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各地传统医学 > 民族医药 > 藏族 > 综合信息
编号:10483009
剖析藏药产业发展
http://www.100md.com 2004年10月1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222期
     ●藏药自然资源的底子到底有多厚?

    ●五大问题束缚藏药产业快速前行

    ●从整合起步,向现代化和规范化目标迈进

    藏药自然资源的底子到底有多厚?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投资藏医药领域,藏药产业一度出现重成品生产轻药材来源、重开发轻保护的问题,甚至存在着掠夺式的采集、收购现象,致使藏药自然资源遭到极大破坏甚至面临匮乏。

    藏药自然资源的底子到底有多厚呢?为此,记者进行了一次深入调查。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藏药企业在百家以上,青海省有藏药生产企业不少于30家,西藏有40余家,四川5家,云南5家,甘肃10家,新疆2家,其它内地省市区也有一些生产藏药的企业。据了解,这些企业中不少是在近年来“藏医药热”的带动下新建的,原来的企业也逐步扩产,因此对藏药材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
, http://www.100md.com
    西藏高原是藏医藏药学的发源地,特有的地理气候环境,孕育了丰富的天然药物资源,植被生长情况千差万别,物种分布较为悬殊。据统计,在所有的藏药药材中,除矿物类、动物类药材外,植物药中70%来自青藏高原。有些药材是在西藏这样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才能生长的特有药材。据有关部门考证,西藏高原有植物类药材2584种,动物类药材175种,矿物类药材200多种。其中仅生长在海拔3500米以上高寒缺氧地带的珍贵药材就多达300多种。西藏野生药材的分布情况大致是:林芝地区、昌都地区东南部、山南地区南部、日喀则地区的亚东县、樟木镇、吉隆县等南部为植物物种丰富,植被繁茂地区;昌都西北部、山南西北部、拉萨市、日喀则西北部、那曲南部为植物较为丰富,植被较好地区;阿里地区、那曲西北部为植物物种少而单调的地区。

    需要正视的问题是,虽然藏医《晶珠本草》中记述的单科单种药材达2000多种,但在这些药材中功能与性质相近的药材非常多,目前被使用的只有七八百种。受西藏地域辽阔、气候、地理条件复杂,交通不便等自然条件的限制,各地藏医在一些药物基源的认识上存在一些分歧,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的现象较为普遍。
, 百拇医药
    近些年兴起过“红景天热”、“虫草热”、“雪莲热”,几乎几年“热”一个项目。本来青藏高原“地大物博”,药用资源十分丰富,但资源的掠夺式开发、生态多样性日益遭到破坏,对资源造成极大浪费,使藏药材陷入“越贵越挖、越挖越少、越少越贵”的恶性循环中。青藏高原既有显著的生态特性,又是一个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易于被破坏的地区。从青藏地区上世纪70~80年代大黄产区近1万平方公里绿洲变成黑土滩,到80~90年代红景天资源剃头式的被掠夺,使特有药材一蹶不振,产量急剧下降,生态环境破坏惨重。90年代后期藏药工业化生产的到来,已对不少高原植被造成威胁,如獐牙菜、花锚、唐石特端香、唐特苜蓿、唐石特紫茉莉、翼首草、独一味、绿绒蒿、雪莲等数十种药材越来越少,特别是藏药生产链上原来就没有藏药材供应的主渠道,没有专业的机构,由于盲目采挖开发,生态环境被破坏,导致藏药材资源日益枯竭。例如,藏茵陈的实际采收量已不足实际需求的40%,雪莲、红景天、胡黄连等资源的储量明显锐减,局部区域甚至近于灭绝。

    由于历史原因,从实际出发栽培、养殖药材尚处于试验、规划阶段,具体品种数量尚无法统计。据调查,仅西藏自治区藏药厂曾对波棱瓜子、毛瓣绿绒蒿、矮紫瑾等5种濒危药材进行了栽培和养殖试验;奇正集团曾对大花红景天、独一味、藏茵陈等11种药材进行栽培和养殖试验。
, 百拇医药
    有专家指出,生物多样性保护已为国际所瞩目,资源的开发利用是藏医药发展的前提条件,但持续发展更需要有力的保护与科学的培植,随着藏药的需求量猛增,天然药材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而且为了避免贵重药材的绝种,在保护与开发中培植工作显得更为重要。应以保护与人工抚育相结合,使藏药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达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

