知的变异基因,中国人很可能有自己新的变异基因,但其艾滋病抗性有待证实。”关于这一发现,目前已经进入实验室研究阶段。 (游曼妮 温志勤)
有人天生不会感染艾滋病毒
兼任暨南大学客座教授的联合国艾滋病总署专员、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艾滋病分子病毒学实验室主任朱托夫博士昨日抵达广州。他向众媒体发布了今年9月15日在《美国传染病学杂志》(全球传染病学科最高级别刊物)刊登的一篇科研论文结论。 根据其实验室长达10年的跟踪发现,在他们观察过的1万名同性恋人群中,其中有近100人和艾滋病人长期保持无安全措施的性关系,但始终没有感染艾滋病毒,这一特殊人群被定义为“长期暴露不感染者”。在他们追踪的这100人中,3%的人具有DC-SIGN变异基因,他们终身不会感染HIV;30%的人具有DC-SIGNR变异基因,感染HIV的机会比普通人低19倍。近期朱托夫领导的实验室就这一发现做了首次发布,并向美国当局申请专利。
“DC-SIGN就好像是一个细胞上长的手,专门用来抓艾滋等病毒,再把病毒传给血液淋巴细胞,这样人体就感染了艾滋病。但是变异的DC-SIGN就好像手断了,抓不了病毒,也就无法带到人体里面。”朱托夫生动地解释了这个原理。
中国人或存有特殊基因
朱托夫领导的实验室这一重大发现,目前在广东省基本找到了吻合对象。暨南大学艾滋病基因与疫苗研发中心、广州市传染病院、深圳市传染病院早先已经和朱托夫进行了技术合作,他们共同启动了“中国人群HIV/AIDS相关基因多态性分析和抗性基因筛选”项目。
项目组上月在深圳选取了正常人群、艾滋感染者及发病者、高危人群进行基因测试,采集到几十个基本符合“长期暴露不感染者”条件(每周2次、连续4个月与艾滋病患者发生高危行为但不感染)的样本,其中有1例携带有高度相似的DC-SIGN、DC-SIGNR变异基因。但因为存在人种、选样标准的差别,该变异基因是否对艾滋病存在同样的抗性还需最后确定。朱托夫还透露了更为惊人的消息:“除了这两种已知的变异基因,中国人很可能有自己新的变异基因,但其艾滋病抗性有待证实。”关于这一发现,目前已经进入实验室研究阶段。 (游曼妮 温志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