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登革热的流行简况
http://www.100md.com
2004年10月4日
王新国 李惠 实用寄生虫病杂志 1999年第1期第7卷 综述登革热与登革出血热是蚊媒传播疾病,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自1779年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首次流行以来,世界各地陆续有此病的暴发流行,每次患病人数均超过百万。流行区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尤以东南亚为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的登革热在东南亚开始大流行。流行过程中有三种或四种血清型同时存在而成为地方流行区。50年代主要流行于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60年代在印度尼西亚,以后在新加坡、缅甸以及我国台湾及沿海省份,70年代后东南亚均有程度不同的流行,80年代后,该病在此区日益加重,并成为大部分国家的公共卫生问题[1]。近年来,每年全世界约有1千万病例,50万现症病人,病死率约5%,有25亿人受到感染的威胁,而东南亚则是最重的地区之一[2]。为了控制该病,东南亚大部分国家采取了控制蚊媒的措施,使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
1 流行情况 东南亚大部分国家全年都有病例,流行高峰往往与雨季相一致,相比之下,发病率较高的是泰国。1958-1967年平均发病率为10/10万,流行仅限于曼谷和几个大城市。1968-1977年上升至23/10万,流行区扩展至各省的大城市。1978-1987年的平均发病率为54/10万,比1968~1977年的发病率升高了1.4倍,而且1987年(285/10万)达到了空前的水平[3]。登革出血热成为这一地区儿童死亡的几种主要原因之一。血清流行病学调查62%为2型病毒,19%为1型,13%为3型,4型只有6%[4]。
越南,1975-1978年的平均发病率为73.6/10万,1978-1982年为108.4/10万,1983年上升至260.6/10万。1984-1986年发病率虽有所下降,但1987年再次上升,仅1-7月份的病例已比1984-1986年平均数高一倍[5,6]。1991年发病人数111368人,发病率为149.4/10万,死亡445人,死亡率为0.70/10万,1994年1-7月份发病人数仍达15890例(死亡42例)。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共鉴定出4型病毒,以第1型及第2型较多[7]。
新加坡1992年发病率达100/10万[8]。
印度尼西亚,发病率较其他国家为轻,但有逐年上升趋势,在全国流行也较普遍。1968年报道后5年为一期,1968年为0.08/10万,1973年为8.14/10万,1978年为4.96/10万,1983年为8.65/10万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9576 字符。