     五大问题束缚藏药产业快速前行

    近几十年来,西藏的藏药品种有所增加,规模不断扩大,藏成药生产已由过去的自采、自种、自制、自用状态进入了社会化大生产。来自西藏自治区卫生厅的数据显示,西藏现已有藏药生产企业18家,藏药年产量达到293个品种、1500多吨,其中14个品种被列入国家中药保护品种,24个品种被列入《国家基本药物品种目录》,218种药材被列入国家标准,在工商管理部门正式注册的藏成药商标有20余个,藏成药品已进入20个省、市、自治区市场。2003年,西藏15家藏药生产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586.45万元,销售收入37700.43万元,实现利税5431.02万元。截至2004年7月底,西藏共有10家藏药企业和6家生产企业分别通过国家GMP认证和专家现场检查。
, 百拇医药
    尽管近年来西藏藏药业的发展步子很快很大,前景也为业界看好,但出现的五大问题将十分严重地制约藏药产业的发展,不可忽视。

    一、藏药生产企业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落后,规模小,竞争力弱。记者调查发现,个别藏药厂基本符合GMP规范,但多数藏药产业的生产设备还比较落后,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弱。生产企业无论在硬件或软件上距GMP的要求均有较大差距,未成为西藏优势资源产业的龙头和开发主体。

    在这方面,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曾派GMP认证专家组先后几次深入拉萨地区藏药生产企业,对它们在厂房、生产设备、检验仪器、验证管理等12个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归类,并按照GMP的规定,逐条进行对照,发现存在很多缺陷。今年7月,西藏有3家藏药生产企业因自身条件限制而放弃了GMP认证并停产。在西藏现存的企业中,除西藏自治区藏药厂、西藏藏医学院药厂等有一定科技支持的大企业外,多数都是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低、市场销路差的企业。尤其是在产品质量上,藏成药单个产品和同类产品低水平重复生产现象严重,使真正质量过硬的品种难以形成规模,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特别是由于藏药材质量不稳定,藏药标准体系不完善,严重影响了藏药的疗效和产业的发展。
, 百拇医药
    二、藏药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剂型滞后。目前,藏药的生产企业仅限于生产药品制剂,而且90%是水泛丸,受欢迎的胶囊等新剂型品种少,更不用提剂型优良、高附加值的产品。以西藏自治区藏药厂为例,目前常年生产供应医院的藏成药品种有300多个,但获得国家药品生产批准文号的仅30多个。另外,西藏对藏药的开发能力比较薄弱,列入部颁标准的仅占藏药品种的8.5%。多数藏药缺乏能被国内外公认和接受的客观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药物的临床研究、安全性评价、生产的条件等等都还没有达到相应的标准要求。

    三、缺乏知识产权保护。由于历史、文化背景方面的差异,特别是西医理论中没有准确表达藏药概念的词汇,藏药在国内外被理解、接受还有相当多的工作需要完成。一位专家还指出,由于缺乏知识产权有力保护,不仅许多富有价值的藏药精品良方、秘方流失在外,而且很多名老藏医对于自己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疗效卓著的验方和技术经验秘而不宣,这些好的技术经验和验方、秘方得不到推广,有些甚至已经失传。

    四、多数企业机制不活,产品销售各自为战。目前,西藏各地区兴办了不少藏药生产企业,但大多是生产同类品种,处于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阶段。藏药生产上的竞争基本上表现为争夺历史验方、名方,许多确有独特疗效并有一定名气的方剂成为各个藏药生产厂家竞相生产的对象,从而形成同一品种人人生产、厂厂销售的局面。目前来看,藏药竞争最白热化的3个“战场”是原料战、方剂战、营销战。许多企业一哄而上,没有足够的力量来对藏药材进行严格的加工,甚至没有稳定的生产原料来源。
, 百拇医药
    五、部分主要药用资源逐年短缺,影响藏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对天然野生药材缺乏有效保护,生产企业掠夺式的采集与收购致使藏药材资源日趋匮乏,陷入“越挖越少,越少越贵”的恶性循环中。以红景天和冬虫夏草为例,目前以红景天为主要原料生产药品及保健品的有6家企业,年需红景天原料2000吨以上,而红景天一般需自然生长7-8年方可采用,虽然目前红景天的储量还算丰富,但照此下去,再有5年左右的时间红景天资源将近枯竭。而冬虫夏草在上世纪80年代,一个成年人采挖一个月可采2-3斤,到90年代随着市场价格不断上升,冬虫夏草的采挖量逐年增多。到今年,一个成年人采挖一个月最多只能采到半斤,这表明冬虫夏草的资源也趋于枯竭。绿绒蒿、白花龙胆等一些品种同样面临濒危境地。

    一位深入研究藏药10年的专家指出,现在的藏药企业几乎都是在出卖祖宗留下来的宝藏与青藏高原千百年积累下来的资源,而在科技水平有突飞猛进的今天却少有新品问世,藏药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能光看到眼前的经济利益和赶社会热点而去乱采乱砍野生资源。有些野生资源生长周期长,一旦被大规模开发利用,将面临绝种。他建议,加强充分利用资源和保护资源的宣传力度和管理,同时组织同行筹措资金,研究药材的生态环境和品种基因,建立大规模的栽培基地和资源保护基地,统一规划,加强管理,以确保藏医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 百拇医药
    近年来获得快速发展的藏药业,在产业规划、药品生产、市场秩序上均面临困境。专家认为,藏药业走出困境必须从整合开始,通过创建权威的研发机构和在产销上能扛行业大旗的龙头企业集团,集中优势力量保证产业朝着现代化、规范化的目标方向迈进。

    一份权威的调查资料显示,近年来藏药业发展速度较快,市场影响迅速扩大,但整个产业仍处于低水平开发阶段,与现代化医药工业的优质化生产要求有着很大差距。这种差距表现为:发展上缺乏长效且极具操作性的规划,资源配置不尽合理;生产上缺乏科学规范的系列标准和质量控制手段;市场上药品品种混乱,甚至有为数不少的假冒产品充斥市场。

    在一些城市,常常有“在市场上查获一批假冒伪劣的藏药产品,有关部门将其没收销毁”之类的消息见诸报端。据了解,在藏药主产区及主要消费区--西藏,也存在藏药品种、厂家严重混乱,同一药方的产品名称不一的现象,并已严重影响藏药产业发展,应引起足够重视。市场乱,那么生产呢?记者在调研中发现,现在西藏的十几家藏药企业中,完全生产藏药的企业仅有三成左右。一些企业以非青藏高原药物或中药品种替代,或是减少、去掉药方中必须的名贵稀有药材成份,生产出大量成分不全、剂量不足、掺假严重的产品,成为扰乱市场的主要原因之一。
, 百拇医药
    来自专家的分析认为,受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藏药业的各项资源无法得到有效配置,产业发展效率不高。西藏现有能上规模生产的藏药厂8家,实现利税最高的为3500万元,最低的只有2万元。加上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企业产权不清晰,科研开发和产业脱节,创新机制缺乏和风险的不合理分担,致使藏药业走向现代化、规模化缺乏动力支持。

    面对藏药业发展的诸多制约因素,业界权威专家指出,关键要完成两项工作:建立1家权威的研究机构;组建1家在生产上、市场上能扛起产业大旗的企业集团。

    目前,藏医药的研究停留在文献研究与整理上,缺乏对藏药方剂的开发、剂型改革、工艺改进及临床技术的规范化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全国至今没有一家能代表国家级水平的藏医药研究机构,致使藏医药的研发远远滞后于需求。专家认为,西藏是藏医药的“根”,应将西藏的相关专家、机构纳入,建立起一家能代表藏医药研究最高水平的藏医药研究院或研究中心,统一管理和负责西藏整个藏医药的研究工作。有关部门应为其配备所需的各种现代化科技仪器设备、传统藏医药的各种医疗器械和古籍文献等资料,同时尽可能集中业界优势研发力量,在全区乃至全国范围内选拔有较强藏医药专业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的人才,促使研究人员结构合理、全面。有了这么一家研究机构,积极引进和吸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结合藏医药理论研究、藏药临床实践研究,才能从总体上把握藏医药产业化发展的方向,研究藏药材资源的合理使用及可持续开发,挖掘出更多的经典秘方,开创出更多新的研究项目和成果,从科研上为藏药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保障。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西藏自治区也在考虑将研究院所的建设作为藏医药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 百拇医药
    而解决当前藏药生产、市场的混乱也是当务之急。在调研过程中记者发现,在通过整合现有资源,推动藏药生产走向集约化、集团化这一问题上,政府、企业及研究机构有着相对一致的看法。大家的共识是当前生产过于分散、各企业产品重复、销售上各自为战对做大藏药产业十分不利。目前西藏自治区藏药厂是藏药业界较为公认的龙头企业。专家提出,应以这家企业为龙头,在企业自愿、共同发展的原则下,与西藏医学院藏药厂、部分地区藏药厂共同组建西藏藏药集团,实现成员企业间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专业技术和设备条件的优势互补,避免恶性竞争,避免产品重复。在此基础上,该集团用两三年的时间完成现代化改造,在市场上打出几个品质最优、市场认同的藏药品牌。据专家估算,经过3年的努力,组建后的藏药集团可望实现年产值3亿元以上。据透露,包括西藏自治区藏药厂在内的近十家企业负责人不久前曾自发性地聚到一起,商讨集团化合作事宜。

    专家还建议:有关部门应运用政策调控手段和经济手段,坚决制止藏药的低水平重复建设,不允许GMP改扩建未立项、技术改造资金不落实、产品与剂型相同的企业继续生产,但可将其统一纳入大集团发展规划;在积极争取国家项目的同时,应该将省级技术改造贴息资金、科技三项费用向重点企业的改造项目、有市场潜力的新品开发上倾斜,支持集团企业多方位融资;实施品牌发展战略,重点培育藏药产品中的特色品种,促使企业通过品牌构建核心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据新华社信息拉萨9月30日电), 百拇医药(胡柳 张爱林 叶辉)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各地传统医学 > 民族医药 > 藏